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代留學生離婚現象看愛與道義

本帖於 2025-03-31 22:53:11 時間, 由普通用戶 駱駝123456 編輯

---改編自《漫談美與愛情的哲學意義》【10】第五章

前段時間,在交大海外微信群裏,幾位1980年代出國的同學提起當年廣泛流行的、在美留學生離婚現象。更確切地說,是大陸來的夫妻中,太太如何不計道德底線,甩掉原配丈夫,試圖再嫁外國人,造成的各種慘烈故事。有人說當年自己身邊所有大陸來的夫妻都離了,有人說自己認識的十有八九離了。雖然不存在權威統計數據,沒人能保證這些個人觀察精準反映總體狀況,但親曆那個時代的人都還記得當時情況,沒人否認那時離婚極端普遍,普遍到讓局外人覺得不可思議。

(Ex.16)    1980年代,在北美的留學生裏,離婚率特別高。

那時中國太窮,留學的人都類似,一般是男生,國內大學裏最優秀的學生或年輕教師,依靠美加大學發放的微薄獎學金出國。娶的太太則是女生裏的佼佼者,很多是班花、校花,有的還是女學霸。出國時還沒結婚的男生,則趁短暫假期回國相親,在眾多優秀候選人裏迅速挑選相貌、家境、能力都好的女生結婚。在1980、90年代,出國是潮流。國內女生青睞男留學生,趨之若鶩,因為他們可以帶自己出國。但到了北美後,太太們馬上發現丈夫學業壓力大、生活艱辛,如要得到永久定居美加的身份,還需奮鬥多年,失敗風險很高。同時,北美社會裏年輕中國女性稀缺。一些白人男性對中國女人充滿幻想,雖然他們在社會裏的比例並不高,無奈人口基數巨大,造成他們數量不少,遠多於待選的中國女生。還有北美老華人們,通常來自台港澳,對這些高學曆、高顏值的大陸女生也垂涎三尺。所以在那個時代的北美,中國女生供不應求。

當年大陸留學生離婚,幾乎都是老婆甩老公,然後迅速嫁給白人、或已在北美紮根的亞洲人。很多案例情節離奇。比如有人講到,太太借助老公的學生身份,以家屬名義申請上學,然後看上學校裏的白人教授,給白人教授寫情書,隱瞞自己已婚狀態,竟然還要老公幫自己打探教授的情況、為自己修改情書。這類故事太多了,以至於大家變得麻木,一般性背信棄義事件都被視為稀鬆平常,幾乎被接受。比如男留學生回國相親結婚,太太靠丈夫學生身份來美。但稍熟悉環境後就不辭而別,找到有永久身份的人同居。待同居關係穩定後,再回頭找合法丈夫離婚。或太太讓丈夫為自己付高昂學費,在北美讀短平快的碩士專業,畢業後找到工作,立刻與男生離婚,然後尋找下家。這類故事在當年比比皆是,中國女人為留在北美不擇手段,視愛情、婚姻如無物。

我與太太在1990年代中期來美留學。那時情況已有所好轉,原因倒不是中國女人道德水平大幅提高,而是經過十幾年累積,在北美的中國女人多了,白人和老華人們的獵奇心逐漸減弱,需求也已基本得到滿足。但我們身邊還是經常發生“跑老婆”的情況,而且情節照樣離奇,手段照樣惡劣,讓人歎為觀止。每次發生這種事,大家自然議論紛紛。男女都有興趣,因為每個人都感到與自己休戚相關。所以事件的關鍵細節、背後的原因等,很快就水落石出、盡人皆知。道德底線一次次被身邊原本熟悉和信任的人突破,大家難免唏噓。

一 女性“陳世美”

印象較深的一個例子,一對北京夫妻,都是北京本地人,又是大學同學。男生是班長,女生是班花。兩人在大學裏戀愛,畢業時結婚,並開始籌備留學。在北京工作幾年後,他們兩個人,外加雙方父母,拿出所有積蓄,籌集僅夠一人留學的錢。於是雙方決定丈夫先出國,到美國後再想法兒把太太辦出來。他們是我知道的、最早一批完全依靠自費留學的大陸人中的一對。女生在美讀書僅一年後就開始工作。剛上班第一個月輪訓,公司隔壁組的一個中年白人,比她年長15到20歲,短暫帶她熟悉工作。他們相遇後一兩個星期內就開始同居,之後她迅速與老公、以及所有中國人朋友都切斷聯係。後來熟悉她的人講,她英文口語還不過關,她的姘夫很可能是她這輩子遇到的第一個對話超過5句的白人,而且是已婚的,隻是與太太分居,據說正在辦離婚。

讀者可能猜測,這個女生肯定是個輕浮、愚昧的傻女人。恰恰相反,她出生於很正常、也很好的北京幹部家庭;她本人畢業於北京名牌大學,學業優秀,聰明能幹,平時待人接物通情達理,說話做事有理有據,分寸感、親疏感都掌握得非常好。而且她長相甜美可人,在北京女生中肯定算得上美女。她的情況並不獨特,而且很具代表性。那個年代在北美拋棄老公的大陸年輕女生們經常出類拔萃。她們來自社會精英階層,生長於國內大中城市,父母幾乎都是中高級幹部、或中高級知識分子、或既是幹部又是知識分子。當時國內還沒出現富裕商人階層。她們要麽畢業於國內一流大學,從小品學兼優,在校園裏與看上去最有前途、最可能出國的男同學相識相戀,自主結婚;要麽畢業於國內比較好的大學,被周圍人視為美女、優質女,與馬上要出國、或短暫回國度假的留學生相親,因為長像好、言行得體、綜合素質好等,所以被選中,然後迅速領證辦婚禮,再以留學生配偶身份來到北美。

