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音樂簡述
歐洲音樂源於古希臘,古希臘音樂的實際音響已完全失傳,古希臘的音樂對今天的意義主要在於音樂思想、音樂理論和樂器等方麵。
古希臘音樂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認為音樂中的協和與天地萬物的秩序及人類身心的協和是一致的。畢達哥拉欺學派創立了古希臘的律製、調式體係。據說他們發現了八度音程的弦長之比是二比一。柏拉圖提出了音樂的社會意義的理論。亞裏士多德認為音樂的律動與人心髒跳動的節奏是同形同構。以上三方麵的思想奠定了歐洲音樂理論的基礎。
古代希臘的音樂理論以其調式著稱。調式的名稱隨地區的名稱而命名,如佛裏幾亞、利地亞、混合利地亞調式。中古教會調式是古希調調式的進一步演進。
古希臘的樂器有出土文物為證。約公元前三百年已出現裏拉琴(Lyre)、魯特琴(Lute)等樂器,及各種打擊樂器。這些樂器及更早的古埃及、巴比倫樂器後來成為歐洲早期音樂中使用的樂器的前身,流行於歐洲宮庭和教會。
羅馬教會製定的格裏高製聖詠是由希伯來舊約經文的朗誦發展而來的。
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最初以格裏高利教皇製定的聖詠為主導。這一時期的音樂是單聲部的。約在公之十世紀比利時的宗教音樂作由家福克巴持在格裏家利聖詠的基礎上寫出了第二個聲部,以平行四、五度為基礎,開啟了複調音樂的先河,最後形成了四部合唱。福克巴特寫的二部格裏高利聖詠叫做"奧爾加農"(ORGANUM)。
除了教會音樂的官方主流外,約十二世紀歐洲遊吟詩人盛行。遊吟詩是職業的民間音樂家,以賣藝為生。遊吟詩人的表演生動引人,與教會音樂形成鮮明對照,形成歐洲音樂傳統的重要一脈。
中世紀後期,器樂不斷進步,王室消費音樂盛行於歐洲宮庭,與市俗音樂、宗教音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隨著新興階級的上升,開啟資本主義時代。
格裏高利聖詠
新藝術(ARS NOVA)
十三世紀後半葉,教會的絕對統治日漸崩潰。在法國,市俗音樂漸發達,出現了新藝術( Ars nova)。新藝術的代表作曲家是法國的馬紹(Machaulf,1300-1377)和意大利佛羅倫斯的作曲家。這一時期的音樂式樣有牧歌(Madrigal)舞歌(Ballata)和獵歌(Caccia)。這些音樂風格與教會的經文歌和彌作得撒曲形成鮮明的對照。新資術運動的進步全麵發展,預示了文藝複興運動。
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簡述
文藝複興時期是指1450至1600年,約一百五十年的曆史。這個時期以人性解放和科學的發達為口號,為歐洲後來的啟蒙運動和近現代的科學、社會的發展做了準備。複調音樂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文藝複興的代表作曲家有帕拉斯特裏那(Palestrina 1524-1594),約欺坎·德·普雷(Josquin desprez 1450-1521),杜飛(Dufay 1400-1474),奧爾根(Johannes Okeghem 1430-1495),拉梭(Lassus 1932-1594)。這一時期的音樂式樣以教會音樂中的經文歌、彌撒曲和世俗音樂中的牧歌和香頌(Chanson)為代表,香頌意為歌曲。這一時期的主要流派有法國東南部的勃艮弟樂派和荷蘭的尼德蘭樂派。
杜飛的宗教音樂
巴羅克時期音樂
巴羅克音樂指1600至1750年的一百五十年間的音樂。巴羅克時期的音樂已經十分複雜。樂器製造、作曲技法及社會人環境都達到了較理想的程度,這是一個造就音樂大師的時代。後來歐洲音樂的頂峰--古曲音樂是這一時期的直接延續。巴羅克(Baroque)一詞的含義是"誇張"、"繁雜"。
這一時期西方歌劇達到成熟。蒙特維爾弟(Monteverdi, 1567-1643)的歌劇創造有深遠影響。輕歌劇、喜歌劇、正歌劇芭蕾歌劇、神劇在這一時期均有了長足發展。巴羅克的器樂曲的類型已形成,巴羅克組曲、變奏曲、前奏曲、賦格、午曲、奏鳴典、協尾曲及即興演奏作品在這一時期均形成了偉大的傳統,綿延至今,產生了巴赫和享德爾這樣的作曲家。此時期法國音樂理論家拉摩(Rameaa 1683-1764)論述了和聲學的原則。
蒙特維爾弟: She weeps and sighs
古典時期音樂
古典音樂的代表是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德國、奧地利在古典時期成為歐洲音樂的中心、教皇的絕對權力在歐洲漸為各國國王取代。王室宮庭中盛行音樂,形成了精致典雅的古典風格,歐洲的音樂發展至此登峰造極。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所代表的音樂與巴赫、享德爾的音樂並無本質區別。古典主義指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音樂的主流。舒伯特和布拉姆斯也是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
