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演義連載之 24 舌戰群僧

來源: 不換肩200 2021-11-05 06:05: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8325 bytes)

作者 四川紅塵洗夢

讚  播梵音於禪話  傳大悲於有緣

 

第七節 舌戰群僧

  司空本淨禪師,在慧能大師眾多的法嗣中,算得上是非常著名的一個弟子了,他在當時的聲望,遠遠在他的同門師弟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之上,隻是司空本淨禪師安於淡泊,且沒有什麽嗣法弟子傳承他的禪法,為他搖旗呐喊,致使在曆史的長河中,沒有激起多少的波浪。後來的人,也就逐漸的把本淨禪師淡忘了。

  本淨禪師,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出生於絳州(今山西運城市)一戶張姓人家。
  本淨禪師不知是什麽原因,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了。本淨禪師人雖然小,但是誌氣高潔,絕對不是那些為了求個溫飽或者逃避世事的僧人可比擬的,以至一般的法師很難讓他心悅誠服。所以本淨禪師便四處遊方,八麵參學,希望能提高自己的佛學理論水平和真實的修行功夫。
  後來,他聽聞慧能大師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南宗頓教理論,覺得耳目一新,頗有新意,於是,本淨禪師不遠千裏來到曹溪寶林寺參見慧能大師。
  在慧能大師的悉心指導下,本淨禪師很快的就成為了曹溪寶林寺佛學院裏最優秀的學生之一。本淨禪師雖然成績優秀,可是卻韜光養晦,從不在任何場合顯露自己的鋒芒,並且一直跟隨在慧能大師的身邊,時時請教,以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公元713年八月初三,慧能大師圓寂。本淨禪師和一幫師兄弟們忙完師父的後事後,於同年十二月,來到了安徽嶽西縣司空山無相寺,這裏是當年慧可大師的居住之處,也是慧可大師傳法於僧璨大師之處,算得上是禪宗祖庭了。
  本淨禪師本來就是個不露鋒芒的人,到了無相寺,同樣的縱情於山水之間,傲嘯於雲煙之處,遠離世俗的繁華與浮躁。
  本淨禪師一不收徒傳法,二不四處宣揚自己的禪法,而是一心一意默默修行,所以,幾乎沒有人知道無相寺裏麵的這個叫做本淨禪師的人,竟然是慧能大師門下的得意門生。
  而本淨禪師在無相寺一待,就是三十一年,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無數的僧人黯然失色。讀者諸君想想看,這個世界俗人也好僧人也罷,有幾個人能在一個小小的地方心平氣和的待上三十一年而不挪窩的?
  如果沒有遇見一個人的話,本淨禪師會繼續在無相寺默默無聞的待著,直至圓寂而去。不過,那樣的話,禪宗的曆史,至少在慧能大師的弟子這一代,會失色許多。
  古代的帝王,在把權力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後,排在第一位的大事,就是希望自己能延年益壽,當然,能長生不老更好。這樣的話,自己就能一輩子在權力的最高峰端坐著,享盡世間的榮華富貴和人間美色。所以,曆朝曆代的帝王,鮮有不追求長生不老的。並且,他們為了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那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比如我們的唐玄宗李隆基同誌,佛教燒香拜佛念經持咒有功德,那就玩玩看唄。道教畫符煉丹有好處,那也玩玩看唄。所以,他們的心思,就是腳踏兩隻船,乃至三隻船四隻船,夢想著該總有一隻好使吧,該總有一隻能把自己帶向延年益壽甚或長身不老的彼岸吧。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隆基同誌聽信道士之言,派出中使楊光庭到全國各處采集所謂的長生不老藥藥材,以便京城中的道士可以提煉長生不老藥。
  這天,楊光庭帶著一幫人風塵仆仆的來到了司空山,他來到山上的主要目的,是要尋找長生不老藥主要原料之一的常春藤。皇帝的命令自己雖然萬萬不敢違抗,可是一會兒這樣藥一會兒那樣藥,楊光庭哪裏能全部認識和了解啊,所以隻能每到一處,就厚起臉皮打起笑臉四處求人了。
  可是司空山那麽大,楊光庭一夥尋找了好幾天,問了很多山裏人,都沒有發現常春藤的蹤跡。找不到皇帝要的東西,製造不出長生不老藥,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楊光庭正在著急的時候,忽然發現前麵有個老和尚在哪裏打坐,而且一看此人頗有仙風道骨,絕非常人。於是就趕緊過去作禮道:“請問師父,此山中何處能有常春藤?”
  這個老和尚正是已經七十七歲高齡的本淨禪師,他在這個山上已經默默無聞的修行了三十一年,對於山中的一草一木,早已比那些山民更為熟悉。本淨禪師抬起手來,往前一指道:“那不是嗎?”
  楊光庭順著本淨禪師的手指望過去,那裏果然有常春藤,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楊光庭采集完常春藤之後,第二天專門來到無相寺方丈室答謝本淨禪師。
  楊光庭本來就是個佛教愛好者,而且跟隨著唐玄宗混了多年,不論是佛教的高僧還是道教的高道,自然見過不少,耳聞目染多了,自己的水平自然也就跟著提高了。
  和本淨禪師幾句寒暄下來,楊光庭發覺本淨禪師佛法高深,非京師那些高僧可比。於是虛心作禮道:“弟子仰慕禪道已經很久了,可惜一直未遇名師開導,今日得見師父,真乃三生有幸啊,希望師父慈悲,能給我略略的講點佛法,弟子感激不盡。”
  本淨禪師笑著道:“這個世界的那些高僧大德,幾乎都被皇帝請到京師弘法去了,你要問佛法的話,回到京師,他們哪個不能為你解答疑惑呢。貧僧在這個荒郊野嶺待久了,年紀老了,而且多病,實在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啊。”
  楊光庭一聽,馬上就跪拜了下去,並且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這種能被頂尖禪師當麵指點的機會,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愛好者來講,又怎麽會輕易放過呢。
  本淨禪師一看這架勢,不說點什麽,自己的方丈室恐怕要被鼻涕眼淚給淹了啊。於是,本淨禪師問道:“你是要求佛呢還是要問道呢?”