(Ex.17)    優秀女生也道德敗壞。

在那個年代,一般老百姓還覺得為利益背叛愛情婚姻的永遠是男人。國內媒體也這樣宣傳,比如《包公鍘美案》經常出現在電視上,盡人皆知。陳世美科舉高中後,利欲熏心,隱瞞已婚身份,娶公主為妻,成為駙馬爺。我小時候,街坊鄰居裏的中老年婦女們,每說到哪個男人背叛家庭,就說他是陳世美,既鄙視又仇恨,咬牙切齒。陳世美,無疑就是世界上最壞男人的代名詞。而中國女人總被描寫成忠誠的化身,不顧一切維護家庭,是道德楷模和無辜受害者,永遠值得人同情。比如劇中陳世美的發妻秦香蓮,為尋找久別不歸的丈夫,不惜靠一路乞討,攜一雙兒女千裏尋夫,從湖北襄陽步行到河南開封,即使有現代化大馬路、她每天不停地走,也需要花一兩個月。

當時的文藝作品都采用這個套路。比如《牧馬人》裏的李秀芝、《人生》裏的劉巧珍、《駱駝祥子》裏的虎妞、《芙蓉鎮》裏的胡玉音、《上海灘》裏的馮程程、《渴望》裏的劉慧芳,等等,都死心塌地跟男人一輩子、不惜搭上自己性命,完全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時社會上下也這麽想。在1980年代末還出現一首著名流行歌曲《東方女孩》,小軒作詞。其中唱到,“走遍海內外,巴黎到上海,誰能比東方的女孩?…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瑩”。當時中國又窮又落後,在麵對西方時,國人難免有自卑心理。但他們為自己民族的女人們擁有高潔道德而驕傲,覺得世界其他地方的女人都比不上中國女人。想想看,真是諷刺、滑稽啊。另外,還有很多人講,1980、90年代的青年特別淳樸、正派等,同樣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二 唯利是圖讓人違背道義

人們心目中的現實,與真實的現實,區別巨大。文革之後,整個民族道德水平大滑坡。在婚戀方麵,1980年代上千萬知識青年返城,就出現各種慘烈、卑鄙的拋妻棄子、拋夫棄女的情況。著名電視劇《渴望》就描寫這個題材,雖然它采用官方、正能量角度,遮掩了很多深層醜陋。知識青年是時代受害者,處於社會邊緣,行為中體現底層的無奈,所以大家更願意同情和原諒他們,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不直接觸及社會主流價值與心理。但比知識青年稍晚出現的北美女陳世美們不一樣。她們屬於改革開放時代的青年,被認為是1949年後最自由、最積極向上的一代人。她們來自中上層家庭,受過良好教育,又經曆層層競爭與篩選,在大眾眼裏屬於中國社會培養出來的最出色的一批女生。在她們中廣泛存在的道德敗壞反映民族層麵的墮落,讓人無法等閑視之。

其實,我們當年就很懂這些女陳世美們的想法。我們與她們來自同樣文化,擁有相似背景,都在為生存與發展打拚,所以很能理解她們的困難、和麵對的各種選項。她們的確聰明能幹,思維慎密。她們正確地認識到,自己與丈夫之間的、所有她們認為重要的方麵,包括性的歡愉、生養孩子、曾經的同甘共苦、以及在共同生活中產生的親情---偉大的盧梭稱之為“同情”---其實都是可以被複製的。所以她們認定原配丈夫,即使兢兢業業、沒有過錯,也都可以被替換。而那些她們想嫁的白人、或已經在美國紮根的華人,所擁有的美國國籍、綠卡、主流社會身份、穩固和廣泛的社會關係等,都是原配丈夫可望不可及,無法提供的。於是她們冷靜、理性地決定“跳船”。

這些在北美拋棄原配老公的中國女人,與那些在改革開放中升官發財、然後拋棄原配老婆的國內男人,本質是一回事。陳世美,不分男女。他們都是中國社會培養出來的最優秀的一批人。我在這裏說他們“優秀”,並非反話,也沒一點諷刺。他們都身體健康、頭腦聰明、受過良好教育。女生大多漂亮,有吸引力,在婚戀市場上受歡迎,比一般人有更多選擇。而且他們都有強烈進取心,渴望出人頭地,願意為成功拚搏、付出代價。在任何社會裏,這樣的人都配得上成功。他們也確實成功了。

(Ex.18)    “我通過努力,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有什麽錯?” 

幾十年過去,這代人已進入中老年,跳船女生中大多數人心想事成。她們與新丈夫安度半生,享受到本地配偶帶來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好處。出於人之常情,她們不願多談自己的“跳船”史。但以我聽到的和看到的例子,她們幾乎都理直氣壯,覺得當年跳船理所應當。“我通過努力,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有什麽錯?”  也有少數跳船女人失敗。比如與原配丈夫離婚後,本以為可以很快找到美國白人結婚,卻一直不能如願以償。或再婚之後發現原來的老公飛黃騰達,現任老公平庸乏味,讓她們內心不平衡。在那個年代不名一文的大陸男留學生中,後來事業成功的比例很高,他們的前妻看到後自然不舒服。但這些女人們的反思幾乎總是,自己當初沒算準,對現實認識不足,所以才落到如此田地。無論成功失敗,這些女人都緊盯現實利益,頭腦沒有超越現實的道義原則。她們都是效益主義者。為了在婚戀中實現利益最大化,她們才拋棄原配老公。

三 基本道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女陳世美們背叛家庭,以親人痛苦為代價求自己得利。毫無疑問,她們違反了道義。從哲學意義上講,她們的行為違反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在夜深人靜時,那些自覺成功的跳船女人應該想一想,如果她們的老公也像她們那樣對待婚姻,比如在中年以後,男人事業變得更成功,妻子年老色衰,男人發現有機會找到更年輕漂亮的,然後把妻子甩了,這些男人們是否也可以說,“我通過努力,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有什麽錯?”

