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音樂知識】------- 現代音樂心理學簡介 (器樂曲《維納斯》)

維也那是一座令人妒忌的城市。走進維也那的第一感覺就是:它擁有得太多了。阿爾卑斯山、多瑙河給它帶來了太多的靈氣;文藝複興給它留下了太多的遺產;貝多芬、莫紮特、舒伯特、海頓、施特勞斯等世界頂級音樂大師給了它太多的垂青;處於歐洲心髒的地位又送給了它太多的方便。維也那人自己說:維也那永遠在季節中——在全球最吸引海外遊客的國家中,奧地利名列第10位。而如果不到維也那走走看看,那等於是沒有到過奧地利。
  發源於德意誌黑林山東麓、流經9個國家的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首先把它的靈氣送給了維也那。






  多瑙河流經維也那時罕見地分出了一條支流,劃過優美的弓背形曲線,穿越維也那繁華市區再流回多瑙河。這一天造地設的安排送給了維也那人太多的享受、太多的想象和太多的創造空間。










  如同其他歐洲城市一樣,除了所謂的環城大道以外,維也那普通街區的街道也普遍狹窄而擁擠——人們無法在保護這些古老建築和享受寬闊空間之間作出平衡的選擇。這裏的建築同它的音樂一樣源遠流長,作為昔日羅馬帝國、奧匈帝國的首都,經曆了文藝複興的熏陶,整座城市的建築如同凝固了的音樂,多姿多彩、疊宕起伏,即使對建築藝術沒有多少造詣或興趣的人 like me,到了這裏也會感到饒有趣味。




















  維也那音樂廳,也叫金色大廳(Goldener Saal),位於維也那音樂之友協會(Musikverein)裏,西北距國家歌劇院直線距離約400米。維也那音樂廳是維也納最古老、也是最現代化的音樂廳,建於1867—1869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式建築。1872—1875年,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這裏的演奏會;1939年始,這裏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每年元月1日都會在這裏舉行蜚聲全世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廳內有收藏館,收藏有著名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不乏莫紮特、舒伯特等頂級音樂大家的手稿跡,勃拉姆斯在世時還在長期在這裏辦公。








  城堡歌劇院(Burgtheater),位於市政廳正對麵(下圖中右側),東南距霍夫堡宮約500米。城堡劇院原是特瑞莎女皇於1741年所建,原址在米歇爾廣場(Michaeler Platz),1888年後改建到了這裏。1786年,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曾在這裏首演。城堡歌劇院從某種意義上講堪稱奧地利的國家劇院,有不少人評價它在歐洲堪稱一流中的一流,是維也納所有劇院中最著名劇院。據說,城堡劇院的德語是德語地區最標準的,有許多世界級的演員在此擔任客籍演出,而能夠晉身於城堡劇院演出,等於是得到了最高的藝術表現評價。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是全世界公認的第一流的歌劇院,位於維也納中心廣場霍夫堡宮東南約400米。自從19世紀中期建成以後,它就成為了音樂聖殿的象征。1869年5月25日,這裏首場演出了莫紮特的歌劇《堂璜》,從此揭開了它輝煌的篇章。全球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都以能夠在國家歌劇院內演出為榮。據說歌劇院裏每年演出多達300多場,但沒有一天是重複的。國家歌劇院的設計和建造是在1861年至1869年間完成的,屬仿文藝複興風格。令人遺憾的是,負責劇院設計的兩位建築師下場都很糟糕,其中一名設計師凡·努爾因無法承受世人對其設計的刻薄指責而自殺,另一位建築師西卡斯堡則於兩個月後中風而死。  在二戰的炮火中,國家歌劇院也未能幸免,被炸得隻剩下幾根柱子。二戰後維也那人對它進行了重建,1955年11月5日重新投入使用。  狂暈不好意思的是,說什麽偶也算半個音樂粉絲,到了這舉世聞名的音樂殿堂前,隻配在外麵照了幾張圖片,連裏麵是什麽樣子、正在演奏什麽音樂作品都不知道——倒!




