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千慮

一個凡人,有感而發,要啥沒啥,有啥說啥,
正文

北京話的前世今生 像一壇陳釀了百年的老酒

(2017-12-13 21:57:54) 下一個

  

  北京話,像是一壇陳釀了幾百年的老酒。不,幾百年不夠味兒。至少三千多年了!

  古代“國語”裏的北京話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到魏晉,雖然北京的地名換來換去,但始終沒有脫離中原的統治,居民也以漢族為主。可是到了南北朝,開始不消停了。

  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非常崇尚漢文化,他在山西平城(今大同)建立魏國後,便將漢語當成了“國語”,而把他們老祖宗的發祥地東北鮮卑山的鮮卑語稱之為“北語”。當時老百姓書寫的文字就是現在的漢字——您看魏碑上的字多漂亮,而且後來魏碑在書法上也自成一體。

  寫的是漢字,說的話呢?據語言學家考證,北魏的“國語”是平城方言與中原和北方方言相融合的通用語言。當時北京屬於北魏,自然那會兒的北京人說的也是這種以平成方言為基礎的“國語”。

   

  早期的京味語言:“幽州話”

  唐代的北京城叫幽州。曆史上有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遼國,換取耶律德光出兵滅了後唐,自己當上了後晉的皇上。這“燕雲十六州”從此脫離了中原的統治。

  “燕雲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瀛洲(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北京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縣)、儒州(今北京延慶)、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馬邑鎮)、朔州(今山西朔州)。

  毫無疑問,“燕雲十六州”裏,幽州是契丹垂涎已久的地界,很快就被設為重鎮;沒過幾年又被設為析津府,並且定為南京,成為遼國的五個都城之一。

  當時的析津府管著順州、檀州、涿州、易州、薊州、景州,及析津縣、宛平縣、武清縣、香河縣、昌平縣、良鄉縣、潞縣、安次縣、永清縣、玉河縣、漷陰縣等六州十一縣,析津府的所在地在宛平城內,就是現在的盧溝橋邊上的那個古城。您瞧遼代的北京地盤兒有多大吧!

  從遼到金,北京叫析津府這個地名約140年。雖然“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但在析津府的轄區內,人們對漢字的吐字發聲還是大體相同,且有許多方言土語流傳至今。

  

  金中都與“幽燕語”

  公元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把國都從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遷到燕京,使北京正式成為一國之都。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開始湧進北京,原來住在北京的漢族人,跟少數民族居住在一起,語言、風俗習慣上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使金代的北京話形成了吐字清晰、結構簡單、有自己特點的漢語方言。

  靖康之變,金朝軍隊打入汴梁城,把宋徽宗連同他兒子欽宗,還有皇後、太子、王公大臣及大批工匠兩千多號人,一起押解到了北京,後來二帝被押往金中京,但宋朝的大批工匠卻留在了北京。他們也將中原文化和科技帶了過來,這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包括語言和文字。

  在遼金統治的300多年中,漢語在東北各民族中占據了優勢。金代的北京,女真族的貴族和普通百姓,已經不會說本族的語言,漢語已然成了官方語言。您從現今金中都留下來的城門的名字:會城門、麗澤門、彰義門等,也能看出金代的漢化程度。

  可以這麽說:金代的北京話是女真人說的漢語和幽燕地區漢人說的漢語相融合的漢語方言。有的語言學家也把它叫做“幽燕語”。這大概算是今天北京土話的源頭了。

  現代北京話的源頭是元代的“官話”

  考證起來,元大都人說的“官話”,是以中原口音為主的。元代的語言學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一書中,把北方方言的主要語音特點歸納為三個特點:平分陰陽,入歸他聲,聲母無清濁之分。這三個特點在秦、漢、隋、唐的漢語音韻中是不明顯的,由此可以看出它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影響;相反,南方的幾大方言區吳語、粵語、閩南語、閩北語、客家語等則沒有這些特點。

  當然,我們通常所說的北方方言,其區域包括現在的河北、天津、河南、山東、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並非隻是大都城。

  雖說大都的“官話”帶有中原口音,但並不完全是中原味兒,也不是漢語化的“幽燕語”,更不是蒙古語。它是中原口音與幽燕語、蒙古語、突厥語、女真語,加上民間的土語,以及外來語,相融合而成的北京地區的方言。

  別看元代時漢族人的社會地位不高,但是漢族人的數量要遠遠超過其他民族的人,而且漢文化的影響力在元代起著主導作用。普通老百姓在商業貿易、文化交往、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語言,與其他民族的人進行交流,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大都城特有的方言土語。這種方言土語其實就是後來北京話的基礎。

  比如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裏的人物對話:“兩得其便”“這早晚”“爺兒兩個”“顧不得別人笑話”“你老人家”……您能想象得到這是幾百年前大都人說的話嗎?

  元代的“官話”是以中原口音為主,又與本地的方言相結合而產生的,它不但是北京話的原型,而且也是現代普通話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