在人類漫長曆史中,各民族和文化不約而同、都發現了一條基本道德原則。雖然表達形式略有差異,但它們的核心內容都一樣。約2500年前,孔子在《論語》將之總結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他版本還有:

  1. 約2000年前,耶穌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應當怎樣對待人”。《聖經新約》,被稱為“基督教道德金律”。
  2. 約2500年前,印度教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說,“如果你自己不喜歡某件事,你就不要對其他人做”。
  3. 約2500年前,佛教《自說品》,“勿以己所不欲傷人” (翻譯自英文版),與孔子的版本非常貼近。
  4. 約3500年前,摩西說,“要愛人如己”。《聖經舊約 利未記》
  5. 約4000年前,古埃及人講,“你希望某人如何做,你就那樣對待他”。《能言善辯的農夫》。

此外,印度耆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北美印第安人文化等,都有曆史悠久的類似準則,都教導人要愛人如愛己,或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到了近代,康德將哲學的嚴謹性引入道德領域,發展出“定言令式”理論,就是一套“無條件的最高道德準則”【3】【5】。這套準則表達方式多樣,但本質都是一回事,就是基督教道德金律,因為康德本人就是虔誠的基督徒。其中兩條比較直白,直接針對我們討論的問題:

  1. 無論對待自己或他人,不可將人隻當作工具,而要把人當作目的。
  2. 如果你選用某個行為原則,你必須願意它成為所有人的普遍原則。

(Ex.19)    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必然導致違反道義。 

女陳世美們為自己幸福,拋棄原配老公。她們做幸福感最大化分析時【7】,目標函數裏隻有自己,老公不在其中。她們沒把老公當作目的,隻當作工具,違反了上述定言令式的第1條表達。即使要追求現實中的幸福,也應該追求兩個人共同的幸福,而不隻是自己的。上述第2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擴展版,不隻是“如果我對你做某事是對的,那麽你也可以對我做”,而是“如果我對你做某事是對的,那麽天下所有人都可以對所有人做”。

四 什麽是懺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就要懺悔,然後才可能改正,個人與社會才不至於墮落。但唯利是圖的人生觀造成女陳世美們不知悔過。我從沒見過或聽說過她們中誰為自己曾背叛婚姻愛情而懺悔。這種情節隻出現在男作家們編的故事裏。當然,我也沒見過哪個中國男人為自己升官發財後拋棄發妻而懺悔。實際上,這個問題遠超女人或北美,是全社會、全民族的普遍現象。我就沒見過哪個中國人真心實意地懺悔。

近些年來,幾位我比較熟悉也非常尊重的長者先後去世,其中有老幹部也有老知識分子。在臨終病床前,他們都留下遺言,後由家屬向大家報告。他們不約而同說了類似的話,就是回顧一生,他們無怨無悔。“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會走同樣的人生路”、或“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會做同樣選擇”。他們互不認識,卻如此相似,讓我驚訝。我知道他們的人生主線。那些老幹部們在1949年前都支持自由民主、反對專製獨裁與貪汙腐敗,後來一直對外聲稱自己為了這套理想才參加革命。但1949年後中共遠比國民黨更獨裁專製、改革開放後遠比國民黨更貪汙腐敗,他們卻堅決支持中共。而那些老知識分子們也說自己支持自由民主、反對獨裁專製與貪汙腐敗,與老幹部們類似。在文革前或文革早期,他們積極參加官方主導的各次政治運動,批判別人、“整”別人。多年後他們都聲稱自己被誤導、當時那樣做是出於不得已。但在文革深入後,他們自己也被批判、被“整”。這些長者都算國內位高權重的人。我本以為他們進入暮年後會反思自己一生中的明顯矛盾,如果平常不方便說出來,可以選擇臨去世前在家人麵前表達;或為了家人安全和利益,至少什麽也不說。沒想到他們竟然明確說自己沒有悔恨,好幾個在臨終前還表示堅決忠於共產黨,全忘了共產黨的獨裁專製、貪汙腐敗、坑害大眾,包括坑害過他們自己。

(Ex.20)    沒有信仰的人,不可能真悔過。 

多次見識這類人,我逐漸想明白他們臨終遺言的意義。他們從沒興趣對自己一生做道德審判---道德對他們沒那麽重要---而是假想自己回到從前,再次麵對當年情景,問自己是否還會做同樣選擇。他們最在乎現實利益,就是自己一生的成功,所以最想知道自己當年是否聰明成熟、是否做了對後半生最有利的選擇?就像在學校考試時,好學生通常在交卷之前還要複查一遍答案,他們臨終前也複查一遍自己一生中曆次重要的“最優化計算”,看看結論真是最優解嗎?他們說自己無悔,因為發現自己當年就非常聰明成熟,考慮了所有可能考慮的因素,做出了對自己一生最有利、或接近最有利的選擇。否則他們怎麽可能如此成功?於是他們欣慰了。

這些長輩是他們那代中國人裏最優秀的,與我們這一代最優秀的一樣,世界觀是唯物主義、人生觀是效益主義。千百年來,中國成功人士們都如此,頭腦裏沒有超越現實利益的真善美義愛或神。他們非常精於算計現實利益,卻不會對自己進行道德批判,因為這兩件事互相矛盾。真誠對自己進行道德審判的人,也就是真懺悔的人,不可能精於現實利益,因為他們最在乎道德,利益對他們沒那麽重要。反過來,非常會攫取利益的人,不可能勤於悔過,因為悔過影響他們攫取利益。劉邦利用項羽守信用而欺騙他,最後得天下。成功後,劉邦才不會讓良心折磨自己,“我當年欺騙項羽,真對不起他呀!” 朱元璋依靠一幫兄弟登上皇位,得天下後卻把他們斬盡殺絕。如果他真心懺悔,怎麽可能晚上睡得著?毛澤東殺劉少奇、林彪等,也類似。古今中國成功人士,從秦皇漢祖、到現代政治領袖、再到老幹部、老知識分子、現今的男女陳世美們,等等都類似,都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小結一下,女陳世美們中老年後回顧自己的跳船史、老幹部和老知識分子們在臨終病榻上總結自己人生等,都不是真懺悔,因為他們的標準都是自己的現實利益。懺悔是以客觀的、超越現實的真善美義愛或神為標準,在道義層次上批判自己。《聖經》中有個“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故事。耶穌預知自己不久將死在十字架上。就在被捕前夜,他對眾門徒說你們都將背叛我。大弟子彼得堅決說自己不會。耶穌回答,在天亮之前你將三次不認我。彼得表決心,“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其他門徒紛紛附和。逮捕耶穌的隊伍到來,彼得最初拔刀反抗,耶穌馬上製止,並說,“收刀入鞘吧!”眾門徒見反抗不成,便四處逃散,留下耶穌被帶到一處院落。彼得混在看熱鬧的人群裏也進了院子,不承想被三個人先後認出,彼得每次都嚇得立刻否認。這時天亮了,彼得一下子想起耶穌的預言,痛哭流涕,心中悔恨。這才是真的“懺悔”。