  楊光庭一聽,不由得一愣:“在下愚昧,不知佛和道有什麽不同嗎?”
  本淨禪師道:“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本淨禪師這幾句話,在禪宗史上,那是非常的有名啊,後來的禪師,那怕是最頂尖的禪師,都在不同的場合引用本淨禪師的話語。馬祖道一更是在即心是佛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三句。而無心是道,更是被不同的禪師頻頻引用。
  楊光庭第一次聽到禪宗頓教的教義,自然有些莫名其妙,於是問道:“什麽是即心是佛?”
  本淨禪師道:“佛因心悟,心以佛彰。如果了悟無心,那麽佛也就不存在了。”
  楊光庭又問道:“什麽又是無心是道呢?”
  本淨禪師道:“道本無心,無心名道。如果了悟無心,那麽無心即道。”
  楊光庭聽完後,感覺到簡直是聞所未聞啊。這和京師裏那些法師們講的,根本就是兩回事啊。於是,楊光庭又問道:“京城裏的那些師父都要求弟子們要布施、持戒、忍辱、苦行來求佛,大師看這樣行不行呢?”
  本淨禪師道:“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本來清淨,不假修行。他們那樣做,隻是在做無用功罷了。”本淨禪師這番話,實在有其師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遺風啊。
  楊光庭聽後,沉吟良久,原來南宗禪法是如此的不可思議,非京師那幫隻能望文釋義的法師們可比啊。楊光庭當晚便住在了寺裏,自己實在是有太多的問題要請教了。
  第二天,楊光庭作禮拜別而去。回到京城,楊光庭立馬向唐玄宗李隆基匯報了這件事。
  李隆基一聽,司空山中竟然還有這樣的佛家高手,那還不把他招來看看。不論是佛家還是道家的高手,李隆基都是唯恐自己請不到的。
  於是,本淨禪師於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十二月十七日,被李隆基派出的使臣接到了京城。到了京城後,李隆基把本淨禪師暫時安排在了白蓮亭居住。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李隆基忽然覺得年年都在宮裏過元宵節沒有意思,今年應該來點與眾不同的新花樣。於是,他下令把京城裏那些有名的僧人全部召到皇城裏的寺廟裏來,同時也把本淨禪師也叫了來。李隆基要親自主持一場辯論會,看看這個南宗頓教的高手到底有何本事。
  紅塵洗夢前麵說過,從古至今,從來都是大師滿天飛的。大師吃香了,大師多了,自然就會魚龍混雜。所以曆朝曆代的帝王,幾乎都會自己養著一些所謂的大師,一來想從這些大師身上撈點好處,二來也可以讓這些大師去鑒定別的大師。
  京城長安一帶,乃至整個北方地區,都是北宗漸教的地盤,慧能大師的南宗頓教,人們還鮮有所聞。所以,李隆基便想看看南宗頓教和別的宗派之間到底有何不同,而這,隻有在麵對麵的正麵交鋒中,才能一探究竟。這種場合,一切鬼把戲,都會在對方的火眼金睛中現形的。任何人要在這種場合下想玩虛的,那絕對會自掘墳墓的。
  李隆基作為一國之君親自主持辯論會,那場麵自然是非常隆重的。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的,當然,所有的人同樣都是雄心勃勃的,都尋思著要在皇帝麵前露一手。
  不過,隻有一個人是例外,這個人就是本淨禪師。
  本淨禪師到了皇城裏麵的寺廟一看這架勢,這哪兒是要辯論哦,這哪兒是要切磋哦,看著對方眾多眼神透露出的信息,這分明是要把自己又切又磋啊。
  於是,本淨禪師對著李隆基道:“皇上啊,我歲數這麽大了,身體有病也有些年頭了,實在沒有精力和大家交流佛法,請皇上另請高明吧。”
  李隆基還沒開口,旁邊泰平寺的遠禪師便大著嗓門針鋒相對的道:“現在聖上要考較佛法宗旨,我們就應該直問直答,不要拐彎抹角,不要東拉西扯的淨整些無聊的沒用的東西來敷衍聖上。”
  對於李隆基親自下詔把本淨禪師從司空山請來,京城裏的那些所謂的高僧大德們早就不滿了,皇帝都去跟本淨禪師玩去了,那他們這幫人在京城裏還混啥呢?所以對於這個能當著皇帝的麵,把本淨禪師弄得灰頭土臉麵目全非趕出京城的機會,他們又怎麽會放過呢。
  既然對方都已經赤裸裸的拿嘴來切自己了,本淨禪師隻好回過頭來看著遠禪師。
  自古同行多嫉妒,對於來搶自己飯碗的本淨禪師,遠禪師可是一點都不客氣,他倒是不拐彎抹角,非常直接的道:“依禪師所見,什麽是道?”
