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ZT 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作者:漏屋 (5)

來源: tingfeng 2012-11-05 18:11: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9189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tingfeng ] 在 2012-11-06 07:33:5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1 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
研究者主要是以人類語言能力和現象的腦神經原理為研究重點的一些醫學專家和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核心不是如何學外語,而是對人類大腦如何接收、存儲、加工和提取言語信息的具體實現機製和對腦神經結構的影響做研究。(這方麵的研究和論著浩如煙海,中國近幾年引進了一些資料,僅“Brain and Language”一個原文期刊,北圖就放了整兩排的大書架。另外最近有人把成功學範疇的“N.P.L”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翻譯為神經語言學,很讓人看著糊塗。有人為了區別,說你們搞語言的就改翻譯成叫語言神經學吧,神經語言掉個位置變成語言神經,別影響我們銷售NPL課程,現在正火呢。唉,斯文掃地。)

2
語言學
主要對語言本身的分析和研究。語言獲得、語言掌握、言語生成、言語理解和語言教學的理論體係。他們依靠和參考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分析這些成果對語言現象在實踐層麵的意義,在語言使用的範疇做科學實驗,為近一步的語言教學提供理論依據。(大家所關心的學習方法的理論層麵,和這一個領域中最多。)

3
語言教育學
主要根據以上兩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教學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對語言學的理解,研究在語言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對比教學效果,製定最佳語言教學的方案,教學模式等。(大家關心的學習方法的實踐層麵在這裏有。)

4
語言產品設計者
主要根據以上三個層麵的研究成果,結合客戶需求和商業化模式,設計,製造和推廣出供學習者使用的各種產品。(這裏麵魚龍混雜,硝煙滾滾。但無論本人觀點和喜好是什麽,決定在此不對任何商家和產品做評論。我把判斷工具交給大家後,大家自己就會看明白了。)

以上四個領域的依存關係非常清楚,但相互之間的界限有時會模糊。有的專家甚至跨越多個領域。整個鏈條係統非常龐大,幾個領域之間常常出現斷層,而且經常頭上產生的變化傳到尾巴上時,很多事都已事過境遷了。但無論如何,頭上發生的風吹草動,往往會給各個領域帶來震蕩。比如最近英國的神經語言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會用兩種語言的人(指有雙語思維能力的人),他們的大腦聰明程度相對單一語言的人高,而且正是外語思維能力大幅度迅速地提高了他們的聰明度。2005年,BBC發布了Bilingual Boosts Brain Power的報道,在語言學,教育學界同時掀起外語研究旋風。關於這一層的其他故事,我們以後在找機會詳談,先進入第二層和第三層,否則真有同學跟我急了。

語言學和語言教育緊密相連,各種方法論多出此門。在外語學習上,一個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統治了世界數百年。一直到上世紀中葉,也是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語言學上開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如著名的前麵提到過的Lenneberg博士,也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關鍵期理論的。很多著名的學習體係開始形成和推廣,有的一直在今天看來還有很多合理和可用的因素。比較著名的學習方法非常簡單地介紹如下:

Audio-Lingualism
先聽錄音,學生模仿和記憶,再逐漸單個句進行重複和替換,變換訓練。(典型的有了廣播和錄音機的直接產物。)

Cognitive-Code
還是很象語法-翻譯法但已經開始進行聽、說、讀、寫四個方麵的聯係,交流能力受到重視,但還是較偏重於學習甚至是語法學習。

The Direct Method
幾個分支方法都在這一名下。老師通過使用外語例句來展示和討論新語法內容,學生從實例中猜測和討論新出現的語法現象,並試圖使用新學的結構實踐外語會話。老師回答問題並指出和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還比較偏重語法教學。

The Natural Approach
教師用目標語言(即外語)授課,學生到可以用母語或外語提問。學生的錯誤不再被指出和糾正,課堂更著重使用外語,但作業中語法練習仍很多。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這是大家常聽到的著名的完全肢體反應法,簡稱T.P.R。通過學生對外語指令的聽和猜,做出相映的身體反應。比如聽到“Sit Down!”時要真的坐下。逐漸難度開始增加,而且學生開始試著給出指令。母語翻譯過程完全避免了,並且大家是在觀察和身體力行進行動作模仿地建立條件反射。從直覺上我們就發現了這種方法對建立外語思維一定是非常奏效。的確如此!所以該方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采用。但該法的局限性比較大,對教師的要求也高,因為很多指令做不好動作就難以領悟。而且實現思維的詞匯量有限(抽象的東西沒辦法做動作),一般500800個左右,最多1000個。但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後麵我會再找機會詳細討論一下這一方法並給大家這幾百個典型TPR詞匯,到時大家回去就可以開始自己或和朋友玩兒了。