耶穌死後,彼得按耶穌囑咐,建立教會,延續了基督教。可以說沒有彼得,就沒有後來的基督教。彼得三次不認主,才因此保全生命,基督教才可能興盛。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彼得何必悔恨?六四後,我最初拒絕寫檢討,後期屈服。事後多年裏我不斷反思,內心就遇到這個問題。六四剛結束時,我覺得如果寫檢討,我就對不起支持六四的老師和同學們,所以拒絕。但後來我發現他們都寫檢討了,我就覺得為他們不值得。這時我又覺得對不起曾支持我們的全國人民,馬上又發現全國人民都屈服了,都在檢討、向黨和政府表忠心,甚至還聲討學生們。我就覺得人民也不需要我堅持,為他們也不值得,於是也遞交了檢討書。事後多年裏,一方麵我覺得自己屈服是對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另一方麵,我又覺得內心虧欠,雖然不知道具體虧欠誰。就是因為不斷反思彼得的故事,我才想明白,看清自己的錯誤,理解什麽是懺悔。從現實角度看,彼得沒有錯。但現實不那麽重要,耶穌才重要。他否認了耶穌、否認了神。以神為標準,他錯了,所以他懺悔。類似地,從現實角度講,我當時屈服並沒錯,也不虧欠任何活著的人。但現實並非最重要。我當年寫檢討,確實說了違背真心的話,虧欠了神,虧欠了六四死者們的在天之靈,所以需要懺悔。

五 五十步何以笑百步

國內男陳世美們不知悔過,古代有包大人的虎頭鍘,現代有組織部們關於生活問題的調查、外加全社會女人們的口誅筆伐等。但海外女陳世美們不知悔過,到目前為止好像沒什麽製約力量。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沒出現過要殺女陳世美 的“包公”。更重要的是,作為受害者群體的海外男性華人們,幾十年來竟然一直無話可說。為什麽呢?究其根本,他們中的主流與女陳世美們一樣,內心也沒有超越現實利益的信仰,也唯利是圖。如果背棄愛情婚姻能夠為自己換來出國、或在國外的合法身份,他們大概也會做出與女陳世美們一樣的選擇。當時男陳世美數量遠少於女陳世美,隻因為前者沒有後者機會多。“五十步怎可笑百步”?海外男人們沒資格指責海外女人們。

(Ex.21)    唯利是圖,讓婚戀醜陋。 

在1980、90年代的中國,為出國拋棄老婆、女朋友的男人有的是。在交大校園裏、在全國各個名牌大學裏,男生為出國與女朋友分手的,比比皆是。這些男生的考慮是,自己出國後絕不想回來,如果幫女朋友出國,金錢和時間成本都很高,而且剛結婚的女生簽證成功率也低,男生投入成本後可能收不到回報,得不償失。還有男生拿到出國簽證後,立刻變得炙手可熱,有機會換個能資助自己留學的女朋友,或自身條件更適合出國、更漂亮的女朋友等。有的單位領導手中掌握出國指標,暗中與候選人做交易,要得到指標就必須娶他女兒、帶他女兒出國。於是獲選男生為了出國,拋棄原來的女朋友。

沒結婚的,為出國拋棄國內女朋友;結了婚的,則拋棄人在國內的老婆。1990年代初,我與太太曾在上海租房。當時不存在公開租房市場,都是私下找熟人牽線。我們曾找到一套在浦東上鋼新村的小公寓,室內全套嶄新家具,卻從沒人住過。熟悉對方情況的牽線人告訴我們,這套房本是主人的婚房,所以裏麵家具齊全。但他剛結婚就去日本打工,出國後數年卻從沒與新婚太太聯係過。雙方家庭都是老上海,互相之間很熟悉。男方家人其實知道情況,卻堅決不告訴女方。時間久了,女方拖不起,要離婚卻找不到男方,所以一直無法辦手續,親家之間矛盾重重。

當時出國的人算得非常精細,現在人可能不理解。那個男人的打算是,自己出國後絕不回國,但到日本後的情況無法預料。如果他在日本發現把太太帶到日本對自己有好處,他就努力幫太太出國。畢竟非頂層男人找老婆不容易,換老婆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他還不想離婚。但如果到日本後發現把太太帶到日本對自己沒好處,他就想拋棄太太。他不與太太聯係,就是怕太太知道他地址、處境後會主動找他,給他帶來麻煩,以後想甩也甩不掉。男方全家都知道這套想法,並且覺得天經地義。女方家其實也全懂,但還心存僥幸,希望男人最終帶女兒出國。雙方都把利益算得如此精細,哪還有什麽愛情?

一些在美的已婚中國男人,由於老婆辦簽證時遇到困難,相聚遙遙無期,就會選擇放棄婚姻。常見的情況是,如果老婆一年半載出不來,男人就在美國另外找女人同居,然後設法與國內老婆離婚。我在美國大學商學院讀博士時,曾幫助國內來的MBA學生,為他們接機、帶他們開銀行賬號、找住處之類,所以與他們相熟。他們中大多數未婚,少數幾個已婚。曾有個男生,剛來時告訴我們他老婆在國內,正辦手續出國,結果沒過多久我就看到他與一位女生同入同出。我還以為他太太成功來美,準備道喜。旁人卻告訴我那不是他太太,而是另一個國內來的女生,也是已婚,老公在國內,也辦不出國,於是他們兩個已婚男女就開始同居。過不久,他們散夥,聽說因為其中一位的配偶來到美國,具體是誰我也懶得追問。這些人把婚姻、愛情看得多麽淡薄!

