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思想中的美學部分

杜維明之《儒家思想》之〈六、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觀念:中國美學的探討〉讀後感

 

 

近日讀到一篇論文討論孟子的儒家思想對美學與中國藝術的影響,孟子是儒家的亞聖,他的言論在儒家思想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他以美麗的語言、精彩的寓言與仁義道德的理論試圖去說服各國諸侯以仁道治國。雖然孟子並沒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的精闢的寓言故事卻為後人廣為流傳,他的巧妙的寓言故事在《孟子》書中到處皆是,此處舉出他的美妙成語如下: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
  •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
  • 天下定於一〈梁惠王上〉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 緣木求魚。〈梁惠王上〉
  • 揠苗助長。〈公孫醜上〉
  •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告子上〉

 

當然、他所創造出來的語言、後來變成家知戶曉的成語故事多得不勝枚舉,因編幅關係,筆者僅僅舉以上數例而已。

 

由以上《孟子》中的記錄,可見孟子一定是一位充滿浪漫主義與仁義思想在心中的文學家或者哲學家。當我在中學讀《孟子》時、非常佩服孟子的偉大的思想與他的文學藝術的造詣,因為這些文字可以讓讀者產生美好的心情與感覺。在求學讀書的時候,對於孟子為什麽可以創造出這麽多美麗的寓言故事,百思不解,最近讀到杜維明的大作後,才恍然大悟。

 

在〈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觀念:中國美學探討〉論文中開始、杜維明引用徐複覌先生在他的《中國藝術精神》指出:儒道兩家思想都認為自我修養是藝術創造活動的基礎。當然、儒家的起點是人性本善,道家的起點是道法自然。儒家以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為人生過程,道家以齊物再逍遙為人生過程。兩者的人生哲學與得救上天堂的人生哲學剛好相反。徐複觀又指出:人與自然的二分法都不真實的,故而可以互相轉化,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可以進行富有成果的溝通,如此可溝通性可以帶給學者或藝術家極大的心靈快樂,正如莊子的可以“與造物者同遊”,此時、當藝術家創作藝術的時候,就進一步可以參與“無地的化育”。由以上徐複觀先生的理論,難怪孟子可以創造出如此多的精彩故事,直到2300年後的今天,仍為全中國人民的廣泛使用。因為孟子深信孔子的以仁道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學,他甚至被後人稱為亞聖,可見他對儒學有很深厚的哲學修養。有此深厚的儒家仁道的哲學修養、依照徐複觀的自我修養是藝術創造活動的基礎”理論,所以毫無疑問地孟子可以創造如此美麗的成語故事。

 

杜維明更進一步將孟子的美學藝術的論文分為四節、以說明儒家思想的修道過程。四節為:A、第一節-道。B、第二節-身。C、第三節-心。D、第四節-神。筆者更將此四節討論於下:

 

A、第一節-道

 

儒家思想的第一步就是要大家學習作人,學習作人的目的是在修養自己的身心或者加強與擴大自己內心的道德情感。這種道德情感的建立卻是有其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基礎。當我們將這種道德情感視為自己的義務時,人的慈悲心就會漸漸向外擴大,一直到充斥於整個世界,這就是儒家的修齊治平的哲學的功效。在道德發展的過程中,孟子在〈盡心下〉有詳細的描述:

 

1、可欲之謂善[白話文=別人對他所作的事都稱讚就是善]

2、有諸己之謂信[善事是發自內心的就是誠信]

3、充實之謂美[善與信完全充滿內心就是美]

4、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既充實又有光輝就是大]

5、大而化之之謂聖[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是聖]

6、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既聖又到妙不可知的地步就是神]

 

對修身而言、很明顯的是孟子要求我們先以善建立自己的誠信與決心,繼續積蓄德行,積蓄充實之後、就自然而然的達到的地步。再將此藝術修養放大至宇宙之間,擁有珍惜天下萬物的心態,這就是達到聖人的地步。再繼續修煉,也許可以達到的境界,但是、此境界卻是不可知,也不可說的。[筆者注:即使有人達到的境界的話,也不會告訴大家。]

 

B、第二節-身

 

儒家的修身通常是從幼童就開始,其教育的方式就是教孩子要孝順父母與尊重師長,並且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等的適當的禮儀,這就是六藝的開始。除了禮之外,還有樂、射、禦、書、數。禮儀與音樂就是作人應有的禮貎與儀式,射與禦就是射箭與騎馬、相當於今日的各種運動或球賽。書就是今日的書法與繪畫,數就是今日的算術。六藝的目標就是教學童學得應該擁有的禮節,譬如在射箭的時候,有禮貌形式的進場。假如射不中標心的話,就先自我檢討自己姿勢的正確否,都是要尊守一定的禮貌與規則。其他的禦、書、數也是有一定的規則與禮儀,要學童一一尊守。儒家之特別注重禮的原因:就是通過禮的洗禮後,學童內心的也隨之而開始萌芽。

 

C、第三節-心

 

