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焉不詳的麥克馬洪線東段與中緬邊境(圖)

來源: AKB48 2015-04-02 07:04: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62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AKB48 ] 在 2015-04-02 07:25:1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從這張1959年中國出版的地圖可以看出:包括如今果敢地區在內的所謂中緬“麥克馬洪線”地區數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仍然是屬於中國雲南省的土地。


    最近緬甸政府軍圍剿果敢地方軍,戰火再次燒到了中國邊境。緬甸戰機的3枚炸彈落入與接壤的中國雲南省臨滄市。導致農民等4人死亡,9人受傷。這是被認為是2月以後的一係列戰鬥中首次導致中國人死亡。不由得把人們的視線暫時從東海、南海紛爭中拉到了中國的西南邊疆。


麥克馬洪線與中緬邊境


    中國國境線長,邊界問題非常複雜。在西南和印度的分界問題是現在未解決的最重大的陸上分界問題。有一塊大約9萬平方公裏的地方,中國稱為藏南,目前事實上為印度所統治。算上英屬印度政府,印度人統治這片地方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考慮到這片土地上都住滿了印度人,而印度也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中國想拿到這片土地基本上是天方夜譚的事。

    當然,我們這裏不討論政治,隻討論曆史。印度之所以能占有藏南這片土地,源於1913年英國和西藏所簽訂的一份西姆拉協議(Simla Accord)。當年,英國、中國中央和西藏三方在西姆拉開會,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是確定西藏和中國內地以及西藏和英印之間的邊界。

    如果對當時形勢不清楚的話,多少會有點糊塗。西藏和中國內地的邊界怎麽會由一個國際會議所決定。事實上,當年中國是一個老大帝國,在西方人和俄國人眼中,中國邊疆,比如蒙古、西藏、新疆甚至滿洲(東北)等,和中國內地有很大區別,屬於中國對外擴張和殖民的領土,中國對之擁有“主權”還是“宗主權”,國際上各有不同看法。這和另一個老大帝國奧斯曼帝國情況差不多。大清完結的時候,各省紛紛獨立(這個獨立的含義和現在多少有點不同),西藏和蒙古也掀起獨立運動。西藏希望脫離中國,或者至少爭取中國承認其自治權,於是要借助英國的力量。(同理,蒙古借助俄羅斯的力量)。西姆拉會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召開的。所以西藏和中國內地的分界線也屬於議題之列。

    在這個會議上,英國談判代表麥克馬洪(Sir Henry McMahon)提出了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作為英屬印度和西藏的分界線。麥克馬洪線把藏南劃分給印度。這裏先不討論這條線的根據。但是作為直接的相關方,西藏同意了這條線。中央政府也沒有反對這條線,但是由於中央政府和西藏關於中國內地和西藏的分界線問題沒有達成共識,所以中央政府代表就退出了會議。於是西姆拉協議隻有英國和西藏代表簽名。由於中國沒有簽名,這在日後就成為了中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理據。

    中國共產黨政府現在說到的麥克馬洪線,其著眼點在印度和藏南,卻故意隱藏了另外一個事實。這就是,麥克馬洪線不僅僅是中國西藏和印度之間的分界線,也是中國和緬甸之間的分界線。而後者很少在公開場合被提及。

    當時,英屬印度政府管轄的地區包括現在的緬甸,而當時的西藏,我們姑且稱為大西藏(包括現在的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部分地區)。而現在雲南這一部分原屬於藏區的,從民國到共和國的初期一時為西康省。因此大西藏和印度的分界線就不可避免地要劃到現在的雲南和緬甸的交界之處。這段分界線,一般稱為麥克馬洪線東段

    現在緬甸的克欽邦的主體民族和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果敢地區所在的撣邦居住著大量明末清初逃來的漢人後裔。現在克欽邦和撣邦成為緬甸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麥克馬洪線東段。這條線把景頗族等當地居民的傳統居住地方一分為二,東麵屬中國,西麵屬印度,後來變成了緬甸。這條線日後構成了中緬邊界的大部分。