Suggestopedia
這種形式是在一個融洽而輕鬆的氣氛下,幾乎隻使用外語的課堂。老師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把複雜的外語對話表演出來讓大家理解。對老師的要求相當高,但建立外語思維的效果相當明顯。(如果你有一個外國朋友能天天這樣和你交流,那我一定不說跟老外交流效果差。泰國有所很知名的學校就一直在這樣教語言,兩個老師在課堂上表演,學生看著,都學得很快。哪天我一定得去學上一段)。

大家已經看出來了,這幾種方法除頭兩個外,越來越遠離語法-翻譯的傳統,從學習記憶交流應用,逐漸向建立語言思維的方向發展。而在語言學研究上,也同時逐漸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外語語言學流派,它就叫做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它的革命勝地是在美國。一場反映新興活躍學術思潮和保守的老牌英國的語法-翻譯法傳統禮教之衝突的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彌漫在歐洲的上空和整個世界,一場世紀之戰已無法避免。
學得”-“獲得之辯

什麽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語言獲得,為什麽說它與學得不同?關鍵在獲得Acquisition”這個字上。學得派認為外語靠理性學習,獲得派認為語言能力應該是下意識自然獲得的,理性學習不正確,尤其不能實現交流。這一字之爭一直進行到今日。但此概念在進入中國時,居然被學術界翻譯成了第二語言習得,恨得我經常口出惡言。啥叫呀?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但是,還是反複練。這簡直完全違背了自然獲得的初衷。這兩天一直在猶豫怎麽能在此文中在談到該理論的中文翻譯時改個名字,但又能讓專業人知道我在指什麽就好。周末和母親聊天,她建議我用字。嘛,而且和諧音。妙啊!老太太七十多可真不糊塗。在下就叫它二語悉得論了。老媽偉大!

學得獲得的交鋒從表麵上看是關於外語是學習”Learn會的還是通過自然獲得”Acquire實現的之爭,但實質上是兩條路線的鬥爭。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50年代中以國際語法首先掀起了革命,衝擊了結構語言學的支配地位,再由語言學泰鬥克拉申博士(Stephen Krashen),在七、八十年代將SLA推上了頂峰。從此SLA所向披靡,在與傳統派的許多較量中節節獲勝,根據地從美國傳遍了歐洲和世界。傳統勢力對老克的仇恨和懼怕使他們用勁各種手段攻擊博士本人,甚至反動同盟們還專門建立了一個網站叫作Krashenburn.com。現在已做灰飛湮滅,剩下個別遺老遺少把它搬到了個人空間中保存,估都計欠費上不去了。

克拉申所創立的SLA,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語言學理論。盡管他的很多理論至今存在一定爭議,但它的先進性,合理性,科學性和革命性是廣泛得到認可的。許多目前先進的語言學成果,都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對他的語言學理論的了解,會讓我們用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對掌握語言的實踐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很遺憾,過去我們中國的同學們幾乎很少有聽到過他的名字和理論的,甚至連有些外語教學工作者也沒聽說過他,以至於讓許多土棍出來混世,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長期閉門造車的惡果。克拉申的理論樸實無華,深入淺出,初學者一點都不覺得深奧難讀。在下到這裏當然要介紹克氏的理論。大家讀懂後,已經可以成為半個方法專家了,大家之前提出的一些問題,看完就已經能有答案了。

克氏理論

克拉申認為:簡單來說,語言的掌握,無論是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實語句發生(即我們前麵探討的有效的聲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語)下實現的;都是在放鬆的不反感的條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訓練和使用語法知識;它不能一夜速成,開始時會比較慢,說的能力比聽的能力實現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針對以上語言實現的特點來設計的。他的理論由以下五大支柱組成,被他稱為五個假說。五個假說不分先後,但分量不同,下麵一一說明:
1.
悉得——學得差異假設(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過兩條截然不同的途徑逐步掌握第二語言能力的。第一條途徑是語言悉得,這一過程類似於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第二條途徑是語言學習,即通過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並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而學得的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

該假設認為,成年人並未失去兒童學語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認為,如果給予非常理想的條件,成人掌握語言的能力還要比兒童強些。他同時還認為,別人在旁幫你糾正錯誤,對你的語言掌握是沒有什麽幫助的。這一點中國同學值得注意。

2.
自然順序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這一假設認為,無論兒童或成人,語法結構的悉得實際上是按可以預測的一定順序進行的。也就是說,有些語法結構先悉得,另一些語法結構後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順序假設並不要求人們按這種順序來製定教學大綱。實際上,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種語言能力的話,那麽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語法順序來教學。

