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點建築史的人,都知道“就地取材,因地製宜”的道理。北方四合院注重防風保溫,南方幹欄式建築防潮通風,黃土高原窯洞省材節能——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地理環境,而非技術上的不足。
教堂追求單體大跨度,是為宗教集會提供足夠的空間;中國宮殿、廟宇則通過院落布局實現功能分區,而無需盲目追求跨度。事實上,趙州橋(隋代,37米單拱石橋)就證明中國古人並非不懂大跨度,而是根據實際需求作出選擇。
中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采用榫卯、鬥拱等工藝,實現了“牆倒屋不塌”的抗震性能,而非單純追求大跨度。例如唐代佛光寺東大殿(857年)的梁架結構通過鬥拱分散屋頂荷載,減少對牆體的依賴,是非常合理精巧的設計。
歐洲傳統的穹頂石結構教堂,主要是依賴設計師的經驗。Flying buttress, pointed arch等結構,盡管有反複試驗優化,但由於缺乏理論支撐,建造過程中還是出現大量坍塌。直到 17世紀後,西方建築才逐步應用力學計算,廣泛係統化要到 18世紀後。
建築的價值不在於“誰更先進”,而在於“誰更適應當地的實際條件和需求”。 為何因紐特人不建哥特式教堂?道理很簡單:雪塊比石頭更適合北極。強行用歐洲古建築來否定中國建築,好比拿木匠與石匠比,沒有意義。
如果你真喜歡“大而美”的建築風格,建議參考泰姬陵改造自己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