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美國獨立日,川普總統簽署了大美麗法案,使之成為法律。可以預期,美國的國債將迎來一個接一個的新高。而中國無疑是這些新增國債的主要潛在買家。本文擬以中國對美債的投資為切入點,探討其背後所體現的中美經濟互嵌、利益共生的邏輯,並論證中美關係在經曆周期性摩擦後,存在走向緩和甚至改善的必然性。
一、中美之間:遠不隻是“對手”
自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一直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徘徊。近年來,美國提出“戰略競爭”“去風險”“供應鏈重組”等一係列對華政策,使雙邊關係緊張加劇。然而,倘若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兩國關係遠非零和博弈,更接近於一種複雜的合作—競爭型關係。
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經貿夥伴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仍持有約77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雖然較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美債的主要海外持有國之一。反觀美國,其對中國出口依賴也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中保持顯著。
為什麽在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科技封鎖等領域紛爭不斷的情況下,中國還要持續持有美債?這是一個反映兩國關係現實層次的窗口。
二、購買美債的邏輯:不是“政治輸誠”,而是“理性選擇”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其實質是外匯儲備的資產配置問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順差國之一,需將所獲得的美元進行安全、流動性強的投資,而美國國債正是全球最具深度、最可信賴的金融資產之一。
從戰略角度看,持有美債不代表向美國“低頭”,而是一種理性對衝風險的方式:
- 安全性優先:美債具有極高的信用等級,違約風險極低,符合中國“穩健”投資原則;
- 美元主導地位尚未動搖:當前全球交易和儲備體係仍以美元為主,人民幣國際化尚處於初期,替代尚需時日;
- 市場深度巨大:美債市場容量足夠大,能夠承載數千億美元級別的操作,且便於快速買賣調倉。
因此,中國持續買入或持有美債,並非出於對美國的依賴,而是基於對全球金融結構的理性適應。這種適應本身,就反映出中美之間的深層次“互鎖結構”。
三、金融互嵌意味著“脫鉤論”的虛弱
近年來,“中美脫鉤”頻頻成為輿論熱詞,但現實中卻屢屢遭遇“結構剛性”的反噬。中國持有美債,是金融互嵌的一種體現,而美國對中國出口高科技元件、依賴中國產業鏈生產能力,亦是一種“功能互依”。
經濟學上有一種“複雜相互依賴理論”(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ory),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的高頻率、多維度互依關係,會使戰爭風險下降、合作概率上升,國家間的矛盾更可能通過談判而非對抗來解決。中美關係恰是這一理論的典型範例。
例如:
- 雖有“芯片限製”,但美國部分半導體公司依然將中國作為主要市場;
- 美國出口的農產品、飛機、高端機械等對中國依賴度不減;
- 中國大量企業赴美上市,美國資本市場從中獲益頗豐;
- 科技巨頭如蘋果、特斯拉,全球價值鏈深植中國。
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紐帶,正是中美關係不會完全脫鉤,反而有調適空間的重要基礎。
四、中美關係向好的動因與前景
1. 現實利益驅動對話回暖
隨著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日趨成熟,一種“競爭中合作”“護欄式管控”的務實思維逐漸顯現。2023年起,美財長耶倫、國務卿布林肯、商務部長雷蒙多等陸續訪華,2024年兩國更重啟多個經貿和科技工作機製,表明“管控分歧、防止誤判”成為共識。
2. 全球性挑戰需要中美協作
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地區衝突、金融穩定、AI治理等全球議題,無一能在中美孤立對抗中解決。拜登曾明確表示,“應對21世紀挑戰,美國不能沒有中國合作。”而中國也在多個國際場合表態:“中美應加強戰略溝通、管控分歧、擴大合作。”
3. 民間與產業界的壓力
美國企業界、大學、智庫普遍反對與中國全麵脫鉤。蘋果、英特爾、高盛等公司不止一次表達對華市場的重視。中國也在改善營商環境、擴大開放,以吸引更多美資繼續深耕市場。
五、結語:中美關係好不了?未必;會變好?有跡可循
通過觀察中國持續持有美債這一現象,我們看到的是中美之間高度交織的金融現實,是經濟利益所決定的互動剛性。這種深層次的相互嵌套,使中美即便在某些領域出現對抗,其關係總體仍處於“競合”狀態,而非徹底決裂。
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不會一帆風順,但也絕非不可逆轉。曆史告訴我們,大國關係的演變,往往受製於結構性力量而非一時情緒。隻要雙方保持溝通機製、避免極端政策、堅持利益導向,就能逐步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在分歧中重建合作。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中美之間,真正的“善政”,也許不是喊口號,而是在平靜地買入國債、簽署協議、開放市場中,默默地讓合作成為新常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