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文章 題:中國的海上挑戰
美國的財政災難讓它在亞洲的戰略風險越來越高。未來10年,削減的開支總量可能達到5000億美元。 即使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可以減少開支,五角大樓也沒有太多錢用於購買武器或研製新武器。
不幸的是,這些限製的出現正值美國麵臨越來越多的戰略挑戰之際。在經濟以大約10%的年增長率推動下,中國近20年來都在快速全麵地發展軍力。中國對其意圖守口如瓶,而自 9·11事件以來,美國戰略家不得不把重點放在其他問題上。即使這樣,中國軍事發展的規模、方向和可能的影響都變得越來越明顯。
冷戰結束 時,太平洋實際上變成了美國的一個湖泊。美國空軍和海軍通過設在一些友好國家的基地開展行動,例如日本和韓國,從而保衛和安撫它的盟友,阻止潛在的侵略 者,同時確保通過西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商業運輸通道安全。其軍隊可以安然無恙地到處行動。
但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中 期,中國開始建立一些五角大樓決策者所謂的“反介入能力”。換句話說,北京並不試圖用飛機對飛機、船對船的方式與美國力量相抗衡,而是尋求更經濟的方法來 抵消它的力量。它建造了大量相對便宜但更加精準的非核彈道導彈,以及海上和空中發射的巡航導彈。這些武器能夠摧毀或破壞美國空軍和海軍在西太平洋的多個港 口和機場,擊沉火力可達數百海裏以外地區的戰艦,包括美國航母。
這些準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與美國開戰。相反,這主要是為了威懾鄰國,同時阻止華盛頓在發生衝突時向它們提供援助。其他國家在不確定能否依靠美國的支持以及 能否與中國的力量相抗衡時,可能會決定順應中國的願望。
用古代軍事家孫子的話來說,中國要獲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通過消除對美國安全保證 的信賴,破壞它的聯盟並最終把它趕出該地區,把自己建成亞洲的主導力量。
如果美國及其亞洲盟友要指望自己的防禦並協調它們的努力,就沒理由 不維持一個有利的力量平衡,尤其在中國力量增加的時候。但如果它們不對中國的軍事發展作出回應,就存在北京作出錯誤判斷,到處施加影響力,增加對抗甚至是 武裝衝突的危險。
中國的許多鄰國比以往更願意忽視北京的抱怨,增加它們自己的防禦開支,相互之間以及與美國更加緊密地合作。但是,它們隻有 在確定美國仍堅守承諾的情況下才會作出這些舉動。華盛頓不一定非要承擔起保持亞洲力量平衡的全部重擔,但它必須要起帶頭作用。
五角大樓必須把設法抗衡中國崛起的反介入能力當做頭等大事,從而降低動用這種能力的可能性。這就要花錢。在緊縮時期為合理使用必要的開支,我們的領導人不得不更加清楚 地解釋在亞洲的國家利益和職責,更直白地描述中國不斷發展軍力造成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