    在民國的時候,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麥克馬洪線,自然也不承認麥克馬洪線東段。於是在民國和英國在中緬邊界的談判中,中國一直堅持麥克馬洪線東段以西的江心坡地區為中國的領土,麵積大約是3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一個台灣。因此,在1949年之前,中國和緬甸間的邊界都隻確定了南段,而沒有確定北段。

    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共產黨政府認為緬甸是一個“友好國家”,也為了盡快得到國際地位,於是中國在毛澤東指示下周恩來與緬甸總理的邊境談判中把很多民國政府堅持的土地都主動放棄了。這使得中緬邊界談判中一直懸而未決的北段,很快得到解決,基本上,就是根據麥克馬洪線的東段劃分。這樣一來,克欽、果敢等地區就永久性地歸屬了緬甸,景頗族等各族居民從此就被國境線分隔到不同的世界。

    由於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處於戰亂的克欽地區和果敢撣邦地區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歸順過緬甸中央,因此緬甸中央需要不停地對這些叛軍作戰。盡管中國境內的許多人對“同胞”的遭遇頗為同情,但是中國政府卻愛莫能助,因為中國政府早就承認了這些地區是緬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在能做的隻能是守緊邊境,防止戰火蔓延到境內。

    平心而論,緬甸邊境在清末之前從來沒有劃分過國界,因此要說民國所主張的地區全部屬於中國,可能也不盡合理。但是爭議地區基本上完全屬於緬甸,這大概怎麽說也算不上一個合理的方案。即便在國際法庭,也不大可能出現如此的一麵倒的結果。

    在民國勢單力薄的時候,政府尚且步步為營,堅持己見。在共和國時期,號稱戰無不勝,連美帝國主義也不放在眼裏,卻輕易放棄了相當釣魚島萬倍的領土,令人不禁扼腕歎息。

    在近一百年來,中國的領土的法理中,大部分的加分都是民國創造出來到,大部分的減分都在共和國時期得到的。唯一可以詬病的大概就是蒙古的丟失了,可是那和中共關係極大,因為中國共產黨正是支持和歡呼蒙古獨立的政黨。

    對緬甸國界的談判還帶來另一個負麵的效果。中國一直宣稱麥克馬洪線是非法的,中國從不承認。但是中國對麥克馬洪線的東段卻是爽快地承認。麥克馬洪線東段和西段,其實就是同一條線的兩部分。這裏說的兩部分,並不是在畫線的時候就分為兩部分,而是後來印緬分治之後才為了稱呼方便而分的。在畫線的時候,就隻有一條麥克馬洪線。因此,中國對麥克馬洪線東段的承認,無疑讓印度找到法理上的彈藥(事實上印方一直以中國對麥克馬洪線的東西兩段的不同言行指責中方)。萬一以後中印兩國為此打官司(當然這不太可能),這將會為中國帶來負麵的影響。

    大概由於毛澤東周恩來在中緬談判所作出的讓步令中國失去了大片的領土,加上更有可能影響到中印間的談判,因此這段曆史在中共官方的著作中總是語焉不詳。麥克馬洪線東段這個名詞更是鮮有人提及。但曆史不會永遠被掩埋,現在該是還原曆史的時候了。
作者:黎蝸藤