  遠禪師一上來就直奔佛法的核心而問,看似簡單,要準確回答,實屬不易。不過,這個問題似乎沒有難住本淨禪師。
  本淨禪師道:“無心是道。”
  遠禪師抓住問題反問道:“道因心有,你為什麽說無心是道呢?”
  本淨禪師道:“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窮虛,然名心若無,道憑何有?二俱虛妄,總是假名。”
  遠禪師又問道:“禪師知道有身心是道的嗎?”
  本淨禪師道:“貧僧身心本來是道。”
  遠禪師又抓住了話題:“你剛才說無心是道,現在又說身心本來是道,你這樣說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本淨禪師道:“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
  遠禪師道:“你這個偏遠山區的禪師,也會這種道理?”
  本淨禪師道:“你隻見貧僧相,不見無相。見相者是你所見,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為實者,窮劫不可得也。”
  遠禪師冷笑道:“既然你說現在我隻見你的相,不見你的無相,那麽請你在相中說無相的道理看看。”
  本淨禪師道:“淨名經雲: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你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
  遠禪師聽完後,自己的臉色終於開始掛不住了,一會兒紅一會兒靑的,他實在找不出什麽話語來繼續和本淨禪師較量了。於是,便低著頭畏畏縮縮的退到人群後麵去了。
  遠禪師雖然退下去了,不過香山慧明禪師卻又站了出來:“你說無心是道,那麽瓦礫無心,是不是也是道啊?你說身心是道,那麽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十類(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有身心,難道他們統統都是道不成?你對此有什麽高見,不妨當著聖上的麵說出來。”
  慧明禪師自以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想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不過,本淨禪師自然沒被難住:“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礫。”
  本淨禪師回答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慧明禪師隻得悻悻地閉上嘴巴退到一邊去了。
  香山慧明禪師退到一邊去了,白馬寺的惠真法師卻又站了出來:“道既然是無心的,那麽佛有心嗎?佛和道,是一還是二?”
  本淨禪師道:“不一不二。”這種話語和思想,也隻有真正的禪師能說得出來,那些照本宣科的法師們,對此自然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了。
  惠真法師道:“佛度眾生,肯定是有心而為的。道不度人,是因為無心的緣故。一個是度一個是不度,為什麽說無二呢?”
  本淨禪師道:“如果說佛度眾生而道不度人,這是你自己妄生二見。我卻不這麽認為,在我的眼裏,佛隻是一個虛名而已,而道也隻是妄立罷了。兩者都是虛幻不實的,隻是一個假名而已。既然隻是一個假名,又如何從中分為兩個呢?”
  惠真法師不服氣的道:“就算佛和道都是假名,不過最開始為它們立名時,又是哪個立的呢?如果有立名者,又怎麽能說是無呢?”
  本淨禪師道:“佛和道,隻是因心而立罷了。如果無窮無盡的推算下去,這個心也是虛無不實的。心既然是虛無不實的,就能明白佛和道也是虛無不實的,如同夢幻一般,這樣才能了悟本來是空的道理。強立佛和道的名稱,這隻是二乘人的見解而已。”
  惠真法師這下不由得讚歎道:“事無不盡,理無不備,這才是真正的南宗頓教法門啊。禪師的即心是佛之理,實在可以作為後世眾生修行的規則啊。”
  惠真法師服氣了,不過法空禪師卻不服氣,他站出來道:“如果像你所說,佛和道都是假名妄立,那麽佛教的十二類經都應該是虛妄不實的。可是從前的那些師父們代代傳承這些經文,大家都在這些經文中汲取營養修道,難道都是虛妄不實的嗎?”
  本淨禪師道:“你看來沒有正確的領悟經文的真意啊。道本無修,大德強修。道本無作,大德強作。道本無事,大德強生多事。道本無為,大德於中強為。道本無知,大德於中強知。你這樣的見解,與道大相違背,隻能說明你自己不會經意啊,希望你能下去好好思考下再來問我。”
  法空禪師低著頭沉默不語的退到一邊去了,福先寺的安禪師又站了出來道:“如果道是假名,佛也是妄立的。十二類經文教導了那麽多的人,也是虛妄不實的。那麽請問什麽才是真的呢?”
  本淨禪師道:“為有妄故,將真對妄。推窮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是假名。二事對治,都無實體。窮其根本,一切皆空。”
  會場上的所有人聽了這番話後,都不由得點頭不已,咋咋稱奇。
  安禪師卻繼續追問道:“你既然說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又說虛妄如同於真實。既然真和妄沒有兩樣,那麽它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呢?”
  本淨禪師道:“如果說它是個什麽東西,那麽這個東西也是虛妄不實的。(這和他的師弟南嶽懷讓禪師那句非常有名的‘說似一物即不中’如出一轍。)沒有什麽東西是和道相似的,道是沒有什麽事物可以比擬的,道也是沒有什麽可以比喻的,道同樣是沒有什麽可以對治的。所以多部佛經中都講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安禪師聽後,當場愣在那兒,慚愧得不知所措。
  昭成寺達性禪師站出來道:“禪師雖然至妙至微,真妄雙泯,佛道兩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實,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不過作此解時,不可斷絕眾生善惡二根。”
  本淨禪師道:“善惡二根,因心而有。窮心若有,根亦不無。推心既空,根因何立?所以金剛三昧經說:善不善法,從心化生。所以善惡業緣,本無有實。”
  達性禪師找不到話來說了,就閃到一邊去了。
  皇帝身邊的侍臣孫體虛上前問道:“此身從何而來,死後又往哪裏去呢?”生從何來,死歸何處,這是個人類的終極問題,也是俗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孫體虛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大家全都豎起耳朵,都想認真聽聽本淨禪師的高論。
  本淨禪師沒有正麵回答,卻反問道:“如人睡覺時,忽然做夢,請問夢從何來?醒來時,夢又到哪裏去了呢?”