初學時的語法錯誤是很難避免的,也是沒必要太介意的。

3.
監檢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說來,下意識的語言悉得是使我們說話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語言學習隻起監檢或編輯的作用。換句話說,當我們開口說話時,話語由悉得係統產生,經學得係統監檢後成為真言而吐露出口。語言學習的這種監檢功能可能在我們說話或寫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後。

在口頭交談中,人們往往沒有時間去考慮斟酌語法。語法規則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來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準備的正式發言和寫作中,語法的使用能提高語言的準確性,為演講或文章增添色彩。

這一條可以說是克拉申對語法知識的用處做出的最大讓步。

4.
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

輸入假設也是克拉申第二語言悉得理論的核心部分。隻有當悉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悉得。如果你的現有水平為“i”,那麽就要給你提供“i+1”水平的輸入。這種“i1”的輸入並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隻要悉得者能有足夠的理解輸入時,就自動地提供了。克拉申認為,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悉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隻是一種噪音。按照輸入假設,說話的流利程度是自然達到的,是不能直接教會的。

對輸入假設的理解關鍵點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現有水平上加了一點點難度。換句話說,我們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點點難度才提高的。其實大家尋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處就在這一條上。我們之前對一係列誤區的分析,很多都能從這一假設中找到依據。我們今後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不斷自己創造這一條件。稍後我們詳細說明。

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這假設裏引入的。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直到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夠的自信時,才可能說話。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時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著上來就想說,說的能力要來得慢,同時它是自然到來的。

5.
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過濾假設認為,有了大量的適合的輸入的環境並不等於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了,情感因素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響著他悉得語言的速度和質量。這些因素是:1)動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2)性格。比較自信,性格外向,樂於把自己置於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在學習中進步較快。3)情感狀態。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中,焦慮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語言輸入。同樣,心情放鬆和感覺舒適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顯然學得更好。

這一假設有點偏語言教學經驗談,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視。(後來人們通過實驗發現,人在試圖說外語而又說不出來時因焦慮而在腦部產生的電流,可以電死一隻老鼠,可見學外語時的焦慮程度之高。)

可理解輸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後來語言學家又發現如果僅有輸入條件而缺乏輸出體係,學生就會聽得懂但說的能力差。廣東話中有一句:識聽不識講。說的就是這一現象。於是斯韋恩(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輸出理論,即在輸出時嚐試做一些高出他們目前水平的練習。因為輸出的過程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尋找合適的形式來表達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當他們碰到一些不知該如何表達其意思的困難時,就會去努力嚐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自己嚐試總結一些新的規則,從對方的反饋中總結經驗,最終形成比較穩固的體係。

這一理論是對克氏理論體係的補充。本人認為到此,二語悉得論框架到此已經比較完整了。
前麵這些討論,一直是在學習語言方法的戰略層麵。大家最容易忽略戰略而急著進入戰術層。而戰術上的偏差和錯誤可以彌補和糾正,戰略上的失誤會導致全盤皆輸。下麵這句話是美國西點軍校學員必須背誦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細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這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家孫子的名言。

有了二語悉得的理論結構,就可以製定戰術了。聰明的同學這時已經自己獨立做了,下麵我幫大家搭個架子,並講一些以往的經驗和觀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討。對與學習者來說,可以按照製定出的戰術具體實踐,對於教學者而言,要根據正確的理念設計課程和教學模式。我們先談學習者的戰術製定。

實踐篇

先聽說,不讀寫

這是一個外國語言學家不太討論(因為對他們來說是常識)而中國同學卻常常誤解問題,即聽說讀寫之間的關係。對於中國同學來說,認為這四個方麵的區別比較明顯,而且我們常常把聽說歸在一類,把讀寫歸在一類。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關。中文的聽、說、讀、寫是分家的,大家會聽說交流後,並不會認字,要去學習認字。因為中國的漢字確實是需要通過學習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記憶的方法。不學習,漢字是無法掌握的(新的腦神經學研究還發現中國人在辯認漢字時大腦使用了特殊的區域,以後再給大家介紹)。而英文,和許多其他的拚音文字一樣,讀音和文字是緊密相連的。會了聽說,隻要掌握了讀音規律,拚寫自然就會了。所以嚴格來講,外國小孩上學不學習認字,而是學拚音規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們有時翻譯成弗尼斯。)關於這個規律,以後我再給大家詳細分析。

