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羅塞塔石碑,一塊可疑的立法石頭
【有趣的故事】
1799年7月中旬,法國軍事探險隊在埃及拉希德鎮古代羅塞塔建造堡壘時發現了這塊有趣的石頭,現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包含了用埃及象形文字寫的文字,公元前7世紀至5世紀埃及人使用的書寫文字和古希臘文字。在羅塞塔石碑被發現的時候,古希臘人已經破譯了它。法國天才少年商博良最終破譯了全部文字,包括另外兩個未知的文字,其中包含相同的文本。
石碑上的文字說,紀元前196年,托勒密五世在亞曆山大城登基,一群埃及祭司為他加冕,宣布他為埃及法老,是神,法老同意赦免寺廟和神職人員的稅收(這樣說也是很近代的觀念)。
這個法令寫在一塊堅硬的石頭上,用聖書文字和希臘文字以及希伯來等多種文字書寫。聖書一詞意味著象形文字,這種文字據說隻有少數埃及祭司能認識和使用。
【地質學揭穿謊局】
1.關鍵點
古埃及學,古埃及文明史的立足點就是這一著名的——“羅塞塔”石碑。
據稱,17世紀一個法蘭西天才少年商博良對“羅塞塔石碑”的成功破譯,開創了“埃及學”,並解讀了“古埃及”文獻。
——萬謊之源啊,就是它!
2.曆史回顧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稱托勒密埃及王國,是亞曆山大帝國解體後在埃及依托尼羅河文明建立的希臘化王國。
——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就是埃及的亞曆山大城,這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海上貿易樞紐。
科學戳破謊言
但是,在2000年左右,有地質學和水文學家(主要是一批中國科學家)對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87處地理樣板作鑽探勘察,結論如下,
在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時期“亞曆山大城”所在的地域屬於伊德庫潟湖區,當時這裏不可能建城。
當時的尼羅河口就在“亞曆山大城”以南30-50公裏處。傳說的古代“亞曆山大城”,當時周邊是一大片鹽堿沼澤濕地,根本不適宜人類建城、生存和居住。
“那個傳說的亞曆山大城”周邊,隻是於公元1世紀後才開始幹涸,逐漸適宜人類居住開發。勘探表明,公元3-4世紀後那裏才開始出現小漁村。
故,在公元3世紀之前,地理上並不存在一個叫“亞曆山大城”的城市,那麽當時的曆史也不可能有所謂的“托勒密王朝首都亞曆山大城”——“托勒密王朝”。
那麽,亞曆山大城的祭司為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時的紀念所製作——“羅塞塔”石碑——豈非隻是虛無縹緲的虛構?!
4、結論
如果沒有“托勒密王朝”,那麽所謂“羅塞塔”石碑就不可能存在——何來商博良對“羅塞塔石碑”的破譯?何來古“埃及學”?何來破譯“古埃及”文字?
浩瀚玄奇的古埃及史及其“埃及學”的謊言可以終結了!
【備注】
由於18世紀的拿破侖——商博良時代,造假者存在巨大曆史局限性,18世紀的學術知識麵視野麵,使他們不可能想到後世會使用“曆史地質學”,“放射學”,“刑事偵查學——痕跡學”(下篇:滅古蘇美爾楔形文字將用到),“現代光學——紅外線,光譜學,激光技術”等先進技術成果來進行考古,所以才會破綻百出,發生這樣荒謬的地理地質錯位。
【附錄一】
西方所傳說的亞曆山大港和圖書館在地理意義上不可能存在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陳中原教授的論文《尼羅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麵變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與長江三角洲的對比》(《海洋學報》2002年,第24卷)指出:
“距今2000----3000年以後,海平麵已十分接近於現代,並趨於穩定,導致此時(尼羅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澙湖已基本成型,但它們的規模遠比現今大得多。”
“據大量鑽孔資料分析可知,這些澙湖的南界(也就是最大海侵範圍)可繼續向南延伸10---30km不等,橫向也遠較現代擴展得多。
例如三角洲平原中部的布魯盧斯澙湖曾經向東擴展至達米亞德河的西側(鑽孔S40--31處),平原西部的伊德庫渴湖西區都曾是澙湖環境(鑽孔S7 3--7 6處)。”
引用按:據此,這個地區就是西方關於古埃及亞曆山大城、亞曆山大海港、引航燈塔和亞曆山大城圖書館所在的實際位置。
然而在當時,即在距今3000年——2000年之間,那裏一片泥濘汪洋,除了蘆葦魚類水鳥和瀉湖,不可能存在任何巨大城市或海洋港口,因為那裏當時是沿海沼澤區域。
https://m.weibo.cn/detail/519193178249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