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孩子小的時候(乃至是我們自己年少時),對於用英文單詞“China”來對應國家“中國”是非常熟悉的,因為這個“China”往往是我們最初認識的單詞之一。然而對於這個“China”單詞的出處,或者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叫的,答案幾乎沒有,亦或非常模糊,因為老師們自己可能也不很清楚。
在經過一係列的查尋和研究後,現在我們幾乎可以確定,China一詞應該起源於梵文“Cina” (“支那”為其比較接近的中文發音之一),並且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Qin,西文發音為Chin或者Thin)在公元前5世紀或之前的崛起相關。
從語言學考證,梵語???(Cīna), 中古波斯語???(Cīn),與拉丁語Sina發音與拚法相近,同指中國,非常可能來自同一個源。包括德語和英語的China,法語的Chine等西歐各國對中國的稱呼,皆源自拉丁語。最早主張“支那”來自存在於公元前9世紀的秦國是17世紀的意大利傳教士和漢學家衛匡國,其後法國語言學家和漢學家伯希和和德國漢學家貝特霍爾德·勞費爾也支持此說。這也是當今對該詞所具有的最普遍、傳統和被接受的說法。
1655年,天主教傳教士衛匡國在其著作Nuvus Atlas Sinensis裏主張,秦朝的名稱,轉變為梵語Thin、Chin,成為希臘語與拉丁語的Sinae,最終成為China。伯希和也同樣主張,支那(Cina)一語來自於漢語秦,被印度假借,因為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教文字裏就已經引用了“Cina”一詞,意指那位於在秦國西和印度最西端之間。
對此,筆者認為,時間的概念非常重要。梵語很古老,亦是印度人的大多數語言。而秦國在公元前770年開始發展和建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然後在秦西麵,人們發現了印度次大陸。公元前5世紀左右秦國確實也越來越強大了,並且也開始鑄造硬幣(然後在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了中國)。而就是這些秦幣與在公元前5世紀的馬赫布拉塔的印度教經文中的提法非常吻合。
當然,位於如今中國貴州的古代王國Zina(夜郎國,發音也近似於“支那”),也可能是一個來源;或者契丹帝國(Khitan) - 這也是當時直麵西方的最強大的以及位於印度最西端的帝國,則采用了一個派生詞Cathay (國泰),這曾經也是被廣泛接受的表示“中國”的另一個詞。
至於為什麽瓷器(porcelain tableware)也被稱之為“china”,一個經典的說法是,在十六世紀時,因為有大量的產於中國的瓷器被進口到歐洲國家,且在歐洲掀起了浪潮。因為這些瓷器是西方國家前所未見的漂亮的真正瓷器(區別於西方國家當時的“陶器”),所以在描述這些器物時,對其性質表達不清,隻能是說它們來自於中國“China”,並把它們稱之為China Tableware。久而久之,“tableware” 消失了,中國瓷器就直接簡述成了china。現在如果查一下china一詞的意思,可以知道它和porcelain一詞同義,是指一種呈白色細膩的半透明的內有玻璃相結構的瓷質材料;也泛指那些適合家用的由陶瓷材料製成的各種餐具(如碗、盤、碟子,等等)。
一直以來,在描述中國瓷器的發展和收藏時,國人(包括那些收藏大家、博物館等等)往往都對英文單詞china指的是瓷器而津津樂道,他們都認為用china(瓷器)表示China(中國)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瓷器崇拜的結果,並引以為豪。這個情形也許在古代中國(數百年前)是自然的。然陶瓷的特性本身就是硬而脆:它表麵堅硬,潔白光亮,似乎無懈可擊;一件再華麗的瓷器,一旦受擊過度(撞擊、衝擊、敲擊,等等),它若不是破損就是會四分五裂,甚至再無法修複。采用當今國人的高度敏感性,這種“china”就是“China”的比喻是否又暗指了什麽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