我們已經明確了建立英文思維主要是建立英文聲音的思維這個概念,結合二語悉得的理論,再根據母語掌握的規律,可以先明確這一理念:先聽說,後讀寫。大家笑了,就這呀!早就聽過這個老生常談(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語學習都是這個順序。其實很多人並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也不照著做。它的實際含義是叫你在你學會聽說之前,不要急著學讀寫。所以本人說得過分一點,把它稱為:先聽說,不讀寫。到高階段再說。我把著名語言學家保羅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關於閱讀應實現於聽說的語言能力掌握之後的論述給大家參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 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對大多數中國同學而言,主動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因為大多數中國同學,隻要上到大學程度的,多半是視覺學習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聽覺學習型”(Audio Learning Style)動作學習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學,一般會被我國這種教育體製淘汰掉。視覺學習型的同學,建立英語思維時,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幹擾,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過度到含義。成了聲音”—“字型”—“含義的路線。應該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將聲音含義建立聯係。

關於學習類型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說,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測試自己的類型和針對不同學習類型如何調整語言學習,現在繼續往下進入到建立英文思維的具體手段。

感冒藥再來一包

小時候聽江昆說相聲,文革時有個草包醫生給大家看病,無論病人啥症狀,都一個方子,說骸叭???嗣穹??忻耙??揪下一個!這種感冒藥在掌握外語時可不能用。每個人的現階段水平,所處環境,資源情況等不同,解決方法當然不一樣,但宗旨是一樣的,就是參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製定解決方案。而設計方案是根據目前的級別高低而定。

一般語言學家會把外語學習過程的能力階段分為四到五個。簡單點,我們分四個。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
增長期(Getting Serious)
4
高級期(Scaling Everest)

每個階段情況不同,每個人的英語現有能力情況也很不同,應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早期(Early Stage
如果單純從零基礎開始,早期(Early Stage)應該是一到兩個月(由於英語與中文差異比與其他語言大,中國同學至少兩個月,但也不應過長。我們的經驗是一般中國同學會拖長時間。)具體實施方法建議如下:
大量使用視覺輔助工具,直接建立畫麵聲音在大腦中的聯係。最典型的手段有兩個,一個是看圖識音(不是看圖識字,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圖片的同時聽與圖片相關的英語聲音;另一個是我們以前談到過的全身肢體反應”(TPR)。在這一時期,有幾個嚴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譯,充分建立條件反射;
2
不要試圖說英語,隻練聽力;(還在沉默期內);
3
不要看任何拚寫,把拚寫的學習完全放棄;(不認識字母又和妨?)
4
如果有外教參與,外教可多用肢體語言或用手畫圖協助這一過程,不要教課;
5
不要怕聽錯,要放鬆和有信心;

這一過程結束時,應該達到1000個左右的詞匯+短語量。(沒問題,這個量大多數人在這期間內都達的到)。順便說一句,以前學過一種外語的同學,再嚐試這種方法時會出奇的快,而且發現跟以前學的其他語言一點不會混淆。

下麵說明看圖識音“TPR”的具體操作技術。
看圖識音(簡單說法,實際原理還是挺複雜的)

為了看圖識音,需要準備相當多的照片。要自己準備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因為科技發展到了今天,數碼相機可以低成本,快速方便地拍實景照片,自己製作素材冊。我見過有同學做照片集,相當不錯,缺點是背景有些亂。比如要拍一輛車,就拍一輛普通車,不要把背後複雜的背景廣告牌等都拍進去,畫麵信息太多不利於形成聲音與圖象的準確對應。拍了圖象後還要想法加聲音,還有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畫順序和重複點。如果有外國老師就好解決,但沒有外教就不建議自己製作了,因為自己加聲音有點難。所以我隻給大家介紹使用原理和技巧,大家有興趣的自己製作素材,嫌麻煩的去找這個軟件羅塞達石碑。這個軟件在中國沒有銷售公司,推薦它沒有為商家宣傳的嫌疑,(有同學有辦法免費下載)所以這是本人唯一的為大家直接推薦的英語教學產品。其他的再好都不再推薦,大家如果明白了方法論,自己就會選擇和判斷了。

羅塞達石碑(Rosetta Stone)一詞原指一塊致使人類破解了古埃及文語言的特殊石頭。1799年拿破侖遠征埃及時,他手下的一個士兵偶然在尼羅河河口的小城羅塞達附近,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是黑色玄武岩,高 114 公分,厚 28 公分,寬 72 公分。這塊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底比斯祭司為歌頌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即位而製作的。石碑上的文字非常奇特:上麵刻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部是古埃及的俗體文字,下麵則是古希臘文,用這3種不同的文字記述相同的讚美詞。於是法國的埃及學家商博良在19世紀初用它做鑰匙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用這個詞命名外語學習軟件真是很妙。

該體係的設計原理就是典型的看圖識音,當然遠不止看圖識音這麽簡單就能概括它。目前已經有幾十個語言的學習係統了。它的使用過程是:

