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燉油渣兒”,這可是地道的舊京吃食,雖名不見經傳,又難登大雅,但至今卻仍為不少“老北京”所回味,在閑談中還不時提到它的熱氣騰騰及鹹辣鮮香的滋味。
所謂油渣兒,就是把板油、網油、肥肉煉製成葷油的下腳料,放到桶狀的榨油機裏,扳轉縱向的螺栓,壓榨出餘油後,形成的直徑近兩尺、厚約半尺的油渣兒餅。這大塊的油渣兒餅,由經營燉油渣兒的小商販花很少的錢買了去,分成小塊,放上鹽、花椒、大料、蔥薑等作料,在大鐵鍋裏煮,煮到湯色奶白,油渣兒軟糯時,便以極便宜的價格賣給顧客。因為這吃食的原料是下腳料,所以油渣兒裏常有雜物摻雜,一般衣食講究者對此多不屑一顧,因此,這買賣在城裏隻小有市場,倒是在城關,關廂一帶賣得很火,那裏的顧客大都是幹力氣活兒的“短衣幫”,每到晌午,先在左近的攤子上買了鍋餅、火燒、窩頭之類的幹糧,再圍站到燉油渣兒的攤子前,眼看著從上下翻滾的大鍋裏盛出奶白軟糯的一碗,又見淋上棕色的麻醬,墨綠的韭菜花,鮮綠的香菜末,橙紅剔透的辣椒油,便迫不及待,燙乎乎,香噴噴,辣滋滋地先來上了一口。這些人,平時肚裏的油水少,一碗燉油渣兒就著幹糧吃下去,省錢、果腹又解饞,何樂而不為之。
說到燉油渣兒的不潔淨卻也有例外,早先崇文門外紅橋大街路東,有座小四合院,院牆舍壁都用紅磚壘砌,眾人便稱之為“紅房子”。紅房子裏住的是一位賣燉油渣兒的商販,姓劉,大號劉得全,人送外號“油渣兒劉”。
劉得全在家裏家外的幹淨利落,可是遠近聞名的。他一般每天早晨七點左右,推一輛寬幫平車出攤。若適逢夏日,但見他光頭剃得鋥亮,上身穿一件煞白的夏布“湯匙領兒坎肩”,即無袖,對襟,係疙瘩袢,前後兩片在腋下及腰腹兩側由布帶連接的那種,下身的黑色緬襠褲,青鞋、白襪子一塵不染,做營生的油渣兒、調料、碗筷、爐火放在木製平車上,由白帆苫布屏蔽,平車的車幫,車身及輪輻都刷洗得見了白茬兒……如是在紅橋至崇文門門臉兒的土路上一路走來,往往招引得路人駐足觀瞧。
油渣兒劉的攤子設在崇文門門臉兒裏,路東的便道上,左近的幾個賣幹糧的攤販,全仗著他的燉油渣兒攬生意。他的油渣兒經過精挑細選,擇盡了異物,放在青花瓷壇裏,不住地向大鍋裏添加。各種調料也分放在大小、花紋一致的瓷罐裏,碗筷刷洗得尤其潔淨,總給食者眼前一亮的感覺,用劉得全自己的話說:“我賣得就是一個幹淨、衛生!”
解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煉葷油的營生逐漸消失,燉油渣兒這一口兒吃食,也隨之斂跡京城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