古典一詞是與浪漫相對而言的,字麵含義是均衡、協調、客觀,與浪漫的主觀、誇張、神秘相對。從帕拉斯特裏那、約斯坎·德·普到莫紮特、貝多芬、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三百年間的音樂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歸為古典主義。這一時期的音樂遵循理性原則。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發生了工業革命,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科學精神、民主的思想在科學、哲學、倫理領域到宏揚。這一時期,產生了中產階級-一個獨立的、不依附於貴族的有教養的階級。中產階級是古典音樂的社會基礎。交響樂、室內樂和歌劇在這一時期發展到完美境地。斯卡拉蒂(1685-1757)的鍵盤音樂和格魯克(1714-1787)的歌劇作品都是古典音樂的典範。
格魯克: 奧菲歐與尤利狄斯
浪漫派時期音樂
浪漫主義時期指十八世紀後半葉和十九世紀。浪漫派是對古典主義的一種反動,崇尚想象、獵奇、打破傳統框框和束縛。一七八九年發生了法國大革命,提出了誇張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浪漫一詞的含義是與古典相對而言,強調作曲家個人的主觀。貝多芬是古典樂派的集大成者和浪漫派的先驅。浪漫時期產生了眾多的大師: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舒曼、肖邦、門德爾鬆、韋伯、羅西尼。不同風格的作曲家都歸入浪漫派。浪漫時期約指從舒柏特、韋柏至瓦格納約一百多年的音樂主流。此時期鋼琴演奏技法,指揮藝術、交響詩、音樂劇達到了輝煌境地。配器法得到充分發展。
十八世紀後半葉至本世紀初歐洲社會產生了深刻變革。職業音樂家和職業演奏家成為公眾偶象,如李斯特。思想領域中,由於工業革命人們企圖返回自然。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潮流並存。浪漫主義的音樂深深地反映了社會和人內心的矛盾和追求。
舒曼: 夢幻曲
印象派音樂
印象派代表作曲家是德彪西和拉威爾。他們的音樂打破了傳統和聲學、配器法的原則。受繪畫中的印象派和詩歌中的表現主義的影響,企圖表現光與色彩的效果。印象派處在浪漫派到二十世紀音樂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其它派別如以瓦格納為各代表的後浪漫主義、馬勒、裏查·斯特勞斯的交響詩及普契尼的歌劇、民族樂派均值得討論。
印象派企圖捕捉一瞬間之印象、印象派是對貝芬和瓦格納式的英雄主義的反動。冼星海的音樂亦有浪漫和印象主義的色彩。平行四五度中古調式、外音和弦、全音階、無解決不協和和弦等手法,都促成了一種非循規導矩的音樂風格。這些手法與我國傳統音樂風格相通。所謂音樂中的印象,是企圖用和聲手法製造色彩印象,通過音色的效果與感官的印象溝通,這種哲學實質上是一種標題音樂。印象派是一種創作傾向和風格,而非一個曆史時期。
德彪西: 巴斯皮耶舞曲
民族樂派
以中歐、北歐法、德、意國為主流的歐洲樂壇到了十九世紀中葉發生了變化。北歐以外的東歐、蘇聯、捷克、挪威、西班牙等國家的作曲家登上國際舞台。這種形勢和局麵在曆史上並非首次出現,德國和法國繼意大利之後在樂壇的崛起,在本質上屬於民族樂派。
歐洲音樂在日本、中國的影響可視為這一潮流的繼續。民族樂派一詞的說法帶有歐洲中心論的色彩。俄國的格林卡、五人強力集團作曲家和柴可夫斯基,捷克的斯美塔那、德奧夏克、挪威的格裏格、芬蘭的西貝柳斯是民族樂派的著名作曲家。這一時期的音樂追求提倡本民族和國家的音樂語言。作曲家進行了種種嚐試,如采用民歌,民間舞蹈音樂等。這一運動在意大利、德國、法國也有自覺的參與,如聖桑、佛朗克等作曲家。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音樂學院,西方古典和浪漫派的音樂被介紹到中國。交響樂團在中國出現。從黃自開始有了專業的作曲家。後來的冼星海、江文也、馬思聰或許可以視為中國民族樂派的代表作曲家。
格裏格: 培爾金特組曲之索爾維格之歌
二十世紀音樂
本世紀的重要作曲家有斯特拉文斯基、勳勃格、巴托克、格什溫、梅西安、西貝柳斯、冼星海。二十世紀有以下主要思潮:勳勃格創立了十二音序列主義,由他的學生貝爾格和阿爾本·勃格承傳。以斯特拉文斯基為首的新古典主義,提倡對海頓、莫紮特式的古典風格的複興。巴托克收集民間音樂,並將民間音樂的因素與古典傳統和高深複雜的現代作曲技法融為一體。格什溫創作了帶有美國舜士音樂風格的交響樂、鋼琴作品。梅西安在法國探討新的音樂語言及用鳥語。冼星海是本世紀全球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在中國現代社會變革的進程中發生了無法估量的作用。曆史上可能隻有貝多芬和李斯特堪能與他相提並論。約翰·凱齊為代表的的先鋒派實驗音樂、偶然音樂等。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音樂中的應用,電子音樂、電腦音樂通過各種媒體已改變了大眾的欣賞習慣。流行音樂,包括通俗古典音樂步入大雅之堂。
音樂的產生、進化與人類社會的變化是一致的,科學、政治、文化的因素一方麵製約著音樂的發展,另一方麵又反映在音樂的風格中。
格什溫: 藍色狂想曲
音樂及文字來自網絡. fairplay2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