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北京五環外的一處建築工地旁,55歲的老範坐在馬路邊上吃著他的晚飯:三個饅頭、一袋混合著豆腐幹、花生米和零星肉食的小菜,共價值5元。路邊熙來攘往的車輛揚起的灰土,被他就著饅頭咽進了肚子裏。
像老範這樣的農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而戶籍在農村的勞動者——在當下並不在少數。記者注意到,一份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打工者的人數為27395萬人。
這是一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群體:
在這近3億打工者中,8400萬人從事著製造業,我們穿的、用的都是他/她們製造出來的;
6000萬人從事建築業,我們住的房子、走的公路鐵路都是他們建造的;
2000萬人從事家政工作,她們照顧著別人的孩子、別人的老人,卻見不到自己的孩子和父母。
這還是一個付出了巨大代價的群體: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有6102.55萬,全國農村流動兒童也高達3600萬.在農村的他/她們(兒童)見不到父母,在城市裏的他/她們(還是兒童)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權利。
今天,大多數農民工們麵臨著這樣的煩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最近,一位名叫陶崇銀的農民工在給《北京青年報》的信中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生存現狀的:
可以說,很多年以前我從鄉下到城裏打工,就懷揣著一個夢想——能在城裏購房,過上城裏人的生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心裏有很大的落差。
實事求是地講,我們現在一些人的收入並不低。就拿我們工地上的紮鋼筋工來說,一個月出滿勤有6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來也有好幾萬。但是,心裏還是感到不踏實。
首先是缺乏一種城市融入感。在很多人看來,我們從事的工作就是城市裏最髒、最累、最危險的工作。顯然,這種社會偏見,對我們是一種變相歧視與不公平。
其次是孩子教育和城市的隔閡。在城裏買了房子,孩子肯定要進城上學。但是,我們的孩子因為長期在鄉下小學上學,讓他們到城裏來有很大程度上的不適應,比如語言上的交流、知識麵的狹窄以及一些農村生活習慣等等。
最後是老人的養老問題。鄉下老人到了城裏生活,除了要麵對一個陌生的社交環境,如何生存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些老人不能自己種菜,沒有退休金,沒有醫療保障,他們即使到了城市,也不能像城裏老人那樣享清福,有的甚至認為成了子女的累贅。
那麽,回到農村去呢?
跟在城裏打工比起來,種地收入低。據中國農業網此前的報道,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村民董維紅介紹說,他2010年種了24畝玉米,收獲玉米約3萬斤,銷售收入3萬元,種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萬元,如果計算上每天的勞動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頭淨收益幾乎沒有。
湖北省濱湖村農民算了一筆賬:好年景種植1畝雙季稻,購買種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購買農藥也需要50元,這還不包括請人幫工等其他支出;而兩季稻穀最多收獲1500斤,市場價不到1800元,相當於外出務工1個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幹旱、病蟲害等情況,算上抽水的電費、油費等開支,種田還要倒賠錢。
現在,很多農村父母已經不希望自己孩子的未來栓在土地上,就像城裏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出國一樣。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ID:nbdnews)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