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革卦 離下兌上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清末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居留期間大量閱讀日本翻譯自西方的著作,許多「和製漢語」的新詞彙,再透過留學日本人士的寫作,進入到中國人的思維之中。包括電話、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功利主義、幹部、革命、右翼、員警、法人,都是典型的和製漢語。日本人將英文的revolution,翻譯為「革命」,此一舊詞,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添加了新意義,再傳回中國,逐漸被接受。
1898年,孫文的《kidnapped in London,倫敦蒙難記》以《清國革命黨領袖孫逸仙幽囚錄》在日本的九州日報刊出。據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孫文向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吾黨以後卽稱革命黨可也。」由被稱為「逆匪」、「亂賊」,變成「革命黨」,是孫中山所樂於接受的。
劉成禺的《先總理舊德錄》記載孫中山也曾經這麼說過:
「自吾輩易“造反”為“革命”,陳義大雅,究不如造反二字,深入人心,較易鼓動下層社會。然開國事業,當與薦紳先生言之,陳少白之言不誣也。」
其意說,造反的說法,比較能夠鼓動下層社會。可是,開國事業,必須得到有地位的人士(薦紳) 之支持。“革命” 一詞的意義,更為廣大高雅,比較適合。
民國八年十月八日, 孫中山在上海青年會演講《改造中國之第一步,隻有革命》,又說:「革命兩字,有許多人聽,覺得可怕;但革命的意義,與改造是完全一樣的。先有了一種建設的計劃,然後去做破壞的事,這就是革命的意義。譬如我們要建築一新居,須先將舊有的結構拆卸乾淨,並且從地底打起地基,才能建築堅固的屋宇。」
周易《革》卦的第五、六爻的爻辭、象辭如下: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麵,征凶,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麵,順以從君也。
若就之解釋為革命事業成功之後,來比較大人、君子、小人的角色作為,那麼:
領導革命的大人,行動快速如隨風而至的虎,使大局麵目一新,能立下威望,令眾人信服。君子則如豹子,靈活的跟隨。小老百姓也順從領導,在新社會重新做人。其文炳也,其文蔚也;虎紋為條狀,豹紋為塊狀。
“征凶,居貞吉”。新政權建立之後,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若再“征”下去,繼續用革命的手段去行政,則凶,大大的不妙。居,安定下來與民休息,才是下馬治國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