  孫體虛道:“既然有夢,就不能說無。醒來後夢沒得了,那就不能說是有。所以雖然有所往來,但其實往來無所。”
  本淨禪師笑著道:“貧僧之身亦如其夢。”
  孫體虛忽地一下明白了自己之身實同於夢,不由得笑顏滿麵,對著本淨禪師作禮不已。
  這一下,全場眾多的京城高僧,再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挑戰本淨禪師了。
  唐玄宗李隆基感到非常的滿意,看來自己沒有看錯人,也沒有請錯人。於是,他帶頭拍起了巴掌。李隆基一鼓掌,全場頓時響起了一陣陣震耳欲聾的熱烈掌聲。
  等到大家都把手掌拍痛後,李隆基當即下達命令,委任本淨禪師為大唐國的國師。
  本淨禪師靠著這一場皇帝親自主持的辯論會,舌戰群僧,並最終獲得全勝的戰績,從而確立了自己京城禪宗第一人的身份。
  其實在八年前的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本淨禪師的小師弟神會禪師,就在滑台大雲寺設立無遮大會,公開與山東的崇遠法師進行辯論,結果也是神會禪師大獲全勝。
  不過,相較於本淨禪師的辯論而言,本淨禪師麵對的高手更多,而且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影響力那肯定是有巨大的區別的。
  所以,神會禪師成為第一個公開向神秀北宗挑戰的慧能南宗弟子。而本淨禪師則成為第一個撬開京城重地並且第一個成為國師的南宗頓教弟子。
  本淨禪師受封為國師的同年,神會禪師也被兵部侍郎宋鼎請入東都洛陽,主持荷澤寺。這樣,大唐的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就雙雙落入慧能大師南宗頓教的手中,從而在政治上,使得慧能大師的南宗頓教獲得了朝廷的高度關度。而此時神秀大師的兩個得意弟子普寂禪師和義福禪師都去世好幾年了,神秀北宗後繼乏人,再也沒有人有能力出來抵擋慧能南宗門人的進攻了。本淨禪師和神會禪師雙雙在那裏傳法,在北方地區廣大的信眾之中第一次傳播了南宗頓教的種子,這就為慧能大師的頓悟法門一統江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本淨禪師並沒有在京城裏待多久,他覺得還是山林裏空氣好點,清淨一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不會和人爭鋒相對的玩唇槍舌劍。於是,本淨禪師就以自己年老多病,要回老家司空山養老為由,寫了封辭職報告給李隆基。
  李隆基看到本淨禪師態度堅決,也沒強留,就在本淨禪師的辭職報告上簽了字。不過,李隆基對於本淨禪師這位國師,還是相當大方的,他專門撥出大量的銀子,為本淨禪師修繕了司空山的無相寺等十餘處寺、庵,使得山上的僧尼總數達數千人之多,讓無相寺成為了當時最為輝煌的禪宗寺院。
  本淨禪師的同門師弟,同樣是大唐國師的南陽慧忠曾經來到司空山拜訪本淨禪師。古代的禪師,四處參學互相勘辯,已經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風氣了。
  師兄弟見麵,一番寒暄後,慧忠禪師道:“師兄啊,你以後要是見到非常奇妙的言語,怎麽辦呢?”
  本淨禪師道:“管他奇妙不奇妙,我是不會起一點點羨慕之心的。”
  慧忠禪師對於本淨禪師的回答非常滿意:“看來師兄很明白自己本來的事啊。”
  不過,即便如此,本淨禪師依然沒有什麽弟子把他的禪法傳承下來,從而使得本淨禪師作為一個原本在當時非常顯赫的禪師,卻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的湮沒無聞了。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五月五日,本淨禪師在司空山無相寺圓寂,享年九十五歲。唐肅宗特賜諡號“大曉禪師”。

第八節 智威法嗣

  一、佛來不著
  牛頭法融創立的牛頭宗,到了牛頭五祖智威禪師的弟子們手中,經過鶴林玄素、安國玄挺、牛頭慧忠、天柱崇慧等師兄弟的共同努力,牛頭宗終於在他們的手中再次大放異彩,成為可以和神秀北宗、慧能南宗相提並論的禪宗宗派。

  鶴林玄素禪師,就是牛頭五祖智威禪師門下,最為傑出的弟子之一。
  鶴林玄素,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出生於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市),俗家名字叫馬元素,字道清。
  玄素禪師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不知怎的,非常討厭葷食。別家的孕婦在懷孕時,都要吃好的喝好的來滋補身體,可是玄素禪師的母親一看到肉食,就感到非常的厭煩,更別說去大吃大喝了。
  玄素禪師出生後,不論是在平時,還是在吃奶的時候,都是非常的安靜的,根本不像別家的寶寶那樣,一天到晚哭鬧個不停。
  等長到六七歲,當別家的孩子還在父母懷裏撒嬌放嗲的時候,玄素禪師居然跪在父母的麵前,請求出家修行。玄素禪師的父母親一看玄素禪師態度堅決,於是當天就同意了玄素禪師的請求。這樣,我們小小的玄素禪師就來到了當地的一座寺廟,跟隨著大家一起學習佛法。
