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人生目的是什麽呢?《中庸》告訴我們是“成己成物”-CH25

人生目的是什麽呢?許多人心中都有這個問題。所有的宗教都針對這個問題,製造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告訴我們:人生目的就是死後要入天國、有的說是要上極樂世界、有的告訴我們要上天堂,但是《中庸》遵循的原則,在CH25中,告訴我們要成己成物[白話譯文:成就自己同時成就萬物],如此我們可以在有限生命中找到可以創造無限價值的目標。這個觀念是繼續儒家思想的不知生、焉知死的傳統,所以不以神話故事來蠱惑百姓,在二千多年前,科學並不發達的時代,大眾很容易就受到沒有深入了解的神話故事所迷惑,容易受騙而不知。

 

如何可以發揮人與萬物的本性,進而可以成己成物呢?在《中庸》CH25中,作者就說出了答案:要以仁道和知識智慧去成就自己和萬物。作者不僅將孔子的仁道發揚光大,並且將老子的無為的哲學思想溶入儒家思想中,教他的學生,不僅要在成就自己的同時,還要成就萬物,[原文:誠者、非自成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中庸》在此章中,告訴我們人生的目標就是要一方麵成就自己、同時又要去成就萬物,這就是人生的價值,而不是追求死後的成就,並且要仁與智同時的相互考慮,才能符合中庸之道,《中庸》的偉大處就是在此。

 

先將《中庸》CH25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出,再討論:

 

〖中庸CH25原文〗

 

1、誠者、自成也。2、而道、自道也。3、誠者、物之終始。4、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5、誠者、非自成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6、成己、仁也。成物、知也。7、性之德也。8、合內外之道也。9、故時捨之宜也。

 

〖中庸CH25白話譯文〗

 

1、誠的人、是自己成就自己。

2、自然的大道,也是大道的自身完成大道的目標。

3誠實不虛,就是一切萬物自始至終的根源。

4、不誠實的話、萬物就不可能生存了,所以君子的一切作為都是以誠實不虛為標準。

5、誠的人、不僅僅是成就自己而已。更要去成就萬物的生長。

6、成就自己、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仁心。成就萬物、需要的是增加自己的知識。

7、仁心和知識智慧都是人性的德行修養。

8、在內的仁心要和在外的知識結合一起思考才能作到中庸之道的要求。

9、以誠為準則,不論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都可以作出適宜的決定。

 

 

〖討論〗

 

1、二次大戰後的美國教育著重於讓個人發揮自己的才能到個人的極限點,於是美國就一躍為世界的領導者。因為每人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因此能夠吸引全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進而能發明了電子計算機與通訊網路。但是因為太過注重了個人的利益,反而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的差距,如此下去,各人盡量花費的話,其他世界各國都以美國的浪費方式為模式的話,有限的地球資源一定將用完。因此、貧富不均與過度消費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病態。

 

2、此章可謂是《中庸》書中的最重要的一章,因為此章把《中庸》所提倡的發揚光大,不僅以去成就自己、可以完成自己的願望。同時又進一步的,以去成就萬物,幇助萬物欣欣向榮。

CH22告訴我們要透過至誠盡性的道德修養,就有真實的存在感。除此之外,更要以道德意義去給予萬物之存在感。由此,就擁有莊子所謂的萬物與我為一的親和感。[筆者注:莊子的哲學是晚於《中庸》。]所以此章的成物是要將天地萬物納入理想的秩序中,理想的人生秩序應該包括了道德與科學的秩序。道德的秩序是仁心的充分發揮,而科學的秩序則有賴人類的知識,當仁心與知識相互交流與考慮時,如此的秩序才合乎中庸的真諦。

 

3、在此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成就自己的功夫是需要仁心去執行此項任務,而成就萬物的功夫是需要知識與智慧去執行的。仁心和智慧就是在《中庸》CH20中,孔子所說的知仁勇的三達德,我們知道三達德是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條件,作者又從另外一個角度,更進一步的解釋如何以仁與知去成就自己與萬物。

最後、作者告訴我們:a、仁與知兩者都是人的天性中崇高的德性修養[原文:性之德也]。b、仁心是由自己的內心深處發出,而知識與智慧則需要向外學習而得到的,自己的仁心與外在的知識需要一起考慮才能做出治國與平天下的政策,這樣才能符合自然大道的原則與規律[原文:合內外之道也]。c、所以,誠實不虛的原則,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則,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適宜的,因此大家都可以勇敢的去施行了[原文:故時捨之宜也]。

總之,此章告訴我們:要以仁慈心與知識智慧去研究萬物,不要僅以科學的眼光去進行任何醫學、天文、物理等等的研究,仍然要將我們本有的良心或者仁慈之心以為現在科學研究的指導,如此一來,也就慢慢的會符合中庸之道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