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庸》序中、朱子(熹)告訴我們:“此篇乃孔門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矣。乃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很明顯的、朱子認為《中庸》就是孔子很少對學生弟子公開教授的心法,大概也會用此“心法”教授自己的嫡孫子思,所以子思記彔下來,恰好可以教授他的徒孫孟子。《中庸》全書是以“誠”為軸心而教導人們去為人處世行善,一切以誠為主,以誠為基本道德價值觀,不以上古時期的神權思想為主,因此有許多哲學家稱《中庸》是道德形上學,它是以提升自己的德性為起點,然後才去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學思想。
A)儒家思想之非神主義的來源
在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p、78中說:“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依我看來,都在一部《易經》。” 又在p、79中說:“我講《易》,以為一部《易經》,隻有三個基本覌點:1、易(變易),2、象,3、辭(言辭)。” 之後、又用了十二頁來解釋此易象辭的意義。為了簡便、筆者總結為:《易經》是古人依循自然現象的變化而悟出的製度與禮俗、使人明白地知道利或害而不敢為非作殆。在《論語》述而篇中、有記載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可惜並沒有記載孔子在幾歲時學易經的,但是應該是在五十歲之前。由此推斷、孔子的言論的確受《易經》的影響甚大。而《易經》是一部“聆聽自然界的指示”的偉大作品,所以孔子的言論就與《易經》有相似的覌念了。
在《論語》中、孔子有許多教導學生的言辭可以歸納為“無神論者”,如在先進篇有“不知生、焉知死?”又在雍也篇有“敬鬼神而遠之”。另外在陽貨篇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由於這些言論、無神論者就認為孔子是無神主義者。
但是也有兩處的言語可以歸納為“有神論者”,如在 述而篇的“丘之禱久矣。”又在八修篇有“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因此有神論者都宣稱孔子是一位有神論者。
正因他具有此一特貭,所以筆者很有把握確定孔子是一位非神論者(Agnosticist)。
B)非神論(Agnosticism )的定義
Agnosticism ,此字的意思是介於有神論與無神論之間的字,但並沒有適當的中文翻譯,可以翻譯為1.非神論,2.不可知論,3.疑神論,4.半無神論, 但是都不太能完全表述這字的意義。筆者認為翻譯為非神論最為合適,此字的定義可以定為:不承認也不否定神靈的存在。就是因為這個中立的立場,所以無神論者都認為Agnosticism 是偏向無神論者,而有神論者認為Agnosticism 是心中仍有神靈存在的有神論者。所以他是黙認有神靈的存在,而否認任何宗教與宗教儀式,可能就是這個中立性,所以學者將Agnosticism 又有不同的分類:
1、以時間分類-永久性的不可知,或暫時性的不知。
2、以信仰強度分類-傾向無神論,或傾向可能有神。
3、以力量程度分類-無任何特種力量可以創造萬物與控製宇宙,或有一種超級力量可以創造萬物控製宇宙。
C)《中庸》之非神論思想
子思繼承孔子的思惟,擴大孔子的非神論思想,構成了一本偉大的書籍。在書中、他把鬼、神、上帝、天四個名詞混合運用,都代表一個有權威、高高在上的、令人崇拜的上帝。他不用低俗的童話故事去編造上帝的力量而讓人祭祀,他僅僅告訴我們:我們的天生善良的人性的根本是出自於天,並要求我們隨時都效法天地山川的造福萬物而不居功的心態去“成己成物”。它要求我們跨越與上帝的鴻溝,一麵成就自己,一麵又成就萬物。這樣的心態去治理天下國家,我們的心情就可以“配天”、或是“與天地參矣”。也就是我們可以天人合一地站在一起,完全沒有距離了。這就是《中庸》的非神思想的憧憬。一一解釋於下:
一、《中庸》內的有神思想
1、CH16之“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夫!視之而弗見,聼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斎明盛服,以承祭祀。” 《論語》中、弟子記載孔子是一向少談鬼神之事,但是,在此章中,一反常態而大談鬼神。
