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100周年的慶典期間,我正好看了2003年的國產曆史劇“走向共和”。這部劇確實是精品,在目前“正確的曆史觀”囂張的時代,中國宣傳機器正強調中共是正確的曆史選擇,再回味一下十幾年前拍的電視劇,了解一下那時主流學者的曆史觀,還是饒有趣味的。
我隻看了前十集,主要描述中日甲午戰爭開戰之前的形勢。從孫中山的口裏,了解到當時的憲政體製有三種:英國式的虛君憲政,日本式的實君憲政,法國式的無君憲政。康有為支持走日本式道路,即實君憲政。孫中山認為,中國人奴性太重,隻要君不除,就無法實現憲政,因此,在中國唯一可行的就是無君憲政,進行革命,推翻帝製,實現共和!
這段評論,對我而言很新鮮。我原來以為憲政必須是民主製,有個君主也是個虛銜,像現在的英王,日本天皇,西班牙國王似的。原來世界上還存在過一種實君憲政。
什麽是憲政?顧名思義,仿佛是有憲法的政製。但中國,蘇聯都有憲法,從來沒被認為是憲政。以前中國堅持自己是憲政,現在公開反對憲政,把憲政和民主,三權分立都列為邪路,在公開場合再也不提憲法了。顯然,憲政不等於有憲法就可以了。
憲政的定義很多,我的理解,就是有限的政府。公司分無限公司(InC),有限公司(Ltd),那是指債務責任,有限公司如果破產了,債主隻能追討該公司名下的財產,有多少是多少,而不能去封別人的家。有限政府,指的是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隻能行使憲法裏寫到的權力,還必須有三權的分立,以牽製政府的權力。
帝製,是無限的政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雖然不同國家的帝王權力不同,但權力無邊是其特征,特別是東方專製君王,殺個人隻是他一念之差,奪人妻女,占人財產,更是天經地義的。
實君憲政,是拿破侖創立的一種體製。君王是有權力的,其地位也是可以世襲的,但其地位相當於國家元首,權力受到憲法製約,也要受到三權的製約。德法戰爭後,法國變成無君憲政了,但德意誌第二帝國則是一個典型的實君憲政,沙俄也是一種實君憲政,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都是在一戰中遜位的,他們都沒有一言九鼎的的權力。
”走向共和”通過清國敗於日本,表達了製度是決定民族前途的根本的主題。這當然是一家之言,但從劇中內容,可以管窺晚清帝製和新興的日本實君憲政體製的特征。
日本在一戰後走向軍國主義,給大家一個印象,仿佛日本和納粹,蘇聯一樣都是集權體製,其實這並不正確。日本並沒發展出納粹,蘇聯那樣的黨國體製,充其量隻是軍隊在國家體製中占有主導作用,而其憲政製度,一直到二戰結束,還是存在的,有議會,有內閣。二戰後,在美國的刺刀下,日本變成了虛君憲政民主製。
清日戰爭期間,日本明治天皇是有實權的,是日本的精神領袖和政治領袖。其政治體製模仿英國,是議會民主製,選民選出議會,議會多數黨領袖即為內閣首相。關於預算,議會有否決權,當內閣無法通過預算時,就求助於天皇。天皇並不能以行政命令幹預議會的決議,但可以以另一種形式,來實際主導政治。
在本劇中,議會不批準政府要求購買吉野新式戰艦的預算,天皇就宣布捐獻自己的財產,並提出每天隻吃一餐,隻到打敗清國。這一下,不但預算馬上得到通過,民眾紛紛捐獻財產。有個小姑娘,她的男友是個海軍軍官,小姑娘為了捐更多的錢賣了自己的貞操,她寫信給男友,我的貞操給了國家,但我還是你的,這個遺憾,你去奪取更多的清國,朝鮮姑娘的貞操來補償吧!
因此,日本當時的體製,在製度上保證了個人的財產權利,這樣就激發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激發了民眾的積極性。但民智未開,因此由天皇擔當了上帝的角色,滿足了民眾追求救主的崇拜願望。而民族主義也是一個這時期日本政治的特征,人性除了追求自由,也追求救主,更追求歸宿感,需要從屬一個比個人生命更永恒的集體。如此,憲政滿足了人的自由追求,天皇滿足了崇拜追求,民族主義滿足了歸宿追求。
相比之下,清國的體製無法滿足以上的任何一個追求。清國開展了洋務運動,但多是官辦商業,效率低下,貪腐嚴重,在個人財產權利沒滿足的情況下,資本主義是無法發展的。清國的統治者和主要民眾不是一個民族,清國的皇族和地方政府也不是一體的,太後要修頤和園,北洋海軍要購置軍艦,最後隻能滿足皇家為先。這個國家的統治集團都無法同心同德。清國的人民視滿族為蠻夷韃靼,日本人以“驅逐韃奴,恢複中華”為口號時,漢族人根本不願為滿人出力。
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看作帝製敗給了憲政。一次世界大戰,將主要的實君憲政國家掃入了曆史的垃圾堆。但一種新的專製製度,黨國製度,走上了曆史舞台!
