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千萬不要追求穩定 吳三桂就是血的教訓

來源: 滬部尚書 2017-06-06 11:15: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4397 bytes)

年輕時千萬不要追求穩定 吳三桂就是血的教訓

2017-06-05 胡賽萌 曆史啟慧

大偉是一個211學校的畢業生,畢業那年他聽從了父母的建議,響應政府的“大學生村官”號召,放棄了南下深圳去華為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這村官一幹就是兩年,期間有許多雞毛蒜皮、雞飛狗跳牆的瑣事,也有各種諸如基層維穩、集資修路、請客送禮等上不了台麵的破事。當年滿懷報國熱情的大偉如今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迷茫。

他在微信上跟我說,胡老師,我現在發現自己當初真是太幼稚了,以為進入體製就進了保險箱,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看看,自己那每月三四千塊錢的工資算什麽呀?當初去華為的同學都已經月薪兩萬了,有的甚至已經打算在深圳買房。想到自己的未來,大偉感覺一片迷茫和恐懼。

我跟大偉說,你現在還沒結婚,沒有家庭責任的束縛,如果覺得現在的工作沒辦法滿足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可以大膽地去嚐試。無論南下深圳再去打工還是在家鄉創業,都行。隻要去嚐試,去改變就是進步。

他有些憂慮地說,自己也想過去大城市闖一闖,打拚一番,但是自己社保、人脈、組織關係全都在現在的單位,一旦自己辭職,感覺對未來一點把握都沒有。在深圳那樣的城市,別說買房了,以現在自己手裏的存款,連租房都租不了幾個月。而且父母都是農民,如今年紀也都大了,家裏還有一個在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需要照顧。如今,全家人都靠著自己的一點工資生活,如果自己貿然辭職,要是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一家人可真要餓肚子了。

見大偉這麽說,我知道談話不會有結果,於是就給他講了吳三桂的故事。

公元1644年,失去陳圓圓的吳三桂被憤怒點燃,毅然跟李自成決裂,投降了多爾袞。隨後,吳三桂率軍入關,一路南下剿滅前明勢力。

經過十餘年幾經生死的奮戰,吳三桂終於為滿清政權平定西南,被封為親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此外,清廷還賜吳三桂開藩設府的特權,這意味著吳三桂不但擁有位極人臣的親王爵位,還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和行政班底。也就是說,吳三桂的“平西王”是實封而非虛爵,雲貴兩省就是他的獨立王國。

正因如此,吳三桂也把“平西王”一爵當做自己最大的政治榮譽和政治資本。為了保住和鞏固這個政治資本,吳三桂一直努力地向清廷推薦自己的部將。在吳三桂的一再要求下,清廷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

至此,在吳三桂看來,雖然自己表麵上隻控製雲貴兩省,但勢力卻遍布整個西南和西北,再加上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以及台灣的鄭經,清廷絕不敢貿然撤藩。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希望成為清朝的沐英,世襲爵位,世鎮雲貴。

正因如此,為了能當一個割據一方的太平王爺,所以吳三桂在最有機會反叛的時候不反,反而幫著清廷剿滅一個有一個的反叛勢力,就是希望以此換得一個安穩的晚年。可惜,事與願違,當年幼的康熙長大之後,終於還是對年邁的吳三桂動手了。

撤藩的聖旨抵達昆明的時候,吳三桂不反也得反了。

盡管此時的吳三桂已經六十多歲,身體大不如前,穿上戰甲後都無法在馬上坐穩,但好在昔日的部下都還未刀槍入庫,很快便勢如破竹地打到了湖南,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吳軍就已經飲馬長江。隻要渡過長江天塹,再聯合其他兩藩的反清勢力,會師北京指日可待。

然而,此時的吳三桂畢竟是一個花甲老人,過慣了穩定日子,不希望再過多的折騰。雖然他打下了南方六省,但麵對北方廣闊的平原地區,他並無必勝的把握。況且,他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希望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早年戎馬生涯的他已經厭倦了打打殺殺,他還是希望能做一個太平王爺,與子孫共享天倫之樂。