 
 


 

蝴蝶過期居留 2006-07-06 10:06
任何民族都存在著英雄崇拜情結,奧地利人當然也不例外。感覺起來有所不同的是,東方人把偉人和英雄(包括神仙佛祖皇上帝)人格抽象化,塑像越做越大,放到寺廟、祠觀等等神秘場所,高高在上,仰不可攀,供人們俯伏在地頂禮膜拜,尤其是絕對不會拿來當做裝飾品;西方人則把偉人和英雄(包括耶穌基督救世主)人格具象化,塑像往往並不特別高大,放到公園、廣場甚至街道兩旁等公眾場所,伸手可及,比肩可立,供人們體驗和英雄在一起的感覺,甚至動不動就拿來放到立柱上、飛簷上當作實際的裝飾品。維也那有數不清的教堂、公園、廣場,不管你走到哪裏,幾乎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大理石或青銅雕像,上至阿波羅太陽神聖主耶穌,下至工匠藝人平民百姓,幾乎都有可能雕成個塑像隨手奢侈地放在一個什麽地方。
  歌德算是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土德》等著名作品使他一直亨有世界聲譽。這樣一位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從1900年起,每天就這樣坐在維也那喧囂的街頭上,與匆匆的過往人群在一起。





  對世界音樂發展起過舉足輕重作用的樂聖貝多芬的雕像,也這樣安放在臨街一座建築物前。雕像建於1880年。





  偉大的作曲家勃拉姆斯。29歲時,他在維也納舉行第一次個人音樂會,隨即受聘為維也納音樂協會主席。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維也納首演。雕像建於1908年,安放在新皇宮對麵的這塊空地上。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創作了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等為代表的120餘首維也納圓舞曲以及大量的其他音樂作品,風靡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他的雕像安放在城市公園裏,建於1921年。







  《茜茜公主》、《年輕的皇後》、《皇後的命運》三部電影演繹的“茜茜公主三步曲”,使更多的人們感受了永不褪色的關於人間愛情和人格魅力的神話,了解了這位奧地利皇後伊麗莎白。如同阿爾卑斯山頂的冰雪一樣純潔的茜茜公主的雕像由皇帝伏蘭茨約瑟夫親自選定安放在人民公園裏,背後是著名的城堡歌劇院。  近百年來茜茜公主的大理石雕像一直放在這裏,沒有圍牆,甚至沒有任何保護設施,但始終這樣潔白。注意觀察了一下,雕像上沒有任何人為汙漬,更沒有到此一遊之類的偉人真跡。





  維也那市政廳(左側,右側為城堡歌劇院),建於1872—1883年,由德國建築師施密特設計。典型的哥特式風格,建築物最高處99米。藝術與實用永遠是一對矛盾。偶是一個持實用主義觀點的非實用主義者,每當看到這樣的建築,都會下意識的產生一個疑問,通向天堂畢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那個細細長長的哥特式尖頂還能派上什麽用場呢?













  市政廳前麵的廣場空曠整潔,如果在夏天,一定綠樹如蔭,繁花似錦。廣場通道兩旁,綠地空隙,同樣到處都是不同類型人物的雕像。  第一共和國總理卡爾·雷納。二戰後期,蘇聯的坦克正在開進維也納,一位74歲的奧地利老人來到紅軍隊伍,向前線指揮官提出請求:不要在維也納打砸搶,給維也納人民以人道主義的待遇——這位老人就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總理卡爾·雷納。他又寫信給斯大林,主動要求出麵組織奧地利政府,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忍辱負重,內外協調,為這個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來卡爾·雷納被選為奧地利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奧地利共和國成立10周年時,人們為他立下了這個被稱為“總理的鳥籠”的頭部雕像。



  維也那市第N任市長考內爾。二戰後維也納千瘡百孔,生活和建設物資極其缺乏。考內爾市長與人民同甘共苦,想盡一切辦法恢複生產、重建家園、妥善解決人民的衣食住行問題,同時還要安置戰俘、與占領國協調關係,得到了全市人民的高度評價。考內爾任維也納市長6年,1951年當選為奧地利總統。1963年,維也那人為考內爾建了這座塑像,並安放在市政廳前的道路一邊。



  維也納城市衛士。原作建於1882年,安放在市政府大廈塔頂。這是1986年的複製品。



  維也那議會大廈,建成於1869年。議會大廈前的紀念碑被稱之為眾神之泉,俗稱議會泉。其主體建築女神雕像比真人也大不了多少。





  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Maria Theresia Platz),建成於1888年。特蕾西亞女皇是奧地利曆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位女皇,她的著名格言是“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她不但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生了13個女兒和3個兒子,然後把這些女兒都嫁給歐洲各個國家的王公貴族,還把前麵所說的茜茜公主娶來做了兒媳婦,使整個歐洲的王室都成了她家的親戚。奧地利在特蕾西亞女皇和她的父親卡爾六世治理期間經濟社會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奠定了安全統一的政治基礎,特蕾西亞女皇也被稱為開明的女皇。廣場附近的古典建築都曾是當年的宮庭建築,現在是奧地利自然史博物館和藝術史博物館。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