《孟子》書中的字通常包含情感與認知兩方麵,也就是說心的思想包含理性與感性的兩方麵的思維。另外一點、就是儒道兩家的教導學生旳老師都非常注重身教,[因為孔子與老子都注意身教]所以老師在東方社會中是具有崇高地位,並且為大眾所尊敬的聀業。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尤其是在沒有標準教科書的情況、如太極拳的課程,老師更為學生所尊重。為什麽老師受到如此的尊重呢?因為中國的老師都會關注學生心的發展,也就是老師都注意學生的精神狀況,老師一直關心的是每位學生在人生的轉化過程中的發展。在《論語.子罕篇》有記錄,是顏淵讚美他的老師孔子的方式: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己也。” 我們知道顏淵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顏淵心中的老師是一位諄諄善誘的導師。所以找到一位好導師就是教育幼童的第一重要起步。

 

在一位好導師領導之下、學生就要開始學習培養自己的心性。培養自己的心性又可以分為下列數步驟。依照孟子的邏輯:人在狩獵民族時代,每人都擁有人危己危人飢己飢的危機意識,此危機意識又演變為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與是非之心。[注:在西方哲學中、此四心又稱為自我認識或者智的直覺]因為人是群居動物,經過導師的引導或者與朋友的共鳴,此智的直覺就放大而形成團體的共識、此團體共識又稱為道德共識。道德共識是東方倫理的基礎,相當於西方的宗教意識。此乃孟子之培養心性的步驟。對此培養心性的過程有興趣者可以參攷我的博文〈儒家仁心的産生過程〉,or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013/202010/25464.html

 

除了以上的步驟外,在《孟子》書中、他還告訴他的學生:養心莫善於寡欲。[注:在〈盡心下〉]也就是養心的最先一步就是要減少自己的欲望。除了減少欲望之外,還要心勿忘,勿助長也。也就是說每天不要忘了自己修養的努力,也不要操之過急。每日堅持自己的方向,努力不懈,但是也不能太急。這些都是孟子所建議的養心的方法。有此道德共識後、就可以使我們的心中洞悉世間的真善。先有善與真的品質注滿於心中後、自然就有寧靜的心態以處理世間的瑣事。長期的有寧靜的心態後、美感也就此顯示出來,這就是充實之謂美。將我們的仁心擴大至親朋好友之間,此美感亦隨之而有光輝,此時就是孟子所說的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第四節-神

 

在《孟子·滕文公上》有孟子引用顏淵的一段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這也是東方哲學的特點:每人都可以自己進行修養而轉化為聖人。儒家思想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練為聖人,道家哲學是每個人都可以轉化為真人,而中國佛學思想則是每人都可成佛。三家思想都鼓勵人們可以通過自我的努力,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經過自己的創造與轉化,使自己完善起來。而且三家思想的著力點都強調在自己的生活與家庭中學習做人。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可欲之為善,有諸己之謂信” 就是學習做人要從善良與誠信開始。擁有此善良與誠信的心後,經過適當的修養,讓善良與誠信充滿於心中,就自動擁有美感。儒家思想是不僅是將此美感侷限在自己的心中,還要施於親朋好友。可以齊家後,再經過不斷的努力,治國平天下就易如反掌了。

 

將我們心中的美感發揚光大後,孟子又強調社會環境與心理環境在成長過程中所引起的影響,要先自己立誌克服一切困難。進而可以達到〈盡心下篇〉的盡心知性再知天。[注:盡心=充分擴展我們的心。知性=徹底悟到我們的人性。知天=可以知道天理了。]我們又如何可以盡心知性而知天呢?孟子建議我們要先培養浩然之氣。在《孟子·公孫醜上》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簡單地說: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就是將自己的心意擴大、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每天以大自然的美陶冶自己的心靈。而且相互影響,內心的美可以讀出大自然的美好。同時、大自然的美麗可以從外在形體的美轉化為內心的美,幇助我們培養心性,進一步增強我們的生命力,最後是完美我們自己無所不包的精神境界。

 

 

擁有此浩然之氣後、我們可以欣賞此人間的一切。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是這樣的美好。無論是一棵樹,還是小橋、流水、河沙,都可以讀出它們的美麗,我們可以在居所附近與它們巧妙的“神遇”,與我們天天見麵。當我們感覺到此天下的大美時,就會珍惜世界的萬物,甚至主動去保護它們,希望不被外力所損壞。如此讓萬物的生長發育不受損毀、甚至不被消滅。所以保護天下萬物的正常生育,這就是聖人的天賦責任。故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

 

而最後的一句: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其實、神的情況是無人可知,所以、甘脆不必討論。

 

〖總之〗

 

孟子哲學中,一般人的心中一定先要擁有仁義道德的善良之心[即:道德情感]再繼續培養此道德情感,使我們的道德情感充充實實地留在心中,有此充充實實仁的道德情操存在心中的自我修養後,我們就自動讀出萬物之美。當美感隨時存在心內,一位藝術家可以隨時畫出令人賞心悅目的畫像,一位音樂家可以作出令人忘懷的美妙音樂,一位文學家可以寫出令人感動的文章或者故事,一位哲學家可以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形上思想。這就是杜維明先生在此篇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

 

 

 

 

 

 

……………………………………………………………………………………

 

 

 

 

 

 

 

………………………………………………————————————————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