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更需要“林語堂”, 而非“戰狼”!

來源: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2021-06-18 11:49: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01308 bytes)

數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收藏了一部上世紀40年代由紐約的The Heritage Press出版並由林語堂作序的英文版《水滸傳》(All Men Are Brothers),此書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Pearl S  Buck)於1933年翻譯。從此,我對林語堂大師的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由林語堂作序的英文版《水滸傳》(All Men Are Brothers)扉頁照片圖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 - 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林譯功在千秋,他改變和豐富了西方對中國的認識。迄今為止,任何譯家對英語世界的影響都難以超越林語堂。”這是發表在2013年05月13日光明日報上的文章裏對林語堂的評價。

林語堂曾經在美國出版了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吾民》)、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藝術》)、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in Yutang(《老子的智慧》)等30餘部英語或翻譯作品,數量多,質量高,其英譯效應更是無人企及。例如,他在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高居暢銷書榜首長達52周,是1938年全美最暢銷圖書,譯成十幾國文字,掀起了“林語堂熱”,成為歐美人的枕邊書;該書重印40餘次,以致《紐約時報》載文說:“讀完這本書之後,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見一個中國人便向他深鞠躬。”那本《孔子的智慧》1938年出版後也暢銷不衰;而193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讓他躋身於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林語堂曾被列為20世紀世界智慧人物之一,以至於美國前總統布什1989年訪問東亞之前還讀林語堂的作品,說明林語堂一直在影響歐美人的“中國觀”。因著《大地》而獲諾貝爾獎的美國作家賽珍珠在中國雖然生活了40年,並翻譯出版了《水滸傳》,可她仍然邀請林語堂向西方譯介中國,看好的正是他的英語水平和對中西文化的了解。林語堂果不負望,《吾國吾民》1935年在美國一麵世,就引起轟動,其成功之處在於糾正了西方的偏見,消除了誤解,寫出了中國文化的精髓與靈魂。

日前,有網友在其博客中提到了她正在閱讀《水滸傳》,使我想到了曾經為《水滸傳》英譯本“All Men Are Brothers”出版而作序的林語堂大師。放眼中國目前在世界舞台上的斡旋和發展,一尊又何嚐不是更需要用“林語堂”式的人物來走出現狀呢?中國需要“林語堂”而非“戰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