遠古西方人認為,愛神朱庇特掌管愛情,天後赫拉掌管婚姻。柏拉圖認為,愛情從性欲起、但以彼岸世界裏的純美為目標,是個不斷追求的過程。基督教認為神就是愛,婚姻是神做見證的合約。彼岸世界、眾神界、或神,都與現實無關,又高於現實,所以愛情才可能高尚,婚姻才可能神聖。所謂高尚、神聖,意思都是超越現實利益。人具有了這樣的婚戀觀,羅密歐與朱麗葉才會為愛情而拚上生命;夫妻之間的誓言,“無論順境逆境、健康疾病,都對你忠誠,愛你並尊敬你,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才可能不是互相忽悠的漂亮謊言。但如果你仔細考察一位典型中國精英的內心,你會發現其中沒有任何信仰,完全不理解唯心主義哲學,沒有一絲一毫超越現實的內容。實際上他經常會很堅定、明確地宣布,自己不相信任何鬼神,沒有任何信仰,對任何形而上的東西都不理解、又嗤之以鼻。這樣的人怎麽可能具有高尚愛情,或把婚姻看得神聖?

(Ex.22)    婚姻與嫖娼有區別嗎? 

我在華爾街工作時曾遇到很多優秀的中國青年。一位北大畢業的男同事與我貼心討論婚姻。他說他要的很簡單,就是“兩張paycheck,免費sex”,意思是兩份工資,免費性生活。這話說得中英合璧,言簡意賅,句式精煉,代表經過長期錘煉,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有個清華畢業的,把人的愛情美好、婚姻幸福、和事業成功等都聯係在一起,認為根本原因是那人性能力強。他年輕時讀過尼采,印象深刻,覺得發現了西方思想精髓,也為自己找到了真理。一位複旦畢業的同事,麵對事業與愛情雙重挑戰,很深刻地感歎,人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事業成功,然後靠事業成功征服女人。如果很成功就可以征服很多女人,這豈不就是豬圈裏種豬的生活?類似的交大同學就更多了。一個好朋友堅決認為,人的愛情與動物配種沒區別,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愛情遠比不上天鵝的愛情,因為天鵝一生隻有一個配偶。他進一步推論,人就是動物,在關鍵處還比不上很多動物。他因此皈依佛教。還有一位交大女同學,人到中年,每談到婚戀問題,她總大談男人性能力有多麽重要,是愛情美好、婚姻幸福的關鍵。從大學時代到現在,我很多次聽到各大名校的高材生們自問,嫖娼與婚姻有什麽區別?妓女與太太又有什麽區別?然後他們自答,本質上都是一回事,隻不過一個是批發、一個是零售。

這些人都是徹頭徹尾、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在世界觀方麵,他們隻知唯物主義,完全不懂唯心主義,更完全沒有信仰,所以他們沒有選擇,隻可能相信唯物主義。連胡適、馮友蘭、毛澤東等都不懂唯心主義,一般中國學生怎麽可能懂?【8】唯物主義要求人必須在現實世界裏為每樣東西找到根源,於是他們為愛情找到性欲、為婚姻找到利益,認為愛情從屬於性欲、是性欲的一種表現,婚姻是一種利益共同體、其終級目的是現實利益、類似商業公司。很多現代男女會用近似哲學層次的語言告訴你,自己與配偶結婚就是為了物質生活更好,自己找對方因為雙方的各項價值對等。你看,其中沒有浪漫愛情什麽事。但性欲隻是人眾多欲望裏的一種,這些肉體欲望都以生存為基礎,所以其重要性都低於生存。依此推論,人為了生存或其他更緊急欲望,就應該放棄性欲,包括愛情。商業公司如果不賺錢,或即使賺錢、但合夥人之間價值與股份不相配,就應該被解散。於是他們推論,婚姻也類似,如果不符合價值原則,也應該被解散。在唯物論者的頭腦裏,萬事都為了利益、重要性低於利益,所以沒有任何東西真的高尚或神聖,包括愛情和婚姻。

(Ex.23)    中國精英內心經常是一維的,隻有現實利益。 

 

圖11. 重溫《聖經》中關於人內心世界的論述【7】。人心天生二維,其中現實屬不可避免。人的使命是摒棄它、追求彼岸世界裏的神。柏拉圖的愛情階梯和洞穴寓言也體現這個基本思路。在愛情階梯中,肉體之美屬現實範疇。愛情從此開始,但需要不斷向上攀升,也就是遠離現實、逐步接近彼岸世界裏的純美。在洞穴寓言裏,洞穴內部代表現實。人人都生於此,但應該努力逃離,逃到洞外的彼岸世界。經過社會文化的係統錘煉,大多數現代中國精英的內心變成一維,隻有現實、沒有彼岸世界。

人頭腦天生是二維的,既可以感受到肉體欲望與現實,也可以領悟彼岸世界裏的真善美義愛與神。但中國主流文化卻是一維的,隻有現實、沒有彼岸世界,並且曆史悠久。中國遠古民間類似古希臘民間,也熱烈謳歌愛情,比如《詩經》裏一些片段【1】,代表民間總有些人天性未泯。但中國古代哲人從不歌頌愛情,因為根本就沒這個概念。官方意識形態很早就摒棄彼岸世界,所謂“敬鬼神而遠之”。兩千多年來,中國精英們隻注重實利,認為男女關係沒什麽特別,最終目的也是謀利,與其他事務一樣,不需要單獨列出。近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稱霸,主流文化進一步唯物。所以在現代中國人中,涉世越深、人越成熟,他就越唯物、越不把愛情和婚姻當回事。他們沒拋棄配偶、還保持婚姻完整,本質上隻是因為配偶還在為自己提供價值、或離婚比不離婚花費更多而已。