  玄素禪師雖然在寺廟裏出家為僧了,可是直到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玄素禪師才在江寧(今南京)長壽寺正式剃度受具,成為了一名國家承認的合法僧人。
  玄素禪師具有合法的僧籍後,便四處參學,後來來到了牛頭山佛學院,跟隨智威禪師學習牛頭宗禪法。
  在智威禪師的悉心教導下,玄素禪師聞一知十,進步神速,很快的就把牛頭宗的禪法領悟得差不多了。
  智威禪師對此非常的高興,他撫摸著玄素禪師的頭頂說道:“中國東南一帶的正統禪法,就靠你來弘揚了。希望你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弘法根據地,來教導那些參禪悟道之人。”
  玄素禪師從牛頭山佛學院畢業後,於開元年間,被同學法密禪師請到了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京口區),潤州(今江蘇鎮江市)刺史韋銑聽說玄素禪師來到了京口,便立即派人把玄素禪師請了過來,並且讓玄素禪師主持黃鶴山鶴林寺。
  鶴林寺規模宏大,是當地比較有名的一座寺廟。不過以前一直是法師在主持過鶴林寺。直到玄素禪師到來,鶴林寺才正式的變成了以禪宗傳承為主的寺院。
  鶴林寺創建於東晉大興四年,公元321年。雖然曆史悠久,規模宏大,但是真正在叢林中聲譽鵲起,名動天下,則是在玄素禪師主持鶴林寺後。
  玄素禪師在鶴林寺廣開禪法,說法如雲,從而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前來參學。再加上當地的一把手韋銑對玄素禪師非常的尊崇,所以當地的政府官員和士紳富豪,都紛紛前來拜謁玄素禪師,既跟禪師學習佛法,也和禪師套近乎拉關係。從而使得玄素禪師在鶴林寺講經說法時,道俗二眾前來聽法之人,常常擠滿寺院。由此,鶴林寺在叢林中聲譽鵲起,盛況空前。
  玄素禪師在鶴林寺說法,雖然聲望喧天,但是玄素禪師卻是一個不喜名利之人。雖然一天到晚有很多的達官顯貴前來拜謁自己,並且給自己送來眾多的財物,但是玄素禪師卻從不把這些東西放在眼裏。依舊堅持自己一貫樸素的生活,保持著一個禪僧最根本的山林本色。至於那些達官顯貴頻頻邀請自己去作法、聚會、赴齋、遊玩等等,玄素禪師都是一概拒絕,不為所動。
  潤州城裏有一個屠夫,操持屠業已經有幾十年了,被他宰殺掉的牲口的骸骨,都可以堆積成一座小山了。他聽說玄素禪師的大名後,有一天專門跑到鶴林寺來拜謁玄素禪師,一番交談後,這個屠夫忽地良心發現,立馬跪在玄素禪師麵前懺悔自己的殺業,玄素禪師坦然的接受了他的懺悔。
  屠夫懺悔完後,站起來對玄素禪師道:“大師悲天憫人,實不多見,我想在自己的家裏備辦齋飯供養大師,希望大師能到我家去,接受我的供養。”
  玄素禪師望著屠夫真誠的麵容,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玄素禪師倒是很輕鬆的就答應下來了,可是禪師身邊所有的人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那麽多有職位的官員,那麽多有名望的士紳,那麽多腰纏萬貫的富豪來請玄素禪師赴齋,玄素禪師都是一口就拒絕了,可是現在一個殺生無數的屠夫來請,玄素禪師卻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這是怎麽回事啊。
  望著大家茫然無解的目光,玄素禪師平靜的道:“佛性平等,賢愚一致。但可度者,我即度之。這又有什麽差別呢?”
  唐天寶年間,揚州僧人希元來到鶴林寺,把玄素禪師從京口請到了長江對麵的廣陵(今揚州)。揚州政府的一把手李澄聽說玄素禪師來了,馬上帶領著一幫政府官員,前來拜謁玄素禪師,並且帶頭跪拜,誠心十足。
  梁、宋、齊、魯諸地的信眾聽說玄素禪師到了廣陵,都紛紛前來參謁玄素禪師,以至於通往禪師居住的道路人滿為患,擁擠不堪,就是想找個空地站一站都不容易辦到,更別說想在寺廟裏住宿一晚了。
  那麽多的人,大老遠的來拜謁玄素禪師,自然不會是空著手來的,就好像我們現在要去拜謁那個長輩也好名人也好,都會隨身多少帶點禮物的。這些來拜謁玄素禪師的人們,到了玄素禪師那裏,大家紛紛把自己的禮物放在指定的地方,致使各種各樣的禮物堆積得像個小山頭一樣。
  不過,玄素禪師到了揚州才個把月,京口的信眾們就感到非常的不滿意了。玄素禪師在鶴林寺搞得風生水起的,他應該繼續留在鶴林寺弘法才對啊。
  於是,京口當地的信眾便派出代表,渡江來到廣陵,想把玄素禪師迎請回京口去。
  廣陵的信眾一看,這哪兒成啊,玄素禪師才來了個把月,屁股還沒坐暖和呢,你們就想把他接走啊,門都沒得。
  於是,京口和廣陵的信眾在寺廟裏爭論不休,根本沒辦法統一意見取得共識。
  雙方爭執不休的情況,很快的就上報到揚州地區一把手李澄那裏去了。李澄聽完情況匯報後,不由得搖頭歎息道:“我本來是想請玄素禪師在這裏弘傳佛法,哪裏想到會引起如此巨大的紛爭呢。”
  於是,李澄為了平息雙方的爭執,立馬同意了京口信眾的請求。
  政府一把手發話了,揚州的信眾們自然也就無話可說了。於是,玄素禪師便隨著京口的信眾一起,重新回到了鶴林寺居住。
  玄素禪師回到了鶴林寺,繼續弘揚著牛頭禪法。玄素禪師的禪法非常簡潔明快,強調道惟心通,不在言通。
  玄素禪師在方丈室裏端坐,有學僧來敲門,玄素禪師問道:“是什麽人?”