2、CH19之“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上帝一詞在2300年前的《中庸》書內出現了,此名詞也在更早之前的《詩經》、《尚書》、《易經》出現過許多次,由此可見、5000年前的國學中的確是有一位至高無上的、無為的、讓人崇拜的、成就萬物的上帝的存在。但是此上帝並不創造萬物、也不控製萬物,筆者認為這是東方的上帝與西洋的上帝最大的區別。
二、《中庸》內的無神論
1、CH19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孔子鼓吹孝道,要求他的學生對祖先要尊重,雖然過世了,也要覺得祖先是存在的。在《論語》八脩篇內有一句話:“祭如在。” 就是告訴我們祭祀祖先的時候、應該覺得祖先仍然存在。既然自己的祖先可以如神一般地存在的話,所以儒家思想中,神的權威就如自己的祖先一樣地或存或亡。也是一種間接的無神論。
2、CH25之“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 -作者可能受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認為世上所有的誠實君子、都是自己完成自己的誠實要求。而且世上的一切道理、是自然而然地,自己導引自己走去的方向。由此可見,世上一切的君子的行為與一切事物成功的道理,都是自然而然地成功,並沒有任何主宰或控製力量的存在。所以《中庸》是否定任何的主宰或控製的力量,傾向無神論的思想。
3、CH26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此句話是贊歎上天的思維是那麽地深遠與無窮的。此句也具有讚歎自然界的變化是多麽的深遠的,一切是自然地演變與進化。此句話雖然出自詩經,但是也是全章宗旨的代表,所以筆者認為恰好代表《中庸》的無神思想。
4、CH33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此句話是全書的結尾詞,所以份量很重。它讚美上天成就萬物的功能,但是上天卻是一言不發、也沒有任何氣味。此句話雖然也是出自《詩經》,但是也與《論語》中的“天何言哉”相似。也可以代表《中庸》的無神思想。
三) 《中庸》的非神思想
《中庸》書中、介於有神與無神的言語也很多,舉例如下:
1、CH1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人的善良的天性,就是得至於上天的付給,而人應該遵循此善良的天性去為人作事。
2、CH24之“至誠如神”。-聖人透過自身的誠實,就可以達到有如神靈的地步。
3、CH29之“建諸天地而不悖,貭諸鬼神而無疑。” -聖人發揮他的至誠之心,就可以造就萬物而與天地不相違背,而即使鬼神也會同意聖人的作為。
以上的三段話,都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承認也不否定另外有神靈的存在,但是透過聖人的誠意而達到了與神鬼平起平坐的地步,這也是“至誠如神”的含義。聖人以此“至誠如神”的境界去平天下的話,就可以“貭諸鬼神而無疑”。換句話說、就是鬼神也不會懷疑聖人的行為。
〖結論〗
總之、在儒學中,《中庸》可以稱為非神論的代表。因為《大學》強調修整治平的哲學,並沒有大幅地討論鬼神的問題。。《論語》大都是記載孔子教導弟子以仁心待人處事的言語。而《孟子》大多是記載孟子鼓吹以仁義為治理國家的政策。這三部書都不像《中庸》有深入的探討,所以《中庸》的確是儒家的心法。
近日太空科學發展迅速,大多的知識份子都不相信極樂世界或天堂之存在,故現代的宗教家都改口為佛陀或上帝就在人的心中,此與《中庸》所說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幾乎是完全相似,由此可見《中庸》在二千三百年前就具有此形而上的思想。不僅將天理存在心中,更要用天理的誠回歸於日常生活之中。《中庸》不會將自己的思維局限於人為的神話故事中而不能跳脫,所以有充分的自由去作自己理想的事務,而進一步完成它的形上思想中的理想,所以可以與天地平起平坐,也就是“與天地參矣”,這也就是俗稱的“天人合一”。這也是《中庸》一書的偉大之處,所以筆者認為它是儒學中的非神論思想的代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