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美國獨立日,川普總統簽署了大美麗法案,使之成為法律。可以預期,美國的國債將迎來一個接一個的新高。而中國無疑是這些新增國債的主要潛在買家。本文擬以中國對美債的投資為切入點,探討其背後所體現的中美經濟互嵌、利益共生的邏輯,並論證中美關係在經曆周期性摩擦後,存在走向緩和甚至改善的必然性。
一、中美之間:遠不隻是“對手”
自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一直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徘徊。近年來,美國提出“戰略競爭”“去風險”“供應鏈重組”等一係列對華政策,使雙邊關係緊張加劇。然而,倘若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兩國關係遠非零和博弈,更接近於一種複雜的合作—競爭型關係。
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經貿夥伴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仍持有約77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雖然較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美債的主要海外持有國之一。反觀美國,其對中國出口依賴也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中保持顯著。
為什麽在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科技封鎖等領域紛爭不斷的情況下,中國還要持續持有美債?這是一個反映兩國關係現實層次的窗口。
二、購買美債的邏輯:不是“政治輸誠”,而是“理性選擇”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其實質是外匯儲備的資產配置問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順差國之一,需將所獲得的美元進行安全、流動性強的投資,而美國國債正是全球最具深度、最可信賴的金融資產之一。
從戰略角度看,持有美債不代表向美國“低頭”,而是一種理性對衝風險的方式:
因此,中國持續買入或持有美債,並非出於對美國的依賴,而是基於對全球金融結構的理性適應。這種適應本身,就反映出中美之間的深層次“互鎖結構”。
三、金融互嵌意味著“脫鉤論”的虛弱
近年來,“中美脫鉤”頻頻成為輿論熱詞,但現實中卻屢屢遭遇“結構剛性”的反噬。中國持有美債,是金融互嵌的一種體現,而美國對中國出口高科技元件、依賴中國產業鏈生產能力,亦是一種“功能互依”。
經濟學上有一種“複雜相互依賴理論”(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ory),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的高頻率、多維度互依關係,會使戰爭風險下降、合作概率上升,國家間的矛盾更可能通過談判而非對抗來解決。中美關係恰是這一理論的典型範例。
例如:
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紐帶,正是中美關係不會完全脫鉤,反而有調適空間的重要基礎。
四、中美關係向好的動因與前景
1. 現實利益驅動對話回暖
隨著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日趨成熟,一種“競爭中合作”“護欄式管控”的務實思維逐漸顯現。2023年起,美財長耶倫、國務卿布林肯、商務部長雷蒙多等陸續訪華,2024年兩國更重啟多個經貿和科技工作機製,表明“管控分歧、防止誤判”成為共識。
2. 全球性挑戰需要中美協作
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地區衝突、金融穩定、AI治理等全球議題,無一能在中美孤立對抗中解決。拜登曾明確表示,“應對21世紀挑戰,美國不能沒有中國合作。”而中國也在多個國際場合表態:“中美應加強戰略溝通、管控分歧、擴大合作。”
3. 民間與產業界的壓力
美國企業界、大學、智庫普遍反對與中國全麵脫鉤。蘋果、英特爾、高盛等公司不止一次表達對華市場的重視。中國也在改善營商環境、擴大開放,以吸引更多美資繼續深耕市場。
五、結語:中美關係好不了?未必;會變好?有跡可循
通過觀察中國持續持有美債這一現象,我們看到的是中美之間高度交織的金融現實,是經濟利益所決定的互動剛性。這種深層次的相互嵌套,使中美即便在某些領域出現對抗,其關係總體仍處於“競合”狀態,而非徹底決裂。
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不會一帆風順,但也絕非不可逆轉。曆史告訴我們,大國關係的演變,往往受製於結構性力量而非一時情緒。隻要雙方保持溝通機製、避免極端政策、堅持利益導向,就能逐步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在分歧中重建合作。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中美之間,真正的“善政”,也許不是喊口號,而是在平靜地買入國債、簽署協議、開放市場中,默默地讓合作成為新常態。
不成功。
如今川普政府已經不指望中國購買美債,但希望中國不要繼續拋美債,因為這意味美國政府新發行的美債賣不出去,美國政府甚至都無法賣出去年發行的美債,不得不讓聯儲會斥資買下,導致聯儲會欠資兩萬多億美元。
這其實就是一種平衡賬麵的金融遊戲而已,並不具備金融意義。
而川普的所謂大而美法案增加了三萬億美債。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預測美元會在三年左右破產,也就是在川普任期內。沒人相信川普不會在明年繼續發債,預期到2030年美債會達到50萬億,美國政府連利息都付不起。
美國在二戰後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財富,通過布萊頓森林協議和後來的石油美元在全世界發行的80萬億美元票子,大部分作為各國政府的金融儲備。
因此如果擺脫美元,就會出現市場上美元過剩而貶值的局麵,美國經濟規模隻有28萬億,其中美國政府收入隻有不到5萬億每年,是沒有能力吸收80萬億的美元擠兌的。
這就讓全世界擺脫美元很難,誰也不願意自己手上的美元在去美元化時不值錢,這就是為什麽如今全世界已經有153個國家參與去美元化,但美元仍就是最大金融儲備貨幣的原因,去美元化可能是一個不得不持續十幾年的過程。
中國接受俄國在烏克蘭戰爭的經驗,學習俄國用了八年時間擺脫美債和美元,這是戰爭開始後西方對俄國經濟製裁沒用的主要原因,保證了俄國的財政,俄國央行行長因此被評為歐洲最佳央行行長。
中國一直想把美債的幅度降低到兩千多億(這是公開的信息)但找不到接盤俠,畢竟世界上願意接受美債的國家幾乎沒有,因此隻能逐漸降低美債和美元持有度。目前中國在一帶一路投資上采取給出的是美元貸款,但要求還回人民幣的做法逐漸擺脫三萬億美元。畢竟至多幾年內美元和美債破產是可預期的。
中國已經從美債第一大國降低到第四,人民幣在不能自由兌換情況下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讓香港重新成為世界金融管理中心。
這是去美元化的結果。
單純從金融角度講,中國政府刻意貶值人民幣到7:1對美元,而不是按照IMF根據購買力認定的2:1或者至少3:1,本質上是對美國實行了類似曆史上美國擊敗日本的廣場協議。而在如今美國國內經濟的67%不得不依賴對華貿易情況下,美國不得不接受,否則美國人無法承擔中國進口。
IMF不久前公布的最新的根據可比價格的GDP-PPP,中國經濟規模是42萬億,而不是18萬億,也遠高於美國的28萬億。
可以預期在美元破產的局麵下,中國人均收入會突然增加100-200%。
其實在中國不難體會到按照可比價格中國人均收入在三萬美元,這是歐盟和日本的人均收入。而城市的五億人的收入達到六七萬美元人均。
這就是為什麽西方人去中國旅遊感覺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國家,而不是發展中國家的原因。
摩根CEO預測美元會在三年左右破產,因為美債破產意味美元破產,而美國政府每年不到五萬億的收入,其中一萬兩千億用於償還當年的美債利息,沒錢還到期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