1
.程序會每次給四個不同的畫麵,大家猜測聽到的聲音可能是哪個畫麵。如果是真是零基礎,有75%可能會猜錯。但沒關係,猜錯了也是猜了,係統會給你一個回饋,讓你知道是否對。正確的反饋聲音美妙,同時出現一個小笑臉符號以鼓勵;錯誤的話的一聲很難聽,再給個小哭臉。猜錯了換,最多四次,總會對嘛。大家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準備隨時接受鼓勵。

2
.第二輪四個圖象出現,會包含前一輪的一兩個圖象。因為你剛猜對過,所以有印象,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新聲音對應的畫麵,然後進下一輪。

3
.該程序會自動按一個科學的重複和替換次序,不斷重複,變換和推出新圖片。你會越猜越快,越來越會猜。關鍵點就是隨時觀察圖象,把它和聽到的聲音一起印在大腦中。

但象所有的單一產品的通病一樣,它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感冒藥,試圖用一個方法解決所有階段的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而正是這一點,使它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和質疑,以至於降低了它的信譽。本人認為,它在我們說的早期(Early Stage)中使用,甚至到提高期的開始部分,它是非常出色的解決方案。當然,正是因為它所犯的毛病,所以有些問題,不應該完全按它說的做,而且開始階段的名詞圖片太少了。另外大家在這階段,不要試圖說,同時不要打開字幕,把閱讀練習部分統統跳過。大家最多在聽時小聲重複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議大家盡量不用中文菜單的界麵,它可選用英文界麵)

這樣幾十小時一個級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會不可那就麻煩了。覺得7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級如果從零基礎直接這麽上來有點費力,但有一點基礎的同學沒問題。一共兩個月,每天也就一小時吧,我們的(Early Stage)就成功了。(這要靠以前傳統學法,非一年不可。)

不是零基礎的同學也強烈建議過一遍該係統,把自己腦子裏的隻有中文解釋而沒條件反射的單詞這樣在腦子裏加上畫麵,形成思維。這一過程的腦神經原理是赫博(Donald Hebb)提出的”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大腦在同時接受到相關聯的聲音圖象刺激,會促使你大腦中的某個負責聲音細胞和某個圖象的細胞同時激發而同時將神經纖維結合在一起。(學術屆對同時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一先一後。也有人反對該理論。但在語言現象上,支持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是有外教的條件,外教應該是應用這一原理和流程,輔助學生實現這一過程。效果是一樣的,隻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這一階段,無論自學還是用外教,都要用標準發音。聽非標準音的時候還沒到呢。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全身反應法是上世紀60年代(那個語言學火紅的年代)由美國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語實現的過程,倡導把語言行為聯係在一起,通過左右腦的共同協調訓練建立語言思維,達到掌握外語的目的。具體實現方式是:通過語言學習者聽到一個外語指令,用身體動作對它做出對相應的反應,從而使聽者逐漸自然建立語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聽到“Stand Up”就從坐位上站起來,聽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應用更多的手勢和簡單實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動詞的不同時態以及複雜的句子形式。

T.P.R
是典型的符合二語悉得基本理念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體係。它的特點符合SLA的關於語言形成的各項假說和建議:
1
主張學習者通過可理解輸入先建立聽力能力,不強迫學生開口說;
2
降低學生緊張情緒;
3
左右腦協調使用,共同實現語言能力(左腦負責接受指令,右腦負責做動作);
4
模仿真實的語言環境;
5
不教語法知識,也不急於學讀寫;

TPR
一般需要由有經驗的教師輔導學生完成,特別是零基礎者。但有一些基礎的同學可以在學友之間甚至自己(先把指令錄下)完成。本人認為有一點基礎的同學也要自己嚐試一下TPR。通過TPR的經曆,可以很好地幫助建立英文思維。所以同學們不要認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隻是一個記憶中的知識或中文的解釋,它還不是你思維的一部分。直到重複過幾遍,最後能迅速對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應後,才逐漸實現融入自己的思維。大家可以想象這對咱們今後聽複雜句子的反應速度會有多麽重大影響。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應,所以是聽指令反應。最理想的狀況是大家一起做遊戲,聽一個人發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錯的出局受罰

各國的對比實驗和測試都表明,這種學習方式比傳統外語教學方式效率高出幾倍,還不用說它實現的是外語思維這一根本區別。

但是(大家已經開始習慣了這種思路了),任何單一的方法都有適用範圍,不能又成了感冒藥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難表達抽象的事物和太過複雜的句式,甚至複雜的時態。如果勉強為之,理論上可以實現,但反到降低了這種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經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後期在TPR基礎上衍生出的TPR-BTPR-OTPRS都有類似的問題。但這幾個變種在我們的下一階段提高期中可以應用,我們下階段再做詳細分析。