  那人道:“僧。”
  玄素禪師道:“非但僧,佛來亦不著。”
  那人茫然不知所措的道:“佛來為什麽不著?”
  玄素禪師一聽,知道此人根本就不能領悟自己的禪機,於是毫不客氣的道:“此間無公止泊處。”
  玄素禪師的這種問答,完全和慧能大師的南宗禪法沒有任何的區別,非常適合禪宗人士的胃口。
  禪宗講究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玄素禪師的“佛來亦不著”和“無公止泊處”之語,不止是深得禪家精髓,更顯示了禪師們特立獨行的超越精神。
  南宋的禪宗大師鬆源崇嶽後來評唱這個公案道:
  十月清霜重,臨風徹骨寒。
  苦無棲泊處,擺手出長安。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十一日夜,玄素禪師在鶴林寺自己的方丈室裏端坐著圓寂了,享年八十五歲。
  玄素禪師圓寂的消息傳出後,前來鶴林寺悼念玄素禪師的信眾絡繹不絕,致使幢幡旗幟遮天蔽日,道路雍塞不通。很多人根本就擠不進鶴林寺去,隻能望寺而哭,或者隻能來到長江邊祭奠玄素禪師。
  二十一日,四方的信眾在黃鶴山西原建造了墓塔,然後把玄素禪師安葬在了這裏。
  唐太和年間,唐文宗追諡玄素禪師為“大津禪師”。

  玄素禪師身前在吳越一帶風光無限,除了自己禪法高深外,更有一大幫朝廷要員在身邊為其搖旗呐喊。我們隻要看看受過玄素禪師菩薩戒的官員弟子名單,就知曉一切了。玄素禪師的官員弟子有:吏部侍郎齊汗、刑部尚書張均、江東采訪使潤州刺史劉日正、廣州都督梁升卿、采訪使潤州刺史徐嶠、采訪使常州刺史劉同升、潤州刺史韋昭理、給事中韓延賞、禦史中丞李丹、涇陽縣令萬齊融、禮部員外郎崔令欽等等,致使玄素禪師受到了從朝廷到民間的一致歡迎。並且玄素禪師的弟子徑山法欽同樣繼承了師父這一光榮的傳統,前後竟然有四個宰相身份的人是他的俗家弟子,這就使得牛頭宗在玄素、法欽手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成為了足以和神秀北宗以及慧能南宗相提比論的禪宗派別。

二、一念緣起
  宣州安國寺玄挺禪師,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他的個人履曆了,隻曉得他是牛頭五祖智威禪師的得法弟子。
  智威禪師在牛頭山弘法時,玄挺禪師來到了牛頭山參拜智威禪師,向其學習牛頭宗的禪法。
  有一天,玄挺禪師站在智威禪師旁邊侍候智威禪師,這時,有一個平時以講授《華嚴經》為業的僧人前來參拜智威禪師,並且問道:“真性緣起,其義雲何?”
  智威禪師聽後,卻並沒有回答,而是沉默良久。我一個字不說,一個念頭不生,你說緣還起嗎?
  那人是個依經解義之徒,自然對於禪師的這種作略茫然不知所措。
  玄挺禪師在一旁看見了,忍不住上前指點他道:“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緣起。”
  那人還算不笨,聽了玄挺大師的話後,一下就明白答案了。
  不過,後來的禪宗大師大慧宗杲更進一步的開示道:“未興一念問時,不可無緣起也。”旁邊的一個僧人卻不認同這個觀點,跟著問道:“未興一念問時,換什麽作緣起?”大慧宗杲高興的道:“我就是要你有這種見解啊。”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禪師在啟迪後學,或者是禪師們在互相勘辯的時候,都是步步緊逼,層層翻進,進而想無可想退無可退,乃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然後忽地徹見自己本地風光,方使大事了必。這種方法和思維,那些依經解義的法師們,自然對此是萬萬不可理喻的。

  後來,還有僧人問玄挺禪師:“南宗自何而立?”
