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對於農村的大量貧困人口,中國政府釆取了對口幫扶、發展多種經營等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扶貧方式也要完善現有方式,引進新的方式,不斷提高和改進。
一是扶貧目標,不僅是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在控製貧困人口數量的同時,要盡快采取措施切實改善現有貧困家庭的生活條件。政府不應該等貧困家庭養的魚大了、種的果樹摘果了,然後宣布這家人脫貧了,應該在魚長大之前也給一些幫助。
二是扶貧方式,以前扶貧以開發性扶貧為主,因為國家財力有限,基礎設施差,國家很大一部分財力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現在財政收入有了大幅增長,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財政預算應改調整,減少基礎設施投入,增加改善民生的投資,扶貧應該引入救濟性的扶貧。救濟性扶貧要防養懶漢,不要發現金。美國對貧困家庭的補助主要是醫保、廉租房和食物劵,美國政府發放食物劵是人少地多,農產品過剩。中國在醫保和廉租房方麵可以學美國,但中國農產品並不過剩,中低檔工業品產能很大,特別是貿易戰下不少出口企業半停產,政府可以考慮發一些代購劵,可購買衣服、玩具和家常日用品。也可以考慮減免除貧困家庭孩子的學費。
三是製定具體的貧困標準和補助標準。貧困是動態的,有人生病了,有人失業了,都會導致貧困,不要想著一勞永逸的脫貧。房價高,生活成本高,城市貧困人口也很多。貧困是隨時發生的,扶貧也要及時跟上,不能依賴年度計劃。一定要製定精確到人民幣元的標準,才能精準扶貧。
四是扶貧的多樣性,除了政府開發性扶貧外,鼓勵全社會參於扶貧。掛鉤單位可以捐衣服、家俱、家電等,可以組織貧困家庭孩子來城裏參觀,也可以組織城裏孩子去貧困地區野營,鼓勵醫生、教師誌願去貧困地區工作。灌雲縣地處沂沭河流域,由於受洪澇災害影響,這一地區貧困比較嚴重,30年前我去過不少地方,底矮的窩棚很普遍,貧困家庭住房和衛生設施,也應該是扶貧的重點。區域性的扶貧應該以改善基礎設施和發展工業為主,國家的一些投資和科研項目適當向平困地區傾斜。以前也有不少好的經驗如蘇南蘇北對口支援,蘇南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蘇北。
五是開發性生產性扶貧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也要適應國家的宏觀發展政策。農副產品多種經營,不但要技術扶持,還要考慮市場風險,也要符合國家的糧食區域化布局和安全戰略。糧食主產區不宜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工業項目,要結合國家的城鎮化和產業發展規劃,不能再小打小敲放村裏。農民務工,要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盡量在務工地區留下來,我老家很多安徽農村來的務工人員,經過培訓,不少成了絲織企業的能手,他的職業就不再是農民。留在農村的土地也該再分配,提高職業農民的人均耕地麵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