本人認為應用TPR的典型詞匯應該在1000個左右,不能太多。下麵給大家一個TPR常用500詞和短句表中的100個,大家先體會一下,更全的表以後給大家,或大家可在網上找。當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據自己的環境製作一個。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
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 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face me;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 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
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 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 (flip)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fork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
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
milkjuicesodayogurt (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
apple
banana orange plum 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 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 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

大家已經能分析得出,看圖識音“TPR”正是嬰兒掌握母語時所處的理想環境的提純版。扔掉嬰兒在語言環境中聽到的一些無效聲音(其實那對嬰兒來說,除了熟悉語音外,也是浪費時間的。比如聽到大人之間對話的一些內容等),優化了理解條件,同時提供輕鬆的氛圍。所以從理論上,如果成年人能夠應用這一係統,對一個新語言的掌握,不應該比嬰兒慢。這兩個係統實際是有很多相重疊的部分,簡單講看圖識音是從名詞出發逐漸與動作詞等結合,“TPR”是從動作詞出發,逐漸結合動作中能夠聯係上的名詞。其核心技術,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輸入讓使用者通過猜測而非記憶來掌握。大家一定要時刻圍繞著猜測這一核心技術,猜錯了都是進步的過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錯,否則就不叫猜),千萬不要因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學習了。舉例而言:兩個老師都要教學生學會door window。前一個老師不斷 讓學生重複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後一個老師問學生Where is the door? 讓學生猜。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兩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學生對語言掌握的機製天壤之別,實現的效果明顯不同。(有的英語老師看到這兒該冒汗了。我曾經就是。)兩個都是很優秀的係統,建議大家都嚐試一下。

在這一(Early Stage)階段,大家是在很直觀的係統中進行的語言思維訓練,在此係統下,一般以前的舊習慣和自己的母語幹擾的程度比較小,效果顯著,學生也比較老實。很快,小學神速畢業了,第一階段PASS了,就要進入第二階段中學階段了。大家的思想快要開始不老實了,係統的控製力也會逐漸減弱,成長的快樂煩惱都會同時大量出現。如果我現在是好的老師,更應該去引導大家,指出成長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則,讓大家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去分析和體會,而決不能說用這個方法!你應該這樣做!好了,下麵就把這些第二階段的原則先發給大家,然後再引導吧。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Upping the Ante
?這可是第四階段的詞。沒辦法,Greg Thomson用這個詞代表第二階段,看著喜歡,繼續沿用。
經過兩三個月的圖象+聲音思維訓練,已經掌握了1000個左右的聲音,它們會在很多英語句子中頻繁出現,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雖然這時聽整句子還不懂,但已經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聲音了。而且經過了TPR等條件反射式的訓練,對很多聲音的反應速度還是相當好的。這時,我們要開始提高了。首先明確目標:
1
要學會聽懂單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維;
2
達到能聽懂簡單的,可能是慢語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後期開始嚐試簡單英語,實現簡單溝通;
4
開始引入閱讀材料(不是學習如何閱讀);

另外還有,很小聲地說:要了解一點英文語法。我們先談這一點,省得有人激動。再重申一遍:是了解一點英文語法,它的一些語法現象以及與中文的不同點。這是本人對語法知識在整個外語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還是因為我們中文造成的。

我們中文的語法,是全世界各種語言中最簡單的,這也是造成漢語是世界上好學的語言的原因之一。怎麽漢語是世界上最好學的語言了?不是聽說漢語天下最難嗎?誰跟你說的呀?又是人雲亦雲的誤區。大家可能認為中國文化豐富,語言古老美麗,想必很難。其實正相反,而是巧妙而簡潔。另外以前說漢語的外國人少,感覺一定因為它難學。其實並不是因為難,因為人家不愛學,中國太落後,學它沒用。現在中國富強了,學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大家發現身邊中文好的老外越來越多吧。

