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用餐規矩,實在是真不少,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
安位有先後、主次之分
家裏人坐一起吃飯,坐席是必須遵守規矩的,年齡和輩分最大的長者要坐主位,然後再依次坐。不過有個例外,因為大孫子受偏愛,所以有時也可以挨著主位而坐。但坐的時候不能坐比長輩高的椅子。家裏其他人常常是夫妻並排坐的。但如果一桌坐不下,分成兩桌或若幹桌,也會分成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如果專門招待客人,客人可席於主人左右,另外還有主人專門請的陪席。
請客吃飯對座位的安排講究更多。安位,首先要確定主位。主位通常坐北朝南,不管方桌還是圓桌,正位都在正中。但是很多場合,桌子並不好分辨是朝北還是朝東,怎麽來確定主位呢?以門為標誌,正對著門的是主位。
主位確定後,再按“尚右”即“右為上”的老禮兒,依次安排座位兒。為什麽以右為上呢?“尚右”的老規矩從商周時代就有了,即以右邊的位置為尊,室內以西為右,宴請尊貴的客人,要坐西麵東。
一坐到底
在飯桌上,隻要坐下,就不要挪地方,一直坐到散席。老北京人認為,聚餐時的座位雖然是按長幼和輩分來安排的,如果您再亂挪位子,那就會亂了運勢。從禮儀的角度說,在飯桌上亂挪位子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因為在原來的位子上已經占用了一套餐具,挪地之後,餐具很可能混淆不清,給他人造成困擾。即使原本這個位子是空的或者有人提前離席空出一個位子,也不能隨便坐到空出的位子上,因為您影響了同桌其他人的就餐氛圍,是對他人的不禮貌。在沒有客人的情況下,作為家長也要給孩子樹立這樣的規矩:吃飯就要老老實實在一個地把飯吃完,那種端著碗滿處跑的,擱到過去是要飯的。
先幹為敬
“先幹為敬”的勸酒方式是從傳統文化裏延伸出來的。喝酒時,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裏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後,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後,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後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幹為敬”。現在人們在酒宴間也都是先行酒於賓為敬,為了勸客人飲酒,主人常自己先幹一杯。
除了向客人表示誠意,先幹為敬還有一個意思是“我先喝了,因為我並不知道您的酒量,所以您喝多少,自己看著辦,我並不強求”。現在這個老規矩已經被曲解,變成我向您敬酒,我先幹為敬,您也必須幹掉,否則就是對我的不敬。這樣做其實是不合規矩的,因為敬酒是表達敬意,而不是勸酒。非讓別人幹掉,就是強人所難了。
茶七飯八酒十分
茶要淺,叫十分水的容量,倒滿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茶滿燙手客人怎樣端得住?在飲茶前,就能聞到濃鬱的茶香,品聞茶香也是一種雅事。盛飯八成可,少了,有小氣之嫌。滿以至“冒尖”了,吃起來不雅觀,讓人很不方便。 酒要滿,“無酒不成席”,它是待客的上乘之物。把酒滿杯是表示敬意和誠意的象征,即使灑落一些在地、在身、在桌,席間的酒氣濃,氣氛反而更熱烈,人們是不以為意的。要的便是那種高喝狂飲的豪舉,酒少則不誠。
金雞三點頭
如果主人家請客人吃飯,要先前往飯店,等客人來到以後奉茶敬煙。別人給您斟酒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這叫“金雞三點頭”。給長輩或客人添茶倒酒時,要雙手拿壺舉瓶。
罰酒三杯
因為老北京人厚道,說好的十個人聚會,人沒到齊絕不開席。所以,您一個人遲到,九個人都得候著您。不管您有什麽理由,也是失禮。您心裏當然也不是滋味兒。老北京人參加朋友聚會有句話:寧早到半點鍾,不晚到一分鍾換句話說,您等於欠著大家的人情。所以,按照老北京規矩,要罰酒三杯。罰酒不用別人強迫,自覺自願,認打認罰。假如您不勝酒力,壓根兒沒喝過酒,也可以找人代您喝。但罰酒的程序不能少,這是老規矩。
酒杯要放低
向長輩或德高望重的人敬酒時,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要右手拿杯子,左手墊杯底,要讓自己酒杯位置低於長輩的酒杯,然後碰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您還得說一句,我幹了,您隨意。如果您和長輩相距太遠,為表示尊重您可以離席到長輩身邊敬酒。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長輩。
壺嘴不能衝著人
如果用給客人壺沏茶續水時,必需側一下身,把壺拿起來,一隻手拿壺,另一隻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續完水後茶壺放在桌子上,壺嘴應該向外,千萬不能對著客人。因為,壺嘴對著誰,表明誰是主人不歡迎的人。那意思是趕你走呢。
用筷子的講究
誰最先動筷子。由誰第一個動筷子還是有講究的,一般有老人在的話,隻有老人先動筷了,其他後輩才能開動,如果你先動塊的話會不禮貌滴,老北京人在飯桌上講究,大人不動筷子,小孩子是不準許動筷子的。如果宴請客人,通常由主人提議,客人先動筷子。如果是“官宴”,通常由飯桌上官兒最大的人發話。
