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其實,出國後,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很少過元宵節了,或者即使過,也很少是在十五這天過。不過,今天,是我來美壇後的第一個元宵節,就和網上的朋友們一起來欣賞貝多芬的著名的《月光奏鳴曲》 (Moonlight Sonata by Lugwig van Beethoven),共度元宵夜吧。。。
關於《月光奏鳴曲》,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請看下麵的網絡文摘。
@@@@@@@@@@@@@@@@@@@@@@@@@@@@@@@@@@@
The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Quasi una fantasia", Op. 27, No. 2,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popularly known as the Moonlight Sonata (Mondscheinsonate in German), was completed in 1801. It is rumored to be dedicated to his pupil, 17-year-old Countess Giulietta Guicciardi, with whom Beethoven was, or had been, in love. The name "Moonlight" Sonata derives from an 1832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movement by music critic Ludwig Rellstab, who compared it to moonlight shining upon Lake Lucerne.
(摘自 Spartxo from youtube)
月光奏鳴曲
鋼琴曲.貝多芬作於1801年.又名《第十四鋼琴奏鳴曲》《#c小調奏鳴曲》.作者把它題獻給第一個戀人朱麗葉.琪察爾迪.當時他們已分手.失戀和耳疾都給貝多芬帶來極大的痛苦,作品即在這種情況下創作而成。德國詩人萊爾什塔勃聽完第一樂章後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皎潔的月光,出版商據此給作品命名\"月光\",作者自己標名為\"幻想奏鳴曲\"。不僅因為它充滿了作者對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在作品結構上也充滿表現了自由、即興的性質:如速度安排上打破了傳統奏鳴套曲快慢樂章的順序,將三個樂章分別定為慢板、小快板和激動的快板。
第一樂章為三部曲式。樂曲在徐緩的長音和不斷流動的三連音襯托下奏出如歌的主題,寧靜中隱含著憂鬱壓抑的情緒,整個樂章充滿深刻動人的豐富情感,細膩地表現了內心的苦楚和波動。
第二樂章為複三部曲式,采用了小步舞曲的體裁,曲調優雅輕盈而富有生機。這是一個過渡性的樂章,既與第一樂章的進入做了準備,似乎是瞬間留下的微笑使悲哀的心靈暫時得以解脫。
第三樂章是全曲的高潮,以奏鳴曲式寫成。主部主題如不可遏製的衝突和熱情爆發了出來具有戲劇效果。它與第二樂章有緊密聯係。但表達的情感迥然不同;副部主題熱情洋溢,似從心底發出的申訴。結束部連續的八分音符奏出了堅定的節奏,表現了衝動的熱情和堅強的意誌。進入展開部後,內心激動的程度更為強烈。尾聲部分沸騰的熱情到達頂點時突然出現緩慢悠長的音調,很快又沉寂下來。在此之後則是更猛烈的衝擊,最終結束在兩個有力的弦中,仿佛肯定了意誌最終戰勝悲痛的感情和內心矛盾,從而證明人在同命運的對抗中終將取勝。
名字的傳說
據說有一個美好的月夜,貝多芬在野外散步時,忽然聽到遠處一個幢房子裏傳來“叮叮咚咚”的鋼琴聲,如清澈的流水在月光下流淌。他好奇地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盲姑娘正在彈奏他的作品。貝多芬大為感動,回來後便寫下了這首鋼琴奏鳴曲,並寫下“月光”的標題。很遺憾,這段動人的傳說隻是人們想象的產物,並不是真實的故事。第一樂章是個幻想豐富,激動思索的樂章,也是貝多芬最傑出的慢板樂章之一,樂章中沉思呻吟以及寧靜和緩的流瀉情景。有寧靜的沉思,有深切的悲哀,也有光明信仰的時刻,有克製住的衝動,也有沉重的預感。
(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