一戰的主要戰敗國德國和俄國,都把輸的理由歸罪於內部。兩國原有的帝國政體,雖然有權力集中的優勢,但並無法深入社會的方方麵麵。皇家人再多,也不會超過一萬口,政府軍隊隻是皇家的雇員,拿錢幹活,而工農兵學商,和皇家並沒什麽關係,為什麽要和皇上同心同德呢?如此,在帝國體製下,皇家雖擁有產權,但沒有足夠的自家人,來對社會進行全麵的控製。而要解決在一戰中所出現的社會各階層異心異德的現象,就必須發展出一種新的體製。
俄國的布爾什維克,發明了可以稱為“黨國製”的超級集權體製。列寧把原來鬆散的政治政黨改造成成一個類似於黑社會的紀律嚴明到嚴酷的組織,入黨很難,退黨和叛黨就等於進了墳墓。但作為黨員,擁有特權,享受人上人的精神和物質待遇。黨的人數可以很多,數以百萬計,肯定要遠遠高於皇家了,黨員直接領導社會的方方麵麵。黨中央就像大腦,而各級黨組織就像神經元,每個黨員就像神經末梢。如此,整個社會就被整合起來,控製起來,就像一個人一樣。為了避免在一戰中士兵精神意誌不強的缺陷,列寧(以後是斯大林)又把共產主義神話為一種宗教式的意識形態,用階級使大多數的人民產生一種優越感,用階級敵人和外部敵人使人民產生一種從屬感,來轉移內部矛盾,加強團結凝聚意誌。
德國也發展出了“黨國”政權,所不同的是,納粹德國的意識形態是愛國主義,而用種族來使大多數的人民產生一種優越感,用種族敵人來加強內部團結。德國在一戰所受的屈辱更深,複仇的願望更強。希特勒上台不到十年,就發動了二戰。這時,德國是一個完美的戰爭機器,從元首到士兵,意誌堅定,鬥誌昂揚,組織協調,戰無不勝。一戰所發生過的問題都沒有再發生過,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什麽可以阻擋一個完美的黨國集權政權的勝利了,直到到它碰到另一個同類的龐然大物。不知道希特勒為什麽要進攻蘇聯,它們本來就是盟國,如果攜手,世界就是它們的了。但曆史就是這樣,兩個組織類似,實力相當的集權超強相撞了,人類見證了一場空前殘酷,你死我活,傷亡慘重的衝突。可以這麽說,如果不是蘇聯的殊死抵抗,二戰的勝利毫無懸念屬於德國。
一戰的鮮血,澆灌出黨國極權主義的惡果,從而帶來更為殘酷的二戰。黨國的火並,隻消滅了其中一個,而使另一個更為壯大。也許是天佑自由主義不滅,強大的美國領頭和蘇聯對抗,也天佑出現了核武器,使得無法展開最能體現極權主義優勢的軍事熱戰,而在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競爭方式的冷戰中,為戰爭而生的極權體製沒有優勢,最後落敗!
但黨國體製並沒有隨著蘇聯的覆滅而滅亡,就像新冠病毒一樣,麵對新的挑戰會不斷出現變種,黨國也出了新的變種,那就是中國在鄧小平主導下發展起來的黨國資本主義製。蘇聯的經驗證明了黨國打仗行,經濟不行,那就為其引進適合經濟發展的因素。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資本主義了促發了人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在這個政策指導下,中國一躍在經濟上成為老二,GDP是老三日本的3倍,老四德國的四倍,接近老大美國(70%),如果不出意外,在十年之內可以成為老大。
民主憲政的最大優點,是通過限製政府的權力,保證人民的財產自由和言論精神自由,來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的潛能,但缺點是容易眾口難調,造成很大的內耗,也有發生多數暴力,民粹主義的缺點。民主憲政的優點,本來都是黨國專政的缺點,但中共通過擴大黨員的覆蓋麵,現在光黨員就有9000萬,占中國人口的十分之一,每個神經末梢都有黨員,再加上黨員的家屬,connections, 可以說人口的至少三分之一都是黨的人,“趙家人”,通過“自家人效應”,也起到了激發人民潛能的作用,而避免了眾口難調,民粹主義的問題。
在製度的競爭中,縱有千條理論,最後也是勝者為王。當初如果清國贏了,就是帝製強於憲政;冷戰如果蘇聯贏了,也是黨國強於民主憲政。現在,美國和中國都是圖窮匕首見,狹路相逢,誰勝誰為王。兔死誰手,尚難斷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