不能將筷子插在碗裏。老北京人最忌諱晚輩把筷子插在碗裏,特別是家中有七八十歲老人的,絕對不允許將筷子插在盛滿米飯的碗裏。這是因早年間家裏死人後要擺供品,其中“倒頭飯”就是將筷子插在盛滿米飯的碗裏。如果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裏,是對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不能用筷子敲碗。老北京人說,在過去隻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裏的哀告,使行人注意並給予施舍。所以敲筷這種做法被視為極其下賤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齒。
不能用筷子指人。忌拿筷子“仙人指路”。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北京人眼裏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時食指伸出,總在不停地指別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都帶有指責的意思。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於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是不能夠允許的。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這種意思,那就是吃飯時同別人交談並用筷子指人。
夾菜不能過河。夾菜的時候隻能夾盤裏自己麵前的一邊,不能夾別人身前的那些部分。更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在盤裏亂扒拉,挑揀自己喜歡的。
其實用筷子的規矩還有很多,比如用筷子來回在菜盤裏尋找或挑來挑去,用筷子夾菜時抖筷子,還有用筷子夾別人麵前的菜,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用一支筷子去插盤子裏的菜品等等。
吃相很重要
老北京人對吃飯時的“吃相兒”,是相當在意的。
不能吧唧嘴。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狼吞虎咽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人吃東西不可能不出聲兒,但如果有人故意或無意地拿上嘴唇去碰下嘴唇,舌頭在嘴裏攪動,發出一係列“吧唧吧唧”聲兒,就會影響到別人吃飯的胃口,就是沒規矩的表現了。吧唧嘴的聲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豬吃食的聲音,而且還有一股窮酸相兒,所以成為北京人的大忌。
另外,也不能在飯桌上大聊特聊,更不能大聲喧嘩打打鬧鬧。正所謂“茶餘飯後”,為什麽要說“飯後”呢?正是因為吃飯時是不準說話聊天的。
吃飯不能舔盤子碗兒和嘬筷子頭兒。為什麽要立這麽一個規矩呢?一是舔盤子碗兒的樣子不雅觀,家裏的貓和狗才會有這種習慣。二是按迷信的說法,晚輩舔盤子碗兒會讓家裏人一輩子受窮,吃不上飯。過去要飯的叫花子才喜歡舔盤子碗兒。
不能一隻手放桌下。老北京人在吃飯時還有一個看似“奇怪”的規矩:吃飯時不能一隻手放桌下。這是為什麽呢?老北京人待人接物,講究有什麽話放到明麵上說,忌諱在底下或背後搞小動作。一隻手拿筷子吃飯,另一隻手也應該放在桌上。如果這隻手放在桌下,會有在桌子底下背著人搞小動作的嫌疑。所以,為了免遭人懷疑,同時也為了對同桌的人表示禮貌,吃飯時千萬不要把一隻手放桌下。有人會問了:兩隻手放桌下行嗎?行!但不能一隻手。
飯桌上的忌諱
老北京人在吃上,有許多有意思的忌口兒,比如不能說“完”、“蛋”。在老北京,臭豆腐可以說,肉丸子卻不能說,得換個說法叫“獅子頭”;雞蛋也要回避,炒雞蛋說成“攤黃菜”,雞蛋湯說成“甩果湯”。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是避諱諧音。丸子的“丸”和“完”同音,意思不吉利。不用“蛋”字是因為宮裏太監的講究被帶到了民間,還有罵人的話,如滾蛋、混蛋等。到了今天,雞蛋在飯桌上已經不是大忌諱了。
切忌給別人夾魚肉。這第一筷子先夾哪兒也是有講究的,按照老北京規矩,端上桌後都要由桌上德高望重的客人先動筷子。一般魚的頭和尾要放到最後吃,意思是有頭有尾,寓意善始善終。吃魚的時候,一般不給別人往盤子裏夾魚肉。因為魚是帶刺的,萬一這塊魚肉裏麵藏著刺兒,吃的人不留神,卡嗓子眼裏,別人難受,自己心裏也過意不去。
老北京在飯桌上說話還有一些其它老規矩,比如碗裏的飯吃完了,不能直接說“我吃完了”或者“我吃沒了”,而要說“我吃好了”。如果還想再來一碗,不能說“我還要飯”或者“再要一碗飯”,而要說“麻煩您,再幫我添點兒飯”或者說“請幫我加點兒飯”。
在吃飯時若是誰不小心失了手將飯碗、菜盤子等家夥打碎了,也要連忙找個吉利說法,說一聲“碎碎(歲歲)平安”,一來是緩和氣氛,二來是圖個吉利。
類似的,在飯桌上去廁所要換個婉轉的說法,不要討論不吉利的事,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