一個外國人,在中國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漢語掌握的不錯,聽著還不怎麽犯錯誤。而一個中國人同樣到了外語環境下一年,盡管以前還學過多年英文,對英語的掌握程度也比外國人低,而且還錯誤不斷。這一現象,在與來華後許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國專家一起分析後,發現是由兩個主要原因造成的:
1
漢語對話是世界上最好學的,隻要你不太計較四聲的準確度,那學中文對大多數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是最容易的。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中國同胞們,如果有機會接觸摩門教的傳教士(加拿大非常多。在街上看到兩人一組白襯衫黑褲子的年輕人就是。他們教會要求他們為不同民族人傳教使用對方的語言而不說英語),會對他們身在美國加拿大的英文環境下從零基礎,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當流利的漢語交流能力感到驚奇的。當然他們一定會跟你說是上帝幫他們的。盡管要認中國字時可就沒那麽快了。
2
外國人在中國能找到的語言環境非常特殊的而且是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的通過語言環境自然掌握語言有利條件,而中國同胞在國外是很難找到的相似的環境。一會兒我們重點分析為什麽會這樣並重點分析這些條件是,看我們如何能提純出比這更好的條件幫我們掌握語言。所以外國人來中國後,在中文環境中學中文比較容易。
聽力內容設計
這一時期聽力訓練的材料準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是平時和同行討論最多的問題。先把原則告訴大家:
關鍵還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輸入i+1”。這時,材料最理想還應該是有視覺輔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內容的出現(+1)是在我們現有水平(i)下可預測”(Predictable)的。
介紹一個比較理想的學習條件,它可以是如下形式:(我們先分析理想條件可以是什麽樣的,後麵會分析如果在缺少資源的情況下怎麽辦?其實就是如何模擬或尋找理想條件的替代品。我希望最後能幫助大家的是達到自己會判斷分析如何能讓自己接近理想狀態的能力。)
大家的水平(i)已經有1000個左右的聲音在腦子裏了,可理解性的實現難度降低了。這時候,一個比較理想的學習體係可以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順序也是在先,叫做續列法”(Series 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對話”(Dialogue Generation)。兩部分可單獨使用,一起用最理想。第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TPR的發展和延續,需要外教的參與。
1
.續列法 (Series Method)
外教用簡單英語結合肢體語言,實物和實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個連續動作,難度控製在有(+1)為大約為10%-20%的新詞匯(用1000個左右的詞匯描繪這類動作很容易做到)。這種連續動作典型的是:
如何泡茶?如何開車?如何用鑰匙打開房門?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經曆的全過程,用全程動作和實物配合來邊說邊完成。
比如如何開門:“First you take out your keys.(拿出鑰匙) This is the key.(晃晃鑰匙) Then you find the lock on the door. (找到鎖)Use your key to unlock it.(用鑰匙開鎖) Turn the doorknob this way.(擰門把手) Then you push the door open,(推開門) enter the room,(進屋) and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回身關上門)。
有第一級基礎的同學,結合老師動作完成聽這個難度沒問題。又形象,又直觀。這種訓練進行一段時間,很快就能聽懂各種與生活經驗相關的簡單句了。
上麵這種訓練還是單人的獨角戲,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就可以進入接下來第二部的生成對話”(Dialogue Generation)
2
.生成對話 (Dialogue Generation)
大家注意,生成對話不是自己試著對話,還是聽人家對話。對話隻是指從續列法” (Series Method)中的單人獨白式的解說,變成了有交流,有反應的實景對話。對話的背景先用續列法同樣方式單人介紹完畢,讓你已經對對話的程序和大致內容了解,然後聽對話。比如如何打車。先由續列法開始:First, walk to the street. Then hold out your hand when you see an empty taxi. If the taxi stops, you get on to the back seat. Say hello to the driver and tell him where you want to go. Make sure he has reset the meter. When you arrive, pay the amount shows on the meter and say good bye.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當然不一定為此真打一趟車,可用教具模擬)然後聽對話:一個人攔住了出租車,司機問去哪裏,答,離什麽著名大樓或什麽街很近。路上人多車多,司機頗有怨言,周末會好些…”到站了,多少錢?”“多少多少”“給你100”“找錢50”拿好發票,別忘了東西”“再見 這一對話可以再來一段,程序差不多,內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於背景熟悉,程序限定,所以很容易預測對話內容。幾個回合下來,這種場景的對話就非常熟悉了。生成對話的製作可以都用真人,但也可以找到一段對話的錄音,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紹和對話程序按上述方法表述出來加在對話前先聽,再開始聽對話。
這兩部聽力練習的原則大家要掌握的是:
1
使用生活經驗中熟悉的情景或經驗能夠預測的情景;
2
盡量使用視覺或動作代替語言解釋,全過程都用親身經曆完成;
3
啟始難度控製在第一遍聽能到80%~90%能懂;
4
注意聽,不要試圖說話;
5
絕對禁止閱讀和記筆記;
6
可以把過程錄音以後聽。
美國、加拿大有一電視節目“Yan Can Cook”,一個著名華裔電視廚師Yan教大家做中國菜。他一邊幽默地叨嘮一邊切菜、炒菜,幾乎把每個菜、原料,製作過程的每個動作等,全部同步地用英文仔細地敘述一遍,當時驚歎為理想的可理解性輸入體係!隻是沒好意思介紹給周圍人,怕他們說我拿他們開逗。
紐約人在北京v.s北京人在紐約