文城網友  沈成涵  提供的補充資料

周恩來就是這樣把緬北贈送給緬甸的! 
    當年緬甸之所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取得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很大程度上責任完全在於周恩來的輕率與愚蠢!緬甸前宗主國英國是第一個承認中共政權的歐洲國家,而緬甸是第一個承認中共政權的亞洲國家,加之緬甸前馬屁和尚總理吳努一句句根本就不存的“胞波”等因素是促成周恩來大度且無恥地把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這塊中華民族的土地和人民無償贈送給緬甸的關鍵因素,而並非是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願意歸順緬甸!
    中國政府已經拋棄和對不起緬北!這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因此中國政府就算不幫助緬北華人同胞,也不應該再來傷害緬北華人同胞,更不應該默認甚至幫助緬甸政府軍借由來打擊佤邦、果敢、四特區和克欽軍等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華人民族武裝組織,以免再愚蠢地幫助緬甸政府軍實現實際控製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讓緬北麥克馬洪線”廣大地區和華人同胞從此徹底落入緬甸政府軍的實際控製之魔掌!緬甸跟中國雲南接壤,兩國邊界線有2700多公裏長。
    建國初期, 中緬邊界大部分已經劃定,隻有三段邊界未決。這三段有爭議的邊界是曆史遺留問題,英國在緬殖民時入侵西南邊疆的給中緬邊界所造成的。南部阿佤山區一段,英國劃定“1941年線”作為邊界,國民政府未提出異議第一段爭議邊界是阿佤山區的一段,即所謂“1941年線”問題。1941年,英國與國民政府在佧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方有利的邊界,這就是"1941年線”。該線將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劃入英屬緬甸。但是,國民政府始終未與英國進行實地勘界樹樁。 
    為何當年國民政府與英國簽訂1941年線?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英國要挾說。1941年正值中國抗日,英國以封閉中國戰略物資的交通要道—滇緬公路為要挾,迫使民國政府同意以換文的形式在南段未定界劃了一條片麵利於英國的邊界線,即“1941年線”。另一種是朱昭華的觀點。朱昭華認為,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封鎖了中國整個海岸線,滇緬國際交通線變成了一條重要的運輸通道。為了增強運輸能力,國民政府下定決心修築一條滇緬鐵路。然而,要修通此條鐵路,中國必須得到英國的大力支持。中國政府就此問題多次向英國提出請求,但英國政府卻以此為條件,強迫中國政府劃定了中緬南段未定界,即“1941年線”。劃定後,國民政府未就此段邊界提出過異議。
    緬甸獨立後,全盤接受了英國殖民時代的權益。不過僅在地圖上,把這兩個部落轄區劃入緬甸的撣邦,但並沒有實際控製。1951年,國民黨軍李彌殘部長期盤踞緬甸撣邦,人民解放軍追擊到此,當時這裏沒有緬甸軍隊,中國軍隊當時並沒有承認1941年線。中部猛卯三角地區:英國以“永租”得管轄權,緬甸獨立後繼承“永租”關係取得實際控製權第二段未定邊界是在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猛卯三角地區,麵積約250平方公裏。這一地區的邊界問題又稱“南坎問題”。這個地區是中國的領土,1894年,清政府與英國談判時,英國也承認這一點。但是,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以前,英國借口勘察兩國邊界,不經中國的同意,擅自通過這個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1897年,中英兩國再一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又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中國這塊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後繼承了對此地區的“永租”關係。當時的國民政府忙於國內戰爭,無暇提出廢止永租關係、收回領土的要求,但是拒絕接受緬甸政府的租金。因此緬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取得了這一地區的實際管轄權。北部尖高山以北一段:英國曾承認片馬以及崗房,古浪三地屬於中國第三段未定邊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長期以來這段邊界大部分區域是當時中緬兩國政府沒有能力管轄的。1891年清政府直隸候補道姚文棟稱這一段“即未屬華,亦不屬緬”。在1894年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中載明,這條邊界需要兩國最後進行勘察測量再進行劃分。可見,在當時的條約中也並沒有劃定。因此,尖高山以北的大片地區從清末以來就一直是中緬兩國之間的未定界。