如果在國人中尋找愛情純潔、對婚姻忠誠的人,我的觀察是,年輕的比老的多,女比男多,一般大學畢業的比名牌大學畢業的多,在社會上混的一般的比成功的多。因為在這些比較中,前者都比後者保持更多天性,更少被社會汙染。比如我的中學同學普遍不如大學同學混得好,在前者中還有幾位男生保持少年時代對愛情的崇尚,相信一生隻愛一人。當年他們與太太確定戀愛關係後,第一件事就是全盤托出自己之前曾喜歡過誰,保證以後與她們再無任何瓜葛,同時也要求太太對自己如此。但在大學同學裏、在混得好的朋友中,這樣淳樸的人就太少了,幾乎沒有。

在男女之間,男生不得不在社會裏謀求成功,因此受社會影響更深。女生有更多條件專注家庭,躲避來自社會的汙染,所以更容易保持天性。愛情與婚姻對女性尤為重要。自從百年前浪漫愛情觀念從西方傳入,中國女性就本能地強烈憧憬。很多女生從懵懂之年起就醉心於斯。愛情在中國遭遇重重阻力,相關話題卻依然生生不息,她們是主要原因。但她們憧憬的經常是被愛,而不是愛對方。她們夢想有人熱烈、無私地愛自己,但往往沒準備好熱烈、無私地愛對方。這些女生注定情路坎坷,一是因為她們想法不太合理,不符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二是因為社會裏沒那麽多追求高尚浪漫愛情的男生與她們相配。所以她們中大多數人不得不麵對現實,逐漸變得“成熟”,選擇妥協或放棄,因此慢慢墮落到與其他人一樣。當然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無論中學還是大學同學、男生還是女生,對愛情婚姻依然保持淳樸天性的,都屬於少數,特別難能可貴。

六 女人不難為女人

海外中國男人們也相信唯利是圖,所以沒資格批評女陳世美們唯利是圖。那麽海外中國女人們呢?她們以仇恨渣男聞名,每發現一個就群起而攻之,罵他如何缺德。她們是否能用類似方式製約渣女們、批判女陳世美們缺德呢?可惜,現實是她們完全沒做到。道理也簡單,她們仇恨渣男,因為覺得渣男威脅自己利益。但麵對渣女,她們相信女人不難為女人。可見,她們最終還是要自身利益,在這裏表現為維護女性集體利益,而不是“女人希望男人如何對待女人,女人也應當如何對待男人”。國內國外、男人女人,都屬於同一個文化,本質都一樣,主流都相信唯利是圖,因此必然漠視基本道義。

幾年前有個薛姓哈佛男博士槍殺外甥案,起因是40多歲的薛太太與19歲的外甥亂倫。結果外甥死,薛博士入獄,薛太太則什麽事也沒有。海外中國女人們在網上討論此事,矛頭竟然指向那個死去的孩子,同時保護薛太太,說她已經太難了,大家都別難為她了,雲雲。真是荒唐!

圖12. 節選一段網上對薛博士槍殺外甥案的評論,作者是華人中年婦女。王聰是薛博士姐姐的兒子,從國內來美讀大學,住在薛家,接觸到薛太太,然後二人發生亂倫。 王聰來美時16歲,被殺時19歲。薛太太則40多歲,早已生育兩個孩子。他們年齡差距巨大,人生經驗差別明顯。在相識時,王聰剛成年,甚至可能未成年。按常理,薛太太當然要負主要責任。如果發生關係時王聰還未成年,即使他表示自願,薛太太也觸犯法律,相關罪名是“法定強奸”。但網上華人評論,批評薛太太的聲音小,庇護她的聲音大。很多華人中年女性理直氣壯地指責那個孩子。其道德觀念的混亂和扭曲,讓人歎為觀止!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882555-1-1.html

(Ex.24)    唯利是圖造成人的道德標準扭曲、混亂。 

中國精英們,包括中國女精英們,經常把道德掛在嘴上,實際卻隻追求利益,所以他們的道德是假道德。他們缺乏正確道德觀念,經常錯把自身利益最大化當作道德標準,而且對此渾然不自知,造成他們即使麵對不義的事,也不認識、不承認那是不義的事。真正的道義隻存於彼岸世界,獨立於、且高於現實。有些時候道義恰好與利益正相關、另一些時候負相關,但在本質上道義與利益無關。每個人的道德標準來自他的思想信念,被他頭腦裏的抽象內容決定。現實因素隻可能間接影響、但不可能直接決定人的道德。但中國主流文化不承認彼岸世界存在,隻認識現實世界。中國精英們必須在現實裏為道義找到根源,於是他們經常錯誤地認為現實因素,包括性別、生活年代、地點等,決定人的道德水平。比如他們曾認為中國女人比男人更高尚、中國女孩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女孩更忠貞、1980年代青年比其他時代的青年更淳樸等。這些觀念都明顯錯誤。錯誤的道義觀造成中國人大麵積道德墮落。千百年來,中國男性一直是婚戀領域裏的墮落主角,女性卻承擔了他們墮落的最惡劣後果。但在1980、90年代的北美,男女角色互換。一批最優秀的中國女性表現出國內男性那樣的墮落,海外中國男人們則不得不承擔其惡果。墮落必然造成惡果。至於誰墮落、誰承擔,可以風水輪流轉。

七 愛情的“情緒價值”

現在流行一個愛情新詞匯,叫“情緒價值”。比如對方讓自己心動、TA的陪伴讓自己開心、TA理解自己等,都被稱為TA為自己提供了情緒價值。這個新名詞廣泛流行,表明人人都有感知彼岸世界裏愛與美的天生能力,包括那些堅信唯物主義的國人。他們敏感、正確地發現,很難為這樣的心動、陪伴、理解等找到明確的物質源頭,但他們的世界觀又不容彼岸世界,於是他們用詞義模糊的“情緒”指代本質上存於現實世界之外的愛情,然後把現實世界裏的“價值”概念生搬硬套地用於其上,於是四不像的愛情之“情緒價值”理論就誕生了。