  玄挺禪師道:“心宗非南北。”
  玄挺禪師這個回答,真的是言端語端。不僅體現了玄挺禪師在佛學上的深厚造詣,而且也表明了禪師對於當時存在的佛教各宗各派之間的紛爭毫不在意的態度。

 三、慧忠伏虎
  在曆史上的同一時期,有兩個慧忠禪師,一個是智威禪師的弟子牛頭慧忠禪師,一個是慧能大師的弟子南陽慧忠禪師。兩人生活於同一時期,並且法名完全相同,所以在曆史上常常有人將這兩人搞混淆。而紅塵洗夢現在要講述的,是牛頭慧忠禪師。
  慧忠禪師,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出生於潤州上元縣(上元乃今南京市江寧區)一戶王姓人家。
  慧忠禪師的母親還在懷孕的時候,有一天忽然碰上一個四處遊方的僧人,這個僧人看了她一眼,不由得讚賞道:“你所懷的這個孩子,以後一定會貴為天人的。”
  慧忠禪師出生後,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之處,首先他從一生下來,就從來不食葷腥之物,好像一生下來就準備出家當和尚,而提前作好遵守戒律的準備一般。而且慧忠禪師秉性醇厚,為人老實本分,沒有世俗之人那些花花腸子,所以深得大家的喜愛,想想看,任何時候,又有誰喜歡和那些老奸巨猾的人打交道呢。
  慧忠禪師相貌比較獨特,他的眉毛非常粗壯,而且長度盈寸,長得燕頷龍腮,神氣孤拔,就好像一個印度來的和尚一般。走在大街上識別度非常高,簡直就是可以讓人過目不忘啊。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二十三歲的慧忠禪師在莊嚴寺正式取得僧籍,成為了一名國家承認的合法僧人。
  慧忠禪師後來聽說智威禪師在牛頭山開辦佛學院,規模宏大,教學嚴謹。於是慧忠禪師便背著包裹,來到了牛頭山佛學院求學。
  智威禪師見到慧忠禪師,非常的高興,就好像道家祖師老子見到尹喜真人一般,認為自己的禪法終於有了可靠的傳人。於是便悉心把自己的牛頭禪法完全的傳授給了慧忠禪師,並且委任慧忠禪師為牛頭山佛學院的第六任院長。
  慧忠禪師主持牛頭山佛學院後,卻並沒有以什麽院長自居,而是依然保持著自己苦行僧的本色。每天隻吃一頓飯保命而已,所用之物隻有一個小小的鐺,不論煮食什麽,都用這個鐺來煮,用完了以後,就把它掛在樹枝上。平時坐禪或者睡覺之物,就是一根繩子而已,也就是所謂的繩床。所穿之物,就隻有一件衲衣,不論春夏秋冬寒暑更迭,慧忠禪師都隻穿著這件衲衣,而且這件衲衣慧忠禪師那是補了又補縫了有縫,竟然穿了四十年。對比我們現在寺廟眾多的富貴和尚,看看他們住的房屋,看看他們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看看他們每天享用的飯菜,看看他們睡覺的床,看看他們出門代步的交通工具,佛法日漸衰微乃至聞無所聞,也就是件必然的事了。
  慧忠禪師雖然在山上過的是苦行僧般的日子,可是他的那間陋室,卻是山上所有人乃至全天下人都羨慕不已的“豪宅”。在山上居住過的人,應該都有這些體會,那就是隻要進入夏季以後,山上的蚊蚋蟲蟻那是非常的多的。雖然這些小家夥非常的煩人,但是你幾乎想不出任何辦法出來完全杜絕。寺廟裏別的房間大家窗戶蚊帳等等全副武裝,都不能杜絕蚊蚋蟲蟻的侵襲。但是慧忠禪師的寢室異常簡陋,也沒有什麽蚊帳之類的,可就是沒有任何一隻蚊蚋蟲蟻跑進來騷擾慧忠禪師,大家知道後,都不由得感到非常的神奇。
  慧忠禪師佛法高深,戒律嚴格,禪功精湛,自然獲得了廣大信眾的熱愛。本地的政府官員也好,有名望的士紳也好,都頻頻的上寺廟來拜謁慧忠禪師,向他討教禪法。普通信眾那更是蜂擁而至,以至於寺廟應接不暇。
  寺廟裏一天到晚人來人往的,不但如此,山上的動物們不知為啥,也時常造訪慧忠禪師的陋室,不論是麋鹿還是老虎,都常常光顧慧忠禪師的寢室,更罕見的是,它們還常常帶著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小崽兒來到慧忠禪師的屋裏遊玩,根本就不懼怕人類。
  寺廟裏僧人眾多,而且一天到晚人來人往的,自然所需的糧食就是個大數目。於是慧忠禪師專門修建了兩間倉庫來堆放糧食,以備所需。
  可是,這兩間滿滿的倉庫,卻引來了盜賊的高度關注。一天深夜,一夥盜賊帶著背篼籮筐口袋之類的工具,準備來盜取倉庫中的糧食,不料倉庫門還沒打開,幾隻猛虎就怒吼著呼嘯而至。這夥盜賊看見有老虎撲了過來,自然嚇得魂飛魄散,丟下工具屁滾尿流連滾帶爬的逃命而去。他們雖然是盜賊,可是他們心裏卻非常的清楚,老虎的嘴巴可不會給他們講什麽慈悲為懷的佛法,老虎的利齒同樣不會給他們講什麽放下屠刀回頭是岸的道理。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上元縣的縣長長孫遂最初聽聞慧忠禪師的種種奇聞,卻並不相信,認為那是宗教信徒的種種傳說而已,不過聽的次數多了,長孫遂就開始半疑半信起來。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自己親自到慧忠禪師那兒去一趟,不就啥都清楚了嗎。
  於是,長孫遂便來到了牛頭山準備拜訪慧忠禪師,不料剛爬到半山腰,就碰到一隻猛虎當路對著他咆哮怒吼,長孫遂一見,立馬被嚇得三魂丟掉了兩魂,既不敢前進,更不敢轉身逃跑,正在茫然不知所措之際,慧忠禪師聽到老虎的咆哮聲,趕緊走了過來。那隻猛虎一看見慧忠禪師,立馬就把嘴巴閉上了,並且表現得就像一隻溫順的小貓咪一般。慧忠國師對這老虎道:“這是我的客人,你不要在這裏大呼小叫的,要是把客人驚嚇著了,就不好了。”老虎一聽,便乖乖的走進旁邊的樹林中趴著一動也不動了。
  長孫遂看見老虎走開了,一直上下亂跳的心這才逐漸的平靜下來,他趕緊上前去合掌禮拜慧忠禪師,一番寒暄後,長孫遂趕緊下山回家去了。
  當地的縣長張遜,也是一個佛學愛好者,有一天他來到山頂拜謁慧忠禪師,看到慧忠禪師一個人獨居於一間異常簡陋的寢室,不由得關切的問道:“大師就沒有徒弟在身邊嗎?”