    1926年,英國侵入位於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之間的江心坡地區,但遭到當地人民反抗。這後來史稱“片馬事件”。“片馬事件”事件發生後,英國被迫撤軍。1911年4月10日,英國向中國政府發出照會,承認片馬以及崗房,古浪三地屬於中國。但是,在此之後,英國軍隊又再一次入侵這一地區,並長期占領,實施管轄。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後,英國退兵,緬甸憲法把尖高山以北中緬未定界地區劃入緬甸克欽邦。
    中緬邊界談判過程建國初期領導層並不急於解決中緬邊界問題,而是希望維持現狀,待到適當時機才解決的。相比之下,緬甸則迫切希望解決邊界問題。因為1952年中國軍隊為追擊敗退到緬甸的國民黨黨軍已經越過“1941年線”,並在當地駐紮下來。緬甸擔心中國借狙擊國民黨軍隊入侵緬甸。所以,緬軍也在南北兩段未定邊界向前推進,搶占了有爭議的地區。開始時,雙方都保持沉默。1955年兩軍在果敢黃果園擦槍走火,黃果園事件讓雙方明白解決邊界問題已迫在眉睫。因此,從1956年初起,中緬開始談判邊界問題。緬甸要求中國承認“1941線”並從“1941年線”撤軍作為談判基礎,但雲南省委不接受中方在“1941年線”駐軍讓緬甸深感壓力,因此“1941線”雙方駐軍的問題成為邊界談判重要問題。1956年6月7日,緬外交部白靈頓大使對中國大使姚仲明大使提出“1941年線”問題的看法:緬甸認為“1941年線”是緬甸自英國繼承的邊界條約,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接受,並目,在中緬邊界談判進行之前,雖然了解到中國對這條線存在看法,但在對以往條約進行審查之前,希望中國軍隊不要越過“1941年線”。如果中國方麵希望修改該條邊界線,緬甸政府願意以和平友好的原則加以考慮。
    1956年8月16日,姚仲民大使跟白靈頓溝通時,認為中緬雙方的政治地位已然不同,中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而緬甸則擺脫殖民統治,成為新生的民族國家,若繼承英國殖民時代的“1941線”是不符合中緬目前的國情。於是他向外交部提出建議,稱中國方麵暫不撤軍,並目指出緬甸繼承英國與國民黨簽下的“1941年線”並不合理,一是不符合兩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不符合兩國平等友好的交往原則。雲南省委領導也讚同姚的觀點,認為從“1941年線”以西撤出等於承認了這條線,於談判不利,並將此觀點呈報國務院。
    中方讓步:承認“1941線”並撤軍,也要求三段未定邊界應作為一個整體一攬子解決中緬在“1941年線”問題僵持不下,眼看談判就陷入僵局。此後,緬甸方麵有多次要求中國撤出“1941線”以西,認為這是雙方邊界談判的基礎。1956年8月25日,緬甸駐華大使吳拉茂再度向周恩來提出希望中國撤出。緬甸之所以要求撤軍,是因為中國軍隊如果繼續駐紮在這一地區,緬甸會有來自中國的壓力。 
    1956年8月27日,周恩來召集會議研究對策。會議認為“1941年線”是兩國邊界談判最大分歧,也是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關鍵。根據國際法,假如一國政權發生更迭,政治條約等其他性質的條約可以不承認或者進行修改,但是劃分邊界的相關條約應給予承認。“1941年線”雖然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沒有打下界樁,但當時中英政府以換文方式劃定邊界,按照一般國際慣例英國尊重約文,由此,中國政府沒有否認“1941年線”的法理根據。最終,會議原則上接受“1941年線”。
    1956年10月22日——11月8日,中緬雙方在北京進行會談,緬甸建議中方接受緬甸獨立時邊界的實際情況,中國答複:“1、北段邊界傳統習慣線包括麥克馬洪線可以接受;2、1941年線有效,3、廢除三角地租約,4、中國收回片馬、崗房、古浪三個地方。但是,中國同時也要求三段未定邊界應作為一個整體一攬子解決。最後雙方發表聯合公報,到1956年底,中國完成撤軍,緬也從片馬、崗房、古浪撤軍,“但緬甸政府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1956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議會議通過上述建議。在同一個月內,吳努在仰光的記者會上表示:“周恩來建議鑒於日前中緬的友好關係,邊界問題不應該依靠曆史,而在現實基礎上全麵解決。”“周恩來己經接受了1914年麥克馬洪線和佤邦境內的1941年線。”
談判結果中國吃虧:承認“1941年線”沒收回猛卯三角地區,收回片馬、古浪、崗房1960年,中緬雙方簽訂了邊界條約,解決了中緬邊界問題。最終,中國承認“1941年線”並撤軍,隻收回了南段班洪、班老轄區內“1941年線”分割出來以東的一塊地區,大約為189平方公裏。在中國沒有收回的租借給緬甸的猛卯三角地區,麵積為220平方公裏。尖高山以北的一段未定邊界,最後隻收回原本屬於中國的了片馬、古浪、崗房等地區,約為153平方公裏。總之,中國收回約342平方公裏,失去220平方公裏,也就是隻收回約122平方公裏左右。對於此次邊界談判,學界基本都承認,中方作出了很大的讓步。
    國內有意見反對“讓步”
    對於此次讓步,中國駐緬使館、雲南、軍方和中緬邊界地區開始時均有意見的。例如,在佤邦未定界地區,當地少數民族上層在得知他們統治的大部分地區劃給緬甸的情況下,要求脫離中緬自行獨立,“幹部、戰士在該地區進行了幾年的工作,與當地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加之過去一段時期片麵宣傳‘佤山是中國領土’、‘佤山不可分割’、‘不能以領土換和平’等等,一旦把‘一九四一年線’以西劃給緬甸,大家會感到思想轉不過彎來,更不好對群眾做工作。”
