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此類說法該休眠了】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於甘肅會寧,這種說法作為一個“時代概念" 之下的描述,隨著毛周及當年其他風雲人物的離世,也該休眠了。
這個虛幻的三大主力之說法,指的是後來“命名” 的所謂賀龍紅二方麵軍,張國燾紅四方麵軍,以及周毛的紅軍第一方麵軍(自謂中央紅軍)。
任何一支軍隊所擁有的無論三大還是 N 大主力也好次力也罷,比如紅軍,都必須服從軍隊最高統帥部或指揮部的命令,協同作戰,才是軍隊或統帥部麾下名副其實的主力抑或次力什麽的。
那麽這紅軍之三大主力部隊的統帥部或指揮部,當年存在過嗎? 或者以周豪叔為首的中央紅軍“統帥部”,指揮並協同過賀龍紅軍第二方麵軍及張國燾紅軍第四方麵軍的任何軍事行動嗎?沒有!
所謂紅軍第一、第二,還是第四方麵軍的,這在當年無非就是對娘稀匹及其封建的官僚政權機構和製度有著沉重壓力的三支各自為陣的農民 ”土匪“ 武裝以及散兵遊勇而已。盡管周豪叔往賀龍的那支土匪武裝也派了欽差盡力收買,但要指揮賀龍協同作戰,也是遠遠還不及這個能力的。而紅軍,作為這三支當年最成氣候的土匪武裝之上的一個虛幻概念,其本身,倒是完全可以將這三支土匪武裝,納入其麾下之三大主力部隊!
由此而見所謂三大主力之說,無從談起!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政軍領導地位的說法,也該休眠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在延安整風並由周豪叔在黨內作了檢討之後,才逐步確立的。
遵義會議,不過就是周豪叔一夥由於娘稀匹的淩厲攻勢,才被迫重新“聘用”並賦予了毛澤東在軍事行動上的”高參“地位而已。
紅軍三大主力及中央紅軍等說法是”虛“ 的,時代的需要 —— 維護周豪叔麵子加強團結而為;而三大土匪武裝合三為一,是個曆史事實。
【所謂張主席與毛主席南下還是北上之分歧】
這更是為周豪叔一夥宗派主義對危害革命進程損害革命利益,欲蓋彌彰的一種說法。但其作為維護團結的一種”時代概念“ 之下的解說,也該休眠了。
事實上極有可能張主席力勸老友毛主席,解除收編周豪叔在所謂中央紅軍中的地位及勢力的一個“未遂兵變“或沒有落實的土匪武裝火拚計劃而已。
張主席毛主席相識於共同的祖師陳獨秀李大釗帳下,兩人之間的關係,非張主席國燾與周總政委豪叔之關係能比。
”南下北上之爭“ 結果看上去雖是毛周帶領所部倉惶出逃脫離和張主席接觸的樣子,但這也完全可能是毛主席權衡之下,放棄火拚計劃的決定所致。
毛主席和張主席合作收拾了周豪叔宗派,再與張主席合作,猶如我們離開工作已久的公司另謀高就,在公司單位 培養多年的人脈就此基本全完了。如果沒有其他大佬關照,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前程難測。
周毛關係,不說解放後周豪叔一夥暗使手腕花樣百出地把毛主席的幹部隊伍搞得七零八落連帶妻離子散的,然而在紅軍那個時候的當口,毛主席和周豪叔他們已合作多年,也是基本相互了解了對方性格及工作作風。革命工作也還是有商有量而周豪叔一夥,也沒啥陽奉陰違的必要。盡管毛主席有關軍事決策行動的建議均有周豪叔出麵變成命令下達執行,基本算是順利的,也能看到一些未來。而周,亦有其後台大佬的關照。
張主席力勸毛主席,共同合作解決周總政委,即周豪叔;此建議雖出自於毛主席和張主席屬於老友並相識於陳獨秀李大釗帳下且均為陳李高徒的緣故,但畢竟在拉武裝占山頭以及打家劫舍等實際性的革命活動中,相交相知甚微;加之中央紅軍中實力最強且早已被周豪叔一夥收買控製並經營許久的彭德懷部,即紅三軍團,這個時候火拚解決周豪叔,就算事情順利自己也能活下來的話,很有可能紅軍元氣大傷前途難測。同時,和張主席的合作,猶如加入一個新的工作單位,一切就要從頭開始了。
據稱解放後毛主席曾公開表示非常欣賞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部(記得國民黨時期就出版了);很大原因來自於第一部的主線,描述了張獻忠李自成這倆在是否要火拚對方以及各自陣營內部推波助瀾的起伏活動等,而進行調查研究權衡利弊之下所選擇合適而正確的做法的一係列心理活動及命令措施。
當然,若是張主席毛主席(那個時候好像還不是主席)聯手火拚了周總政委、幹掉彭德懷包括陳雲黃克誠張愛萍等一幹豪叔心腹的負隅頑抗,以及收服紅三軍團及其他土匪頭目成功之後還能生存,南下還是北上,不會是個問題。
【張上將挎個照相機】
據傳張上將戰爭年代身挎倆大件:戰鬥中同誌們跟我上的左輪手槍一把,另外再有的就是嬉笑間同誌們跟我笑的照像機一台了。
張上將是個軍隊高級幹部但其戰爭年代脖子上沒掛諸如指揮員必備的望遠鏡,代之以的卻是一架照像機。張上將,共軍的高級軍事指揮員,脖子上不掛望遠鏡卻挎個照像機,想作啥?