(Ex.25)         任何東西被賦予有限價值,就代表它可以被出賣。

愛情應該是無價的。麵對愛情,人需要“信”。依賴“信”,人可以抵禦任何現實利益的誘惑。如果做到了,愛情就真的變得無價。基督教結婚誓言中經常包括一段話,“我承諾無論順境逆境、健康疾病,都對你忠誠,愛你並尊敬你,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此誓言遵照上帝的神聖旨意”。這段話提醒人,在愛情與婚姻背後站著神。愛情中那種無私忘我的愛來自神,婚姻是神作見證的合約。如果在婚姻愛情與現實利益之間做選擇,神永遠要求人選擇前者,無論利益有多大。所以愛情高於任何現實利益,也就是愛情無價,或愛情價值無限大。

唯物主義者不承認神或彼岸世界,“信”就無從談起,於是萬事都講現實利益。比如戀人讓我心動,我本能地喜歡與TA在一起,不會為100元錢離開TA。但當誘惑不斷增大、達到10萬、100萬、或1000萬元錢時,我就願意放棄TA。那麽TA對我的“情緒價值”就是10萬、100萬、或1000萬。無論這個價錢有多高,一旦有了明碼標價,就代表愛情可以被放棄,愛人可以被出賣。即使戀愛關係還沒有破裂、婚姻還完整,那隻因為還沒遇到出賣、或背叛的好機會。

(Ex.26)         愛情被賦予“情緒價值”,代表在利益足夠大時,人將背叛愛情。

所以在基督教文化圈裏,那些正派丈夫和妻子們、以及希望成為正派丈夫和妻子的男女們,沒誰好意思大談愛情的情緒價值。大概隻有娼妓才出賣心動、陪伴、和理解,才適用這個“情緒價值”概念,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基督徒拒絕對愛情明碼標價,但他們也可能、並經常軟弱。在利益誘惑下,他們也會背叛愛情與婚姻。如果這類事發生了,他們心中的基督教原則會告訴他們,“你犯了錯誤,違背了神的要求”。並非信神之後人就變得完美,但信仰還是讓人變得比原來的自己更堅強、更忠於婚姻與愛情。唯物主義者們沒有這樣的信仰,所以愛情的“情緒價值”概念才會在他們中那麽流行,男女“陳世美”們的道德底線才會那麽低、人數才會那麽多。雖然不能杜絕人犯錯,但信仰永遠給人希望。即使人曾敗給誘惑,依靠信仰,未來人還可能變得勇敢、忠誠,然後獲得美好的愛情和婚姻。唯物主義者們則沒有這樣的希望。即使愛人還沒離開他們、婚姻愛情還沒破裂,他們也感到不安全,因為知道在本質上那隻因為愛人的好時機還沒出現、或競爭對手出價還不夠高而已。國內很多成功人士的太太們就處於這種境地。

注釋

  1. 駱遠誌,2018,愛情的簡單道理,https://lyz.com/theory4love/
  2. 駱遠誌,2020,與無神論朋友漫談基督教,https://lyz.com/ chat-christianity/
  3. 駱遠誌,2021,為什麽馬克思主義哲學錯了,https://lyz.com/sci_marx_god/
  4. 駱遠誌,2023,為什麽人不應該信仰科學或邏輯,https://lyz.com/godel-incomplete/
  5. 駱遠誌,2023,基督之愛,https://lyz.com/charity/
  6. 駱遠誌,2024,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理性主義哲學,https://lyz.com/parmenides-kant/
  7. 駱遠誌,2024,六四35周年隨想—誰真的愛自由? https://lyz.com/64-35years/
  8. 駱遠誌,2025,通俗解釋彼岸世界與唯心主義,https://lyz.com/other-world/
  9. 楊振寧,2012, 科學與佛教,佛弟子文庫  http://fodizi.net/mingren/10838.html
  10. 駱遠誌,2025,漫談美與愛情的哲學意義,https://lyz.com/beauty-lov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寫文章的人混的圈子不行,烏七八糟的人太多。我想這裏很多朋友都可以舉證,自己知道的環境裏這種情況絕對是少數。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7:14:57

你讓我想起《中國青年報》當年重磅社評開宗明義問:如果說婚姻的基礎是愛情,那麽愛情的基礎是什麽?77和78級大學生離婚太多 -金筆- 給 金筆 發送悄悄話 金筆 的博客首頁 (114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7:24:54

“那麽愛情的基礎是什麽?”正是本文討論的問題。唯物主義者們隻能在物質裏找,所以找不到。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7:36:11

你也寫到了“婚姻與嫖娼有區別嗎?”人類為什麽要有婚姻?我在十多年前當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時,就感悟出人類婚姻的意義何在了。 -金筆- 給 金筆 發送悄悄話 金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7:46:41

“婚姻與嫖娼有區別嗎?”是唯物者們的問題,我文中給出解答。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14:12

主席批示:此類現象甚多但前因後果如你所述,則多為捕風捉影了:)90年代出國的訪問學者中,這類事情不少而非你所指的年代群體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7:36:48

都類似。我90年代出國。文中講到,80、90,未婚的、已婚的,來讀學位的,訪問學者,本質都一樣,都是中國文化培養的。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15:33

出國訪問學者帶家屬的幾乎沒有,所以極少這類事。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9:35:22

訪問學者J-1們的老婆或老公J-2馬上就能跟來。而來之前,J-1們則互相亂搞男女關係。J-1轉讀博士之後婚變的不下少數。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20:04:36

都是一個文化培養出來的,“優秀”男女都唯利是圖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5:58:21

從生存競爭的角度來理解就不足為奇 -viBravo5- 給 viBravo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7:53:10

某些原委的確如此但80年代留學生多為有背景的公派赴美留學生。感覺樓主對此不是很了解,憑想象洋洋灑灑一大篇,要鼓勵:)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7:58:34

