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何說“聖人不仁”?

來源: 若退 2014-01-16 14:01:1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0 bytes)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言是《道德經》的難點之一,也易致誤解,甚至成了統治者暴虐百姓的借口,與老子的原意已是相去霄壤矣。該句語法上並無歧義,關鍵是對“芻狗”和“仁”的理解。

據《莊子·天運》裏所記,“芻狗”指茅草紮的狗,做祭祀用,用後即棄。有學者(如南懷瑾)認為此句裏的“仁”,是老子批評的當時的假仁,而非真仁,因為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假仁以霸”是諸侯們常用的手段。對此,我不敢苟同。老子曰“失道而後仁”,又言“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注1】)——其意為:即使是 “上仁”之人,雖可以做到無私無我,卻有可能違反了道的規律性而致好心辦了笨事、錯事。老子用另一個字“慈”來代替“仁”,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慈,故能勇。……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見《道德經·六十七章》)”中文有“仁慈”、“慈愛”、“慈悲”等,可見“慈”在詞義上比“仁”有更大的內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有人解為“大自然是沒有感情的,無所謂什麽仁愛,對待萬物一視同仁”,可從。中外哲人都用太陽做過例子,曰陽光既照善人也照惡人。“芻狗”祭天後,上天並未享用,不過任其自生自滅而已。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有人解為“一個聖明的統治者不應該專注於什麽仁愛,不能感情用事,要對百姓一視同仁,不可厚此薄彼”,也基本可從,但這隻是“不仁”其意之一。人“不能感情用事”是不可能的,要旨是統治者不能用“小情”、“私情”處理公事,否則就是小仁小義。小仁小義,動物亦有,人孰能無之?故莊子說虎狼也有仁心,因為虎狼父子相親,故曰“至仁無親。(【注2】) 若模仿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們也可以說“上仁不仁,是以有仁”。但如上所言,即使是“無親”的“上仁”、“至仁”,也是“為之而無以為”,未達至道。

天地的“不仁”與聖人的“不仁”是既相通而又有區別的。老子說“聖人不仁”,並非說聖人無情無愛,否則老子又何以要求聖人“愛民治國”、“愛以身為天下”、“以百姓心為心”?故老子所雲“不仁”,是要聖人效法天地的無私,同時也要順應萬物自身的發展規律。另外,聖人除了“不可厚此薄彼”外,對“芻狗”也不能期望回報,也不能對“芻狗”期望過高——聖人之愛百姓猶如小孩對待他的玩具狗一樣。聖人隻是為百姓創造生存、發展的條件,而百姓自謀其利,故《道德經》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也是此意。

試將文首老子的原文演繹如下——
陽光普照萬物,無論品種類別,無需萬物回饋,不變萬物本性;
聖人慈愛百姓,不分貴賤愚笨,不求百姓感恩,不為百姓謀利。 

 
〖按:此文根據2008年初我在百人導師網上關於《道德經》的討論整理潤色而成。若退/2013年12月21日〗

【注1】見《道德經·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注2】見《莊子·天運》:莊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