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和孔子
蔣聞銘
先說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出名,據他自己說是因為有人無事生非,去問阿波羅神廟裏的先知世上最聰明的人是誰。先知回答說是蘇格拉底。那人回來,把先知的話傳給蘇格拉底,搞得他一頭霧水。他說我什麽都不懂都不明白,怎麽就最聰明了呢?一根筋上了頭,就要去證明先知說得不對。怎麽證明呢?自然是找出來一個比自己聰明的人。於是他就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跟所有人比聰明。
他跟人討論問題,用的是辯證的方法。 什麽意思呢,就是他問你回複, 然後他接著問。正過來問反過來問,找你回複上的邏輯矛盾。本來簡單明白的道理,至少你覺得是簡單明白的道理,常常被他三一問四一問,就糊塗了。這樣問來問去,據他說,到臨了他也沒能找出來一個明白人。最後他終於弄懂了一個道理,就是所有的人,沒有例外,其實都是什麽都不懂什麽都不明白。神說他最聰明,是因為他是惟一一個知道自己什麽都不懂,沒有不懂裝懂,自以為是的人。辯證法強調思維邏輯,開了西方世界理性思辨的先河,不要說後世,在當時,也幫蘇格拉底在雅典的年輕人裏圈了不少粉。
蘇格拉底是思想家,但不是社會學家,他沒有自己的社會人文理論。古希臘第一個有自己的完整的社會理論的,是柏拉圖。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的軍事共產主義社會,和毛澤東後來想在中國搞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相通的。柏拉圖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有名望影響的共產主義者,下一個共產主義者,是耶穌基督。
再說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更是社會學家,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社會人文理論。儒學不是宗教,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說個人的貪欲無止境,社會的物質生產能力有不足,所以人人平等的社會,沒有可能。既然不能人人平等。他就退而求其次,試圖用嚴格的等級製度和行為規範,就是用禮,約束個人極端利己的行為本能。 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他打心眼裏,討厭這些亂臣賊子。所以他說食肉者鄙,要用禮法去約束他們。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要複禮,就要克製私欲。勞心者全體克己複禮,是夫子的理想社會。儒家的社會理論,中心是禮,是社會製度行為規範。製度規範怎麽推行?儒家說仁者愛人,說服教育為主,不到萬不得已,靠教化不用刀。孔子有教無類,是為萬世之表的教育家。教化為什麽可行?因為人的本性都不壞,為大家好的道理,好好講,人人自然會同意擁護。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無敵。儒家的立規矩,有不少理想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