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哥隨筆

--社會*信仰*家庭*理財--
正文

稀土換美國關稅讓步:可行性及後果分析

(2025-07-20 08:09:35) 下一個

在中美經貿博弈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稀土換關稅讓步”的設想被部分輿論提出,意圖以中國在稀土供應鏈上的全球主導地位,換取美國在對華關稅政策上的鬆動或讓步。這種以資源換關稅讓步的策略,在曆史上並非沒有先例,但它的現實可行性與潛在後果,仍值得深入探討。

一、可行性分析

1. 中國擁有全球稀土定價與供應優勢

中國掌握了全球約60%以上的稀土產量,尤其是在中重稀土的提煉和出口方麵具有技術和成本優勢。稀土是美國軍事、能源、高科技製造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在戰鬥機、導彈、衛星、半導體設備、新能源車等領域均有廣泛用途。作為戰略資源,稀土具備一定的“議價能力”。

2. 美國對稀土有戰略依賴

雖然美國政府近年來致力於推動稀土“去中國化”,包括在內布拉斯加州、加州重啟稀土礦山,鼓勵與澳大利亞等國合作,但在中短期內,其高純度稀土供應仍受製於中國。例如,MP Materials 公司雖然在美國開采稀土,但加工仍需出口至中國完成。這一現實決定了美國短期內難以完全擺脫對中稀土的依賴。

3. 貿易談判中資源可以成為交換籌碼

曆史上,能源、資源等重要物資多次成為國家間經濟談判的籌碼。在中美貿易協議第一階段的談判中,農產品采購、金融市場準入就是交換條件。若中國能以稀土出口為談判點,要求美國在關稅方麵有所鬆動,理論上具有談判空間。

二、潛在後果與風險

1. 引發美方“國家安全”級別反製

若中國被視為通過“資源武器化”方式脅迫美國,美方可能將稀土列入更高級別的國家安全審查名單,甚至出台更嚴厲的出口管製與反製措施。類似做法可能激化矛盾,反而使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

2. 加速西方稀土“脫鉤”布局

若稀土被直接用於施壓關稅談判,可能刺激美國及其盟友在稀土資源開發和供應鏈重組上投入更大資源,推動“去中國化”速度加快。長期來看,不僅可能削弱中國在稀土產業的全球份額,也會降低中國未來的戰略議價能力。

3. 關稅政策變動受製於美國政治結構

美國對華關稅政策不僅由行政部門主導,還受到國會、產業利益集團、地緣政治等多方製約。即使中方願意以稀土為籌碼,川普政府或其繼任者未必能在關鍵選舉麵前作出顯著讓步。因此,稀土很難在實質上撬動關稅政策的根本調整。

總結起來,“稀土換美國關稅讓步”的設想表麵上似乎是一種對等交換,但實際上麵臨諸多政治、經濟與外交層麵的複雜障礙。稀土雖然是中國的重要戰略資源,但不能簡單作為“談判武器”使用,否則可能得不償失。更理智的做法,是將稀土優勢轉化為提升國內高端製造與國際合作的基礎,以綜合國力贏得中美經濟互動中的更大主動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