唐詩七絕的“第一方陣”
七言絕句 ("七絕",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is a very short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It consists of four lines, each containing seven characters. However, not all poems with four lines of seven characters each are 七絕. 七絕 has strict requirements regarding rhyme and tone patterns(平仄). Thanks to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李白and 王昌齡, 七絕 matured during t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and subsequently became an important gen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Poets vary in skill, and the quality of poems also varies. However, there is no definitive "best" in literatur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quality of a poem o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poems. Therefore, using simple rankings might be too subjective. However, here I borrow the concept of "leading group" from television commentary on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 The "leading group" refers to the group at the forefront. Before reaching the finish line, the most outstanding individuals are within the "leading group". In my view, the "leading group" of Tang Dynasty 七絕 includes 15 works by 8 poets —
七言絕句(“七絕”)是傳統七言詩歌中最短的一種。 它全詩四句,每句七個字。需要指出的是,7字x 4句的詩歌並不都是七絕。七絕在押韻、平仄等方麵有較為嚴格的格律要求。它與七律、五絕和五律一起,被當時的人合稱為“近體詩”,因為其格律是在初唐以後逐步定型的。不符合格律要求或不受其限製的詩歌,則統稱為“古體詩”。
七絕在初唐至盛唐有一個律化的發展道路,而且初唐的宮廷文人對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到了初唐的後期,七絕已經成為應製詩的重要體裁,格律化也逐漸成熟了。然而總體而言,初唐的七絕數量較少,符合格律的最多隻有幾十首存世。
到了盛唐,李白和王昌齡對於七絕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兩人各創作了符合格律的七絕50多首(不包括出律的“古絕”)。大詩人王維和岑參也各有20餘首合律的七絕存世。僅他們四個人的作品,就占盛唐時期近體七絕總數的近一半。到了中唐和晚唐,七絕則如井噴式湧現。《全唐詩》收入中晚唐七絕多達約一萬首。劉禹錫、杜牧、李商隱、李益等都是後來的七絕名家。
絕句篇幅短小,意味深長,體現了詩人對其詩意的高度概括。在這樣短的篇幅上,它既反映詩的藝術本質,又體現詩人的藝術水準。絕句被視為盛唐詩達到高峰的重要標誌之一。
詩人水平有高低,詩的水準也有大致的高下。然而“文無第一”,對某一首詩的好壞,或者兩首詩的比較,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因此,用體育比賽的第一、二、三排序恐怕是過於主觀了。然而此處我倒想借用長跑比賽電視解說中“方陣”的說法。“第一方陣”即跑在最前麵的一群。在接近終點、尚未衝刺之前,最優秀者盡在“第一方陣”之中。
在我的心目中,唐人七絕“第一方陣”包括8位詩人的15首作品 —
李白(盛唐)3首: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短評:李白的絕句,用他自己的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是最合適不過了。李白的絕句極為平易近人,不依仗練字的雕琢,而是真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感情。這些小詩,是李白的精神世界和與之相對應的創作靈感在一瞬間的反映。盡管是脫口而出,卻能震撼人心。李白的絕句看似簡單,卻很難學。用極簡的字句營造優美與深刻,再加上幾分“仙氣”,一般人做不到。】
王昌齡(盛唐)3首: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短評:王昌齡專攻七絕,故被冠以“七絕聖手”。有人說他“甚至可與李白媲美”。要我看,他與李白是七絕史上的雙璧,兩人七絕的水平無所謂高下,而是各有特色。王昌齡的作品在結構和練字方麵更考究一些。他的七絕邊塞詩氣象高遠,通脫流暢,具有深厚的曆史觀,極受後人推崇。他的宮怨、送別等題材的七絕也有很高的成就。】
杜牧(中晚唐)3首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短評:杜牧是比王昌齡晚大約100年的另一位“七絕聖手”,約有170首七絕存世。杜牧的七絕題材廣泛,但人們普遍認為,他的七絕詠史詩是其中最為精華的。杜牧的這些小詩被後人譽為“二十八字史論”。它們具有言簡意賅、見解獨到、婉轉含蓄的風格。杜牧成年之後已是晚唐初期。眼見李唐王朝的頹勢畢現,杜牧作為有抱負的士大夫,回望曆史便很自然地多生感慨。】
王維(盛唐)2首: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短評:王維作為盛唐的名家,尤其以他的山水田園詩聞名,與當時的孟浩然合稱“王孟”。但王維的詩題材是比較廣泛的。這裏選的兩首七絕,是他流傳千古的小詩名篇。】
王之渙(盛唐)1首:
《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短評:王之渙僅有6首詩存世,這首《涼州詞》被譽為七絕邊塞詩的傑作。它是一首激昂略少,但盡顯蒼涼的傳世之作。加上他家喻戶曉的五絕《登鸛雀樓》,足矣使之成為唐詩大家。】
劉禹錫(中唐)1首: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短評:劉禹錫的七絕水平很高,佳作不少。《烏衣巷》是他的詠史詩係列《金陵五題》中的一首。這首詩融曆史的縱深感與淒美的景物描寫於一體。它的語言雖非常淺顯,但構思精巧,寓意深刻。】
李商隱(晚唐)1首: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短評:本詩一般認為是作者身居巴蜀時寫給遠方妻子的。它語言質樸,但也反映出李商隱的詩華美、含蓄的特色,千百年來讓無數人感動。“巴山夜雨”四字重複一遍,跌宕而富有情韻。】
張繼(中唐)1首: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短評:張繼是這幾人中唯一的“非名家”,但《楓橋夜泊》卻是流傳千古的傑作。這首羈旅詩,情景交融,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一名學子在漂泊之中的愁緒,是不可多得的七絕精品。】
也許看官注意到了,在這個七絕“第一方陣”中,沒有偉大的詩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這是我按自己的標準取舍的結果。我認為,七絕是兩人的相對“弱項”。《江南逢李龜年》、《暮江吟》等當然是非常優秀的七絕作品。但從詩歌藝術本身來講,水平不如前麵那15首。《江南逢李龜年》其“詩史”的意義明顯,但詩本身並不十分出彩,而且我認為前兩句有“合掌”之嫌;《暮江吟》寫景一流,但意向比較單一,與杜牧的《清明》一比,便稍顯餘味不足…… 當然,這都是我的個人看法。您若有不同意見,我真心願意聆聽。
【附:先前關於唐人七律何為“第一”的文章: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301/202401/222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