網上有不少文章吹噓“名將”還是儒將什麽的張上將 —— 張愛萍:能文能武;武能打槍騎馬,文能寫詩照像。
如此一來打槍寫詩照像,謂之三樣不缺。
如此這般三不缺人才,不授上將之名,又該何許人是也啊。。。。。。
網上至今好像還沒有什麽文章故事或照片描述張上將使用望遠鏡的。。。。。。
左輪手槍美製還是英製抑或加拿大製造,不清楚;戰鬥中是否曾躍出戰壕並拔槍高呼:“同誌們,跟我上!”也不清楚更似乎沒有什麽案例可稽但嬉笑間同誌們跟我笑,卻是有很多美輪美奐的照相片留了下來可資佐證,且大有流芳百世之跡象。
【同誌們,跟我上 —— 蘇軍基層連隊指揮員脖子上掛著望遠鏡,在對陣德軍的戰鬥中躍出戰壕領頭衝鋒的照片】

照像機本身,有人言辭鑿鑿名為萊卡,德國造。
張上將在一幫土八路中間挎個左輪手槍,看上去說起來還算是名正言順的但隨同脖子上代之以望遠鏡的一台萊卡照像機,人群中來回竄遊晃來蕩去的,算是什麽又想作啥?
進而網上又稱張上將不僅能按萊卡快門,還自己衝洗印製。
記得小時候心血來潮,也是不僅照像還自己衝洗並用放大機印製,美其名曰後期製作。王開照像館出售的衝洗藥粉包,就有一套四、五包的。沒記錯的話,那幾個藥粉包包名曰顯影粉、定影粉之類的。具體操作還有大包先放小包後放調配顯影液的規矩。水,還須有一定的溫度要求;不僅如此,衝洗膠片及顯影像片的過程,還得有恒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膠片像片成影之後,還得清水衝洗無塵空間風幹。
對了,另外還要有個黑屋子和一個小紅燈的需求。這個對張上將那個時候來說,就是一台手搖發電機伺候的事情了。
張上將那個時候,衝洗膠片印製像片的過程及藥粉包包什麽的,不會比我小時候把玩類似的更簡約或先進吧?
張上將,一幫土八路中間如此這般清閑,武能打槍騎馬,文能寫詩還帶萊卡哢嚓哢嚓照像衝洗印製的。。。。。
張上將、張大少爺,不務正業排場不小鶴立雞群啊。
也有人說張上將的萊卡,是用來觀察地形拍攝戰場地貌製定作戰計劃用的。
但無論如何,張上將能拿台萊卡照像機並能攝下的戰場地形地貌,即人能到已到的地方,還需要個照像機去記錄嗎?
但也有人認為就像鳩山老先生倡導的:給地形地貌照個像,猶如發現李玉和家珍藏的那本黃曆,有帶回去研究研究的必要。
二戰的時候,已有在飛機上往下照像搞偵察的做法了。所以指揮官要充分掌握地形地貌製定有規模的作戰計劃和行動,光在地麵上勘察,是遠遠不夠的。而負責且真正的軍人,就必須親自坐飛機去親眼觀察和掌握戰場地形地貌了。
就此二戰中,黨衛軍有個將軍,就是坐飛機觀察地形的時候被蘇軍擊落殉職。
張上將不用望遠鏡卻用照像鏡在地麵觀察記錄戰場地形地貌,說不上吧?
再則,血肉橫飛屍陳遍野的戰爭年代,一個非職業戰地記者,挎個照像機來回流竄的,作啥?
拍攝戰場死人照片?
群眾影響不好嘛。。。。。。
張愛萍,打槍寫詩照像之三不缺上將是也!
據稱抗戰伊始新四軍初建之時,張上將協助周總理為徹底掌握新四軍,立下汗馬功勞並深得總理厚愛。
當時張受命彭雪楓並從彭為司令的新四軍某支隊,帶一個團出外執行任務。而這一走,就不再有歸隊一說了。
張上將隨之號稱這個團:彭支隊之總隊,直接聽命於新四軍司令部了。
張上將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作為土八路的高級幹部,挎個萊卡照像機,想作啥?
鶴立雞群,群眾影響不好嘛。。。。。。
張兒子為他老子解放後的遭遇訴苦並暗示:除了總理和陳毅,誰都想要往他老子腦袋踩上不止一腳,連毛主席也都想擠兌他老子!

張上將戰爭年代攝影作品一瞥: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9248296_79809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