看到了這階段理想的體係的應該的樣子,也就不難理解中國同學在國外自然英語環境中學習效率很低,而外國人到中國後很高的緣故。拋開兩種語言特點的區別不談,外國人在中國是很容易找到這種理想的提高期環境的。大家都觀察到的是外國人來到中國,在中國人中生活和工作,是非常受到周圍中國人的關注和歡迎的。尤其是咱們的年輕人,對外國朋友不但友好,還很願意和他們交朋友,很多人以有外國朋友為驕傲。現在中國發達到了今天的地步,崇洋媚外的心態已很少見,大家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對外國文化,外部世界和外國人感興趣,甚至有人也希望能這樣提高一些外語能力。於是,當這些外國人在開始聽中國人跟他們講中文時,發現中國同學既耐心,又聰明,並努力調整自己的語言難度和速度,通過各種手段力求讓聽的外國人能理解(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而且從不嘲笑外國人的理解錯誤或很友好和開玩笑式地指出錯誤。(情感過濾Affective Filter)當他們能聽懂或說對一兩句中文時,受到的鼓勵是如此另人感動,很多外國朋友都因此感到心裏無比的溫暖。沒人給他們講語法,也沒人說你必須認識中國字才能學中國話。典型的續列法” (Series Method) “生成對話 ”(Dialogue Generation)條件隨時隨地都存在。有的外國人這樣描述:身邊常有不是一個,而是一群中國朋友。開始時覺得奇怪怎麽他們中有的人講的中文有的好懂,有的難懂?後來發現是有的人善於自動調整和自己說中文時的速度和難度,而且通過各種方法巧妙的演示意思,所以才好懂。於是這些外國人很快先和這些友好的交談者接觸較頻繁,而隨自己漢語水平提高後,才和其他人到後來花時間多接觸。這種友好的交談者在語言學中有個名詞,叫做(Sympathetic Speaker)或叫做 (Care-taker Speaker)。父母教嬰兒說話時,不就是最先成為這樣一個角色的嗎?關於這個角色的任務我們下一階段會集中論述。

再看我們中國同學到了國外,那裏的環境是怎樣對他們的。首先,美國加拿大的當地人大多並沒有什麽興趣特地去交中國朋友,不以見到華人為奇,甚至認為華人的英文好是應該的,因為當地的華裔英文是和他們一樣好的。所以當他們見到我們中國同學時,並不調整自己的難度,而是用和當地人一樣難度和速度的話跟你講英文,其中充滿了大量聽不懂的(無效的)成分(我們以前舉過的房東的例子)。當他們發現你的語言程度低時,有的人是會調整一下自己的難度,趕快把事情說清楚就走掉了,很少有人會耐心繼續跟你用調整後的英語繼續交流,甚至有些人連臨時調整一下的耐心都沒有。(以前每次在美國過海關時,總看到中國一些年紀較大的中國父母們去探親,在通關時言語不通很著急,每次我都趕快要求去幫忙翻譯,有時一下幫幾個。但經常發現的是,這些父母很多並不是一點英文都不會,有的甚至是大學退休教授,可這些美國海關官員就是沒有耐心稍微調整一下自己的語言或有其他動作圖畫等方式讓這些簡單的問話變得能懂。當我幫忙後,他們會假裝客氣地對我說個謝,但那份不耐煩是寫在臉上。)所以大部分的中國同學在國外是處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程度,有效成分少,但又沒有任何輔助手段讓這些無效的東西變有效的艱苦環境中。所以這個自然的外語環境對掌握外語是很不理想的。當然不是一點都沒用,每天還是能遇到一些有效成分的。(注意完全能聽懂的也不是有效成分,因為那是以前會的。我們指的有效成分是原來不懂,但通過觀察,推斷和猜測能變得懂了的部分,這才是理解輸入的要素。)所以一般需要5年的時間,有效成分加起來才夠用。而在國外的中國同學的英語交流能力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一個語言階段內有提高,然後就停住了。比如從幾乎完全不懂到懂一點基本交流(仍第二級內),或從隻簡單交流到基本能用英文工作(仍第三級內),很難跨幾個級提高。原因當然主要跟國外自然語言環境有關,還有一個原因是這些中國同學達到了一個能應付交流的某個程度後,就拚命用這個能力去應付生活,而且可以勉強應付。於是守住這種舒服的能力,不再去提高了。有人甚至不承認需要再提高。經常觀察到一些中國同學很自信地和外國人交流,講的還很快。當遇到有難度的東西時,裝作懂或忽略不聽,繼續急著往下交流,直到雙方誤會到實在進行不下去的程度。這一現象令很多外國人覺得難以理解。把語言自信也聯係得太緊了吧。我想從這一點上講,有些個別同學自己在態度上也有些問題吧。


所有跟帖: 

Some idea is good. Again, my discovery will open a new way on w -走馬讀人- 給 走馬讀人 發送悄悄話 走馬讀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5/2012 postreply 18:39: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