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衰弱史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現代啟示:
首先,應該盡量減少甚至放棄以GDP、軍力為核心的國力衡量標準,既要減少媒體對GDP的“宣傳崇拜”,也要弱化中國各地政府考核中的“GDP指標”,以此,可以避免國民因GDP增長產生的“複興將持續的幻象”。
其次,紮實地履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理念。中國發展能否再高速持續30年,取決於有沒有支撐高速發展的人才。以當前人才外流、教育功利化的諸多現象看,我們有理由對此表示擔憂。
再次,反思當前中國經濟命脈的國家控製率。有權威機構研究顯示,中國28個主要行業,外資占多數資產控製權的占了21個,每個已經開放產業的前五名幾乎都是由外資控製。當前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呈現這種狀態,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一個行業被外資控製的國家能夠永遠保持強盛。
最後,需要花大力氣進行當前時代背景和國際發展趨勢的研究,進而發掘到底是怎樣的政治製度、怎樣的中國與世界關係,才有利於中國持續的複興。畢竟,一個國家的持續強大,不在於這個國家能發現多少本身的優勢,而在於這個國家能夠看到未來麵臨著什麽樣的危機和挑戰。(作者是外交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