因此,盡管一開始占據了非常好的形勢,但吳三桂卻偏偏犯了戰略性錯誤,始終不過長江。吳軍在長江邊的小城鬆滋一停就是六年,白白錯失了大好的戰略窗口期。

吳三桂的想法是,與其渡江去博一個不確定的皇帝,還不如當一個安穩的王爺。所以,在吳軍打下長江以南之後,吳三桂就幻想著能跟康熙談判,希望康熙放回兒子吳應熊,與其劃江而治。謀士劉玄初急得跳腳,寫信給吳三桂,反複力陳渡江北上的重要性,可吳三桂置若罔聞,一門心思想著跟康熙劃江而治然後過安穩日子。

在吳三桂的躊躇和停滯中,康熙得以集中優勢兵力,對尚可喜、耿精忠和王輔臣等反清勢力各個擊破。當康熙逐一消滅了吳三桂的這些盟軍之後,命運的天平開始倒向了清廷,吳三桂更加不敢渡江北上了。

此時的吳三桂已是一個日薄西山的老人,而剛剛二十歲的康熙正值血氣方剛。無論是氣勢還是進取心,吳三桂都無法跟康熙同日而語。其實,這也怨不得吳三桂,畢竟他是與多爾袞一輩的人,跟康熙隔了兩代人,難免就顯得暮氣沉沉。可是,戰場上的廝殺和政治上的鬥爭卻不講尊老愛幼這一套,誰的拳頭硬誰就是爺爺。

最後,康熙下狠心斬了留在北京的吳應熊,決心跟吳三桂死磕到底,吳三桂劃江而治的願望徹底落空。為了鼓舞日漸低落的士氣,吳三桂拖著老病之軀硬撐著在衡州稱帝。然而,此時已經是形勢比人強,前方的軍隊節節敗退,在焦慮和絕望之中吳三桂很快就病逝。

當清軍以平叛者的姿態進入昆明城的時候,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隻能自殺,其首級被押送北京,吳氏一族的其他成員全部被處死,包括尚在繈褓中的嬰兒。如果吳三桂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有太多的遺憾。

吳軍與清軍的六次決戰,吳三桂勝多敗少,其兵力是清廷的2倍有餘,而且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都要優越。起兵之初更是勢如破竹,短時間就占領了長江以南的大半個中國。在如此大好形勢之下,可他隻想著過個安穩的小日子,不願意去冒更大的風險,其結局隻能是身死族滅。

穩定並沒有什麽不好,但是過於貪圖穩定,隻會讓自己喪失進取心,從而在人生的戰場被迫應戰,最後疲於奔命。

吳三桂終其一生都隻不過想過一個穩定的日子,可是大環境不允許。一開始是李自成多爾袞逼著他站隊,好不容易靠著浴血奮戰拿到了王爺的爵位,康熙又開始撤藩。在每一次人生的關鍵節點上,吳三桂都是被別人逼著走,都是無可奈何地被動選擇。到最後,好不容易有了跟別人叫板的力量,又想著劃江而治,結果自然是雞飛蛋打。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者,不足以謀一時。吳三桂隻想做一個穩定的太平王爺,結果是身死族滅——這就是曆史血淋淋的教訓。

不要以為“穩定”就是平穩和安定,你現在的平穩就是在絞殺將來的可能,你暫時的安定正是在透支未來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更不要迷信什麽鐵飯碗,幻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人生事業。吳三桂當年可是跟多爾袞殺馬盟誓過的,結果又怎樣呢?

在這個劇變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50年代的工人,60年代的農民,70年代的軍人,80年代的個體戶,90年代的白領,00年代的公務員……沒有哪一個群體能永遠吃香,沒有哪一份工作能保你一輩子穩定!

網上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說所謂的穩定,不過是穩定地窮著。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年輕的時候努力奮鬥,年老了才有資格歲月靜好。

當一個年輕人過分的迷戀所謂的穩定的時候,這就是危險的開始,這意味著他對外部的不確定和對未知的風險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會吞噬他的進取心,成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障礙。當一個年輕人因為畏懼海上的風浪而願意待在風平浪靜的小池塘裏,時間久了,他會逐漸喪失抗擊風浪的能力和勇氣。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早就瓦解,我們的人生早就不是什麽小池塘,它就是星辰大海。你很難預測颶風會從哪裏個方向掀起滔天巨浪來,你唯一能做的是在大風還未起於青萍之末的時候,練就一番搏擊風浪的本領。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