    中央解釋為何要“讓步”
    當然中央也明白吃了虧。“1957年3月,周恩來先後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在昆明召集的雲南省各界和少數民族代表參加的座談會上做了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主要針對一些人認為中央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方針‘吃虧太大’的問題,從解決該問題的目的、國際意義方麵,進行了說服工作,‘進一步統一了全國各方麵在中緬邊界問題上的看法。’中央指示雲南省委在開展未定界地區的工作時,“不要強調國民黨政府簽訂1941年協定是賣國行為,也不要稱1941年協定是賣國協定。否則,不僅不能解釋清楚,反而使群眾思想更加混亂”。對“1941年線兩側的頭人和民眾要進行說服和勸導。”(《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過程與影響》, 範宏偉,南洋問題研究,2010年第3期)
    1956年12月,中方舉行“中緬邊民聯歡大會”,緩和兩國關係緊張,同時也爭取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對邊界問題的理解和支持。周恩來在聯歡大會上講話稱,為了發展兩國邊境人民友好合作關係,中國的“邊境人民應該比緬甸的邊境人民做出更大的努力。由於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們應該采取更多的主動措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對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的一貫信守不渝……堅決反對大國沙文主義。”顯然,領導要把緬甸問題作為示範效應,力圖向世界證明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真實性。正如1957年周恩來所說“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不擴張,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實際行動使它們慢慢相信,爭取和平共處。在十年內要努力解決同鄰國的邊界問題,先從緬甸開始,解決後它們就放心了。”
    當然,中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在冷戰時代一大主因是出於反製美國的封鎖意圖,盡可能保持和平環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正如1957年7月周恩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稱:“我們的國家自從開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一貫奉行的政策,就是爭取世界局勢的和緩,爭取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同我們的鄰國和平共處。這個政策有利於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也符合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我國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時所根據的,也正是這個基本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專題參考:《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過程與影響》,範宏偉, 南洋問題研究,2010年第3期;《中緬邊界談判研究》,康超
    曆來我國處理邊界問題慣常做法是,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從整體上謀求邊界問題的解決,以獲取和平的周邊環境。正如1960年周恩來與吳努會談時表示:“關於邊界問題,通過多年努力,雙方的觀點一天天接近了,現在剩下的隻是麵積大小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確一時把中緬關係推向了頂峰,但蜜月期很短,親密狀態很快就被1962年奈溫軍人政變所打斷。奈溫上台後推行的各項政策,令中緬關係波折迭現。再者,中緬之間的“友好”關係,經濟利益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邊界問題的解決究竟有多大的功勞,有待重新評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操心太多!這是人家的國家,人家願意給誰就給誰。等需要你賣命的時候,自然會教你保家衛國,或絕不丟失一寸土地!神聖領土不可侵犯。 -相當冷靜- 給 相當冷靜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15 postreply 19:05:44

還少了一句:自古以來。 -jdy- 給 jd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15 postreply 21:57: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