我著重給出答案,而不是追究問題細節。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16:39

文中核心意思就是,唯物者們都從“生存競爭”角度看問題,那是動物層次的,人應該想得更高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17:57

想得更高的人也往往經不起考驗。從群體角度看,人80%多行為是本能驅使,非理性,人的本能就是動物層次的生存繁衍 -viBravo5- 給 viBravo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49:06

教育程度高有素養,就能克服或壓製野性的非理性衝動。當然,有個博士頭銜,並非我這裏所指的高層次教育及素養或教養。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59:36

你說錯了。他們背叛婚姻,都經過周密計算,是“理性”的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5:59:37

你講的“人本能”,是動物性。隻有當承認彼岸世界、並認為理性源於彼岸世界是,理性才與動物性矛盾。但你大概不知道彼岸世界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6:01:51

相信“彼岸世界”的信仰是天生的,不是靠承認, 不是靠被傳“福音” -viBravo5- 給 viBravo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8:52:54

以此類推,數學能力是天生的,所以不需要去學校學數學?所以,即使天生,也需要傳福音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7:56:19

我以為這是世俗議論,如果是牧師布道,我決不會這麽說,我對宗教人士是很敬重 -viBravo5- 給 viBravo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21:15:57

可能是盲人摸象。這裏常發言的老留貌似都沒離婚…… -Amita- 給 Amita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44:22

80年代公派留學的,基本大多都回國安居樂業了。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9:02:58

每個人身邊小世界不同,觀察也不同。但我文中這其實不是重點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9:19:58

其實這貼倒是可以引申出來說明為啥本壇的老留們放不下仇恨心態 -Amita- 給 Amita 發送悄悄話 (487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52:16

是的。有些人確實是這樣。這就是我總提倡多發正能量帖的原因。我這個正能量,可不是國內宣傳的那種,哈哈。 -新手庚- 給 新手庚 發送悄悄話 新手庚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8:59:36

講得都是真事,80年代和90年代有不少。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9:00:12

就是! 握手 :)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9:23:28

身邊有幾個,聽過的有幾十個。主要是80年代90年代初大陸國人少,初來乍到沒綠卡困難重重。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112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9:48:29

我在六四卡之後很久才來美,依然見過、聽說過,很多慘烈故事。當然,很多男人明顯有希望留下,老婆也不跑。中國女人真聰明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19:52:18

不是任何人都猶如你想像的那樣,拚死也要留在美帝。做人說話切忌以個人之見或需求,作一般結論。也就是認為別人都和你一樣。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21:51:03

我倒也希望如此,但現實不像你說的,當時幾乎所有人都想留下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6:11:33

你這是偏見。80年代公派生不是你想象的那樣人人拚死要綠卡。我就知道當時某校醫科學院幫忙搞研究的,校方主動給他們辦綠卡拉攏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20:09:43

綠卡,每張都必須自己主動申請,然後排隊好幾年,所以都是自己要來的。學校隻是幫忙而已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6:13:05

女性“因為長像好、言行得體等被選中”的婚姻是一種等價交換。女方拋棄男方,不過是違背了契約關係,談不上是陳世美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3141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20:05:35

陳世美早已成為文化符號,泛指為利益不擇手段,背叛婚姻的人。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20:52:20

不但程度不同,性質也不同:陳世美讓人追殺後陷害秦香蓮,是犯法,留學生家屬隻不過不道德。法庭上問罪講究精準,評論也該如此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1236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21:37:57

你說的也對,本文中的觀點也不涉及殺人,就是將利益與道義之間的矛盾。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22:10:03

昨天太晚,沒有回應你的核心問題。1. 你說“婚姻是一種等價交換”,本事就是把婚姻定義為利益團體,正是文中討論的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6:14:56

並不是我認為“婚姻是一種等價交換”,而是您說這種雙方主要憑相關條件,匆匆結婚,非愛情基礎上的婚姻本質上是一種“等價交換”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107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0:47:37

男方籌碼是把女方帶出國, 女方籌碼是美貌能力等。雙方願意結婚是條件談得攏。和現在上海“相親角”父母為子女按條件相親類似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0:54:04

女方出了國,發現按自己條件能找到更好的,就毀約了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1:11:50

理解您的意思了。我們看法大同小異。另外,謝謝你的評論。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1:11:00

不客氣。 是的,我們同持是批評或批判的態度。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4:27:09

2. 你說的“契約”,是商業契約,目的是利益。但婚姻應該是“神做主的契約”,目的是追求神,不是利益。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6:16:29

3. 關於陳世美,文中重點是“女人希望男人怎樣待女人,女人就應該怎樣待男人”。當年優秀中國女人沒做到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6:18:15

4. 現代國內女人們罵某個男人是陳世美,並不需要那個男人要殺妻。所以文中“女陳世美”也用此標準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06:20:15

都是中國的政治體製造的孽,為了逃出那個體製,中國人什麽都願意做。 -gladys- 給 gladys 發送悄悄話 glady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1:54:46

對個人來說,可能因為政治製度離開。但對於民族,政治經常隻是文化信仰的一個後果。中國人是先不信神,然後才有共產黨執政。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2:43:55

也許本人孤陋寡聞,此類現象,似乎可以列入“中國特色(大陸)”? -Firefox01- 給 Firefox01 發送悄悄話 Firefox01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6:37:06

每個民族都有類似情況,但在1980、90年代大陸來的人中,集體性表現出的墮落,確實少見。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7:53:34

這篇文章說的很好,人要有點形而上的追求,中國的精英們不配 -forer- 給 for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8:38:19

中國精英披著唯物主義外衣,內裏還是 “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那套,所以逃脫不了中國2千年的曆史輪回 -forer- 給 for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8:43:03

你說得對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19:33:19

那個年代留學生離婚率比較高, 不分男女。這其中有功利的因素, 也有品性因素。 -遠山在呼喚- 給 遠山在呼喚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21:26:31

同意。但功利,品行,兩類可能是一回事 -駱駝123456- 給 駱駝123456 發送悄悄話 駱駝123456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30/2025 postreply 22:28:4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