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當今世界,兩個核武大國之間較少發生實質性的大戰,因為一旦發生,一方失利後,極可能祭出核武器,後果不堪設想。現在的中印、美中、俄美、巴以、俄烏、印巴、兩韓,無不受此鐵律影響。近觀俄烏戰爭,如果烏克蘭仍存有大量核武器,斷不會像現在這樣狼狽,這比加入北約要可靠得多。
回到台海問題,眾所周知,現在大陸的武力碾壓台灣,如果不是擔心美日等國際幹預,拿下台灣應該不費吹灰之力,連島內的有識之士也認為台灣單獨撐不過一周。
試問,如果台灣有核武器的話,大陸是否還有此把握?確切地說,應該沒有!
史料記載,台灣核武器的研製,幾近成功。要不是台奸張憲義的出賣,以及美國的強力打壓,台海的軍事實力對比,絕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從這點來說,大陸還是要感謝張憲義,也要感謝美國政府!
1.台灣的核武之夢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羅布泊傳來轟然巨響,正式宣告中國大陸躍入核武俱樂部,但在海峽另一岸的蔣氏父子與太平洋東岸的美國可就寢食難安了。
根據台、美兩方所掌握的情報,蔣介石和美國雖然事先已得悉大陸正在大力研發原子彈,但判定至少還需數年才會成功。
大陸試爆原子彈的隔天,蔣介石在日記裏一方麵想淡化原子彈的威力與對反攻大陸的阻礙,一方麵又不得不承認這將嚴重影響台灣的國際處境與民心,著實讓蔣介石苦惱不已。共軍的原子彈,令台灣的戰略主動權所剩無幾,未來反攻大陸更加無望。早在大陸開始研製核武時,蔣介石曾多次建議美國允許自己摧毀其核武設施,但美國不僅未允諾,還對蔣介石的軍事部署和反攻大計多有阻攔與掣肘。故老蔣認為美國須為兩岸的軍力失衡負起最大責任,而要擺脫依附美國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台灣也要研製出原子彈。
其實老蔣很早就對原子彈產生了興趣。1945年,美國分別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舉世震驚,也讓老蔣認識到核武器的厲害和重要性。
於是在抗戰勝利後,他聘請了十多位知名的科學家,成立“原子能委員會”,把他們送往美國考察學習核技術,為研製核武器做準備。結果沒多久,內戰爆發了,老蔣研製原子彈的想法也暫時擱置。
令人玩味的是,美國早年對蔣介石暗地下令研發核技術,也未嚴加阻撓。1955年,台美雙方還簽訂《民用原子能合作協定》,由美國租借鈾-235及協助台灣建造首座原子爐,以供醫學、農業和工業研究之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台灣開始加大研發核能技術,秘密委派曾在英國受訓的國防常務次長唐君鉑、具有核子物理學背景的吳大猷等才俊,推進核能研究和儲備相關人才。1963唐君鉑密邀有以色列核彈之父稱號的科學家柏格曼多次訪台以及同蔣介石晤談,提供建立核能研究機構的建議。蔣介石1963年在日記的年終雜錄裏,記錄了柏格曼對台灣發展核武的建議。老蔣聘請了伯格曼作為“中科院”的顧問,企圖複製以色列的原子能計劃。而他對唐君鉑也是寄予厚望,希望唐君鉑能夠成為台灣的“原子彈之父”。
1965年,蔣介石指示在桃園龍潭成立“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中山科學研究院前身),該機構的使命正是研發核武和相關投射載具,唐君鉑出任籌備處處長。1968年,台灣正式啟動“新竹計劃”,並選定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作為相關人員的工作地點,同時根據吳大猷的建議向外國購買核子反應爐,並建造首座核電廠。
當時吳大猷、吳健雄等人認為,發展核武對台灣是沉重的負擔,他們主張台灣應先以民生為主。另外,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鬆上任後,以過度敏感為由,否決台灣向美國奇異公司購買核燃料再處理工廠設備的要求。為提升能源與戰略自主性,台灣將“新竹計劃”改為“桃園計劃”。同時在柏格曼的引薦下,台灣向加拿大購買了一座重水反應爐,該反應爐可利用低濃度鈾生產鈽-239,使台灣可以更快捷地生產足夠的核武原料。
1972年,據美國中情局(CIA)分析,台灣很可能在四年後成功試爆原子彈,美國國務卿羅傑斯遂命駐台北的馬康衛,於1973年1月,不客氣地反對台灣向西德購買美國不願出售的核燃料再處理工廠。在美國阻撓下,台灣與西德這宗交易最終告吹。
台灣於1976年轉向與荷蘭和比利時秘密洽談購買核燃料再處理設備的交易,結果消息被美國駐荷蘭大使館截獲。接著,國際原子能總署在檢查台灣重水反應爐時,赫然發現有半公斤以上的鈽不知去向。美國駐台北安克誌奉令逼迫蔣經國,做出“民國政府絕無任何發展核子武器或核子爆炸裝置的意圖,亦未有任何與再處理有關的任何活動”的正式外交節略。為消除美國疑慮,蔣經國不得不提議允許美國派員進駐行政院原能會、中科院、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研究所實施監督,但美國始終不輕信台灣政府會就此罷休。
1977年1月,蔣經國公開宣示“雖然我們具備了發展核子武器的能力,但是我們絕不從事核子武器的製造”,以回應美國政府提議分階段銷毀全球核武的主張。
即便在台美斷交後,美國仍要求台灣必須遵守所有涉及核能的雙邊協定,以及接受美國的監督。
1988年,中情局策動潛伏在中科院多時的張憲義逃亡美國,交出台灣發展核武的關鍵性證據,美方以此為由派員前往台灣,徹底拆除和灌漿桃園的重水反應爐等相關設施,帶走所有燃料棒,並逼使國防部長郝柏村等再次保證不再研發核武。
至此,台灣的核武夢,在美國的強壓下徹底破碎。
2.張憲義其人
張憲義,男,漢族,1945年出生,台中市人,1963年進入台北陸軍理工學院(今中正理工學院)的物理學係就讀。1967年畢業,被派任至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籌備處,從事秘密核武研發,但同時被美國中央情報局吸收從事間諜任務
1969年被選派到美國的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子工程,核工程博士。1976年返台,進入中科的核能研究所任職。1984年升任上校副所長,成為台灣秘密研究核武的核心人員。
蔣經國去世前一天,即1988年1月12日,張憲義舉家逃往美國,將諸多台灣核武研發機密資料轉交美國政府,並參加秘密聽證會指證台灣核武已接近完成階段。被張憲義揭開的台灣研製核武內幕,不僅震驚了美國總統裏根,也讓國際社會一片嘩然。大陸對此作出了強烈反應,而美國也以取消對台“軍事保護”作為威脅,逼迫台灣當局立即終止其核武計劃。
“張憲義事件”直接導致台灣“最接近成功”的核武計劃破產,而且在理論上喪失了自行研發核武器的能力,這對於台當局以及蔣經國本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據稱,1988年1月13日,也就是蔣經國在獲知此事後的當日,心髒病突發死亡。有傳言說,當時本已身患重病的蔣二代就是被這事氣死的。
張憲義身為台灣科學家,又是美國間諜,他叛逃美國,將台灣最核心的機密出賣給美國,對台灣無疑是板上釘釘的台奸。然而對於大陸,或未來的統一大業,他確實是“最偉大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