  慧忠禪師笑著道:“有幾個呢。”
  張遜不解的道:“我怎麽一個都沒看見呢?”
  慧忠禪師敲了敲自己坐的禪床幾下,忽地就有三隻猛虎不知從哪裏咆哮著跑了過來,圍繞在慧忠禪師身邊。張遜一見有三隻猛虎在屋裏張牙舞爪的,自己那兒還有膽子待在屋裏呢,於是趕緊找個借口告辭而去。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慧忠禪師被廣大的信眾迎請到了金陵(南京)莊嚴寺當主持。莊嚴寺在梁朝時,是當時的第一大寺,可是等到慧忠禪師來主持的時候,寺院已經頹廢衰落了。
  慧忠禪師看著凋殘的院落,便決定對破舊的寺院進行一些改造。慧忠禪師看到大殿的東邊位置比較好,便決定在這裏重新建造一座法堂。於是便請了很多建築工人前來幹活。可是東邊的地盤上有一顆古木,樹幹粗壯,枝葉繁茂,有很多的喜鵲在上麵築巢居住。但是工人要建造法堂,可管不了這麽多啊。於是,工人們便找來鋸子和斧頭,準備把這棵大樹砍掉。正要動手的時候,慧忠禪師聞訊過來了,他對工人們道:“你們先不要忙,等樹上的鳥兒們都搬走後,你們再動手也不遲的。”
  大家都聽得莫名其妙的,樹上的鳥兒要搬家?誰去幫它搬?鳥兒們多久搬?
  慧忠禪師沒有理會大家疑惑的目光,而是來到樹下對著上麵的鳥兒們道:“這個地方我們要重新建立一個法堂,你們居住的這棵大樹我們要砍伐掉,希望你們趕緊搬家,以避免給你們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慧忠禪師剛剛把這話說完,隻見樹上眾多的喜鵲們便紛紛銜起巢中的樹枝來來往往的飛到別的樹上重新築巢去了。寺裏的僧人和工人們一個個看得目瞪口呆,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工人們順利的把大樹砍伐了,場地也平整出來了,可是在確定法堂的地基的時候,大家意見不同,無法動工。這時,不曉得從那兒來了兩個器宇軒昂的神異之人,為施工隊伍確定了地基的四個角,從而把地基最終確定了下來。並且悄悄地拿出錢財,讓工人們連夜施工,並在一旁督導。
  所謂有錢好辦事,再加上又有兩個大家眼裏的建築大師在一旁指導,法堂沒幾天功夫就建造好了。
  上課的根據地有了,講師有了,四方參學的出家人和俗人,絡繹不絕的來到這裏,參學於慧忠禪師。致使莊嚴寺成為了江南地區赫赫有名的大寺廟。
  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莊嚴寺山門石室前,慧忠禪師經常懸掛衣服的一顆藤樹,在夏天忽然莫名其妙的就枯萎死了,以前常年都有的靈芝和菌類,也不知怎的看不見了,大家都感覺到這是個非常不好的征兆。九月的一天,慧忠禪師登座說法,忽地有水不知從哪裏冒了出來,繞著慧忠禪師的座位流轉。大家看見後,都驚訝得不得了。
  大曆四年(公元769年)六月十五日,慧忠禪師集眾布薩。到了晚上,慧忠禪師叫侍僧給自己剃發沐浴,這時,天上有瑞雲朵朵覆蓋在慧忠禪師居住的房屋上方,並且有來曆不明近似於天樂的聲音響徹天空。大家聽見後,都覺得神異不已。
  慧忠禪師卻沒有理會這些,他安安靜靜的端坐在自己的寢室裏,第二天早上,慧忠禪師就這樣端坐著圓寂了,享年八十七歲。
  慧忠禪師圓寂後,剛才還好好的天氣,立馬就變成得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並且摧林折木威勢嚇人。
  慧忠禪師的遺體被弟子們用甕安葬後,第二年的春天,弟子們依照印度僧人的傳統,把慧忠禪師的遺體進行火化。火化後,弟子們在遺骸灰燼中發現了很多的舍利子,並且一顆顆都圓潤如珠光彩奪目。大家都趕緊把這些珍貴的舍利子收集起來。不過,還有很多的僧人和信眾因為沒有得到舍利,於是等到火化法事完畢後,大家一擁而上,都在現場的灰燼中去搜尋舍利,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兩顆回去供養,結果上千人來到現場搜尋,每個人都各自找到了一兩顆舍利。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滿意,更感到慧忠禪師的修為不可思議。
  慧忠禪師在世時,著有《見性序》和《行路難》等著作,以精旨妙密盛行於世。並且曾經有安心偈示眾。我們可以來看看慧忠禪師的安心偈,由此可以一窺慧忠禪師的禪法:
  人法雙淨,善惡兩忘。
  真心真實,菩提道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