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語義與文本情境語義尋找矛盾 zt

語義還原。中國的漢字以形表義,同一個漢字有字典語義(原始語義),更有言外之義,即作者的情感寄托。一般的文本解讀,我們更重視的是“沉入詞語”去體 悟,很少分析其語義的內部規律或矛盾。語詞的語義一般有字典語義和文本情境語義。什麽是字典語義?字典語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字典(詞典)裏麵約定俗成的語 義,它是準確的、規範的,具有工具性質,而文本語義是作者帶著個人的理解或情感使用的語義,往往超出字典或詞典裏的規範語義,帶著個人的感情色彩,體現個 性化。因此,我們在文本解讀時,可以從字典語義與文本情境語義尋找矛盾。你看《橋》這篇課文,一讀到這個課題“橋”就值得細細品味,品味後還要分析, “橋”在字典裏的釋義為“架在水上或空中便於通行的建築物”。顯然,課文不像《趙州橋》《中國石拱橋》等字典意義上的“橋”,而有其他內涵,抓住這個問 題,你就會尋找文本情境中的語義。接下來,就得找到與其相關的詞句,課文中哪句話體現“橋”的情境語義呢?細讀不難發現: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一座山”,一座如此豐厚的山,連著群眾的生與死。再看看課題,不就是連著群眾生與死的橋嗎?此橋,乃生命之橋。你看,此“橋”是作者談歌遣詞的個性化,是超越字典語義的,為表達情感服務的。
    除此,還有關鍵的一處。文中的“揪出”,在詞典裏的語義是:揭發出;捉拿出來。一般來說是帶有貶義色彩的,動作也是不雅的,麵對壞人或做錯事的人才采取此 行為,但這個詞偏偏用在高風亮節的老支書身上,從工具性質上來說,這樣用詞不符合人物身份。然而,在《橋》這篇課文,正是因為“揪出”這一個詞語,卻蘊含 著個人的心靈密碼,作為一位村支書,為何在生命危急時刻,把自己的兒子留下,把生的機會讓給別人。這一點,我們在讀完全文時才知道。同樣,麵對自己的兒 子,後麵同樣有一個描寫老支書動作的詞語——“推上”,你看,這一“揪”一“推”,麵對同一個人(兒子),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這樣一分析,看似矛 盾,實際上是作者談歌遣詞的藝術,把老支書這個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