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那是一座令人妒忌的城市。走進維也那的第一感覺就是:它擁有得太多了。阿爾卑斯山、多瑙河給它帶來了太多的靈氣;文藝複興給它留下了太多的遺產;貝多芬、莫紮特、舒伯特、海頓、施特勞斯等世界頂級音樂大師給了它太多的垂青;處於歐洲心髒的地位又送給了它太多的方便。維也那人自己說:維也那永遠在季節中——在全球最吸引海外遊客的國家中,奧地利名列第10位。而如果不到維也那走走看看,那等於是沒有到過奧地利。
發源於德意誌黑林山東麓、流經9個國家的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首先把它的靈氣送給了維也那。
多瑙河流經維也那時罕見地分出了一條支流,劃過優美的弓背形曲線,穿越維也那繁華市區再流回多瑙河。這一天造地設的安排送給了維也那人太多的享受、太多的想象和太多的創造空間。
如同其他歐洲城市一樣,除了所謂的環城大道以外,維也那普通街區的街道也普遍狹窄而擁擠——人們無法在保護這些古老建築和享受寬闊空間之間作出平衡的選擇。這裏的建築同它的音樂一樣源遠流長,作為昔日羅馬帝國、奧匈帝國的首都,經曆了文藝複興的熏陶,整座城市的建築如同凝固了的音樂,多姿多彩、疊宕起伏,即使對建築藝術沒有多少造詣或興趣的人
like me,到了這裏也會感到饒有趣味。
維也那音樂廳,也叫金色大廳(Goldener Saal),位於維也那音樂之友協會(Musikverein)裏,西北距國家歌劇院直線距離約400米。維也那音樂廳是維也納最古老、也是最現代化的音樂廳,建於1867—1869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式建築。1872—1875年,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這裏的演奏會;1939年始,這裏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每年元月1日都會在這裏舉行蜚聲全世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廳內有收藏館,收藏有著名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不乏莫紮特、舒伯特等頂級音樂大家的手稿跡,勃拉姆斯在世時還在長期在這裏辦公。
城堡歌劇院(Burgtheater),位於市政廳正對麵(下圖中右側),東南距霍夫堡宮約500米。城堡劇院原是特瑞莎女皇於1741年所建,原址在米歇爾廣場(Michaeler
Platz),1888年後改建到了這裏。1786年,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曾在這裏首演。城堡歌劇院從某種意義上講堪稱奧地利的國家劇院,有不少人評價它在歐洲堪稱一流中的一流,是維也納所有劇院中最著名劇院。據說,城堡劇院的德語是德語地區最標準的,有許多世界級的演員在此擔任客籍演出,而能夠晉身於城堡劇院演出,等於是得到了最高的藝術表現評價。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是全世界公認的第一流的歌劇院,位於維也納中心廣場霍夫堡宮東南約400米。自從19世紀中期建成以後,它就成為了音樂聖殿的象征。1869年5月25日,這裏首場演出了莫紮特的歌劇《堂璜》,從此揭開了它輝煌的篇章。全球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都以能夠在國家歌劇院內演出為榮。據說歌劇院裏每年演出多達300多場,但沒有一天是重複的。國家歌劇院的設計和建造是在1861年至1869年間完成的,屬仿文藝複興風格。令人遺憾的是,負責劇院設計的兩位建築師下場都很糟糕,其中一名設計師凡·努爾因無法承受世人對其設計的刻薄指責而自殺,另一位建築師西卡斯堡則於兩個月後中風而死。 在二戰的炮火中,國家歌劇院也未能幸免,被炸得隻剩下幾根柱子。二戰後維也那人對它進行了重建,1955年11月5日重新投入使用。 狂暈不好意思的是,說什麽偶也算半個音樂粉絲,到了這舉世聞名的音樂殿堂前,隻配在外麵照了幾張圖片,連裏麵是什麽樣子、正在演奏什麽音樂作品都不知道——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