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新講:打敗美帝野心狼
蔣聞銘
說到抗美援朝,過去現在的中國政府,都跟在毛澤東後麵,鸚鵡學舌,說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朝鮮戰爭,中國人民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打敗了美帝野心狼。這種腦殘的故事宣傳,現在牆內牆外,有不少人真信。其實呢,朝鮮戰爭,1950年6月25號開打,1953年7月27號停戰,中國1950年十月正式加入,一共打了小三年。共產黨說的抗美援朝的五次戰役,都發生在中國參戰後的前半年。前兩次算贏了,後麵三次,一次投入的兵力比一次多,但都是大敗而歸。餘下的兩年多,光挨炸了。
朝鮮戰場上,中原野戰軍的三兵團 (陳賡),華東野戰軍的九兵團 (宋時輪),東北野戰軍的十三十四兵團 (鄧華),華北野戰軍的十九兵團 (楊得誌),各個野戰軍精銳盡出。第五次戰役,中朝方的兵員投入,超過一百萬,想把總數是二十幾萬的美軍趕下海。用三兵團代理司令王近山的話,這麽多兵,每人撒泡尿,就能把美國人泚到海裏去。結果呢?大敗而歸,差一點全軍覆沒。
中方說的第一次戰役,是試探性質的初戰。第二次戰役,分西線東線。西線的美軍潰敗,跑得快,人員損失不大,但是戰場的最高指揮,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二次戰役結束後車禍身亡。東線在長津湖,冰湖雪海,連天烽火。美國陸戰一師被圍,竭盡全力,才突圍而出。
毛澤東在朝鮮犯的最大的戰略錯誤,是在二次戰役結束後,拒絕美國人的和談要求,發動了第三次戰役。軍事上,讓美軍轉被動為主動的,是接手指揮第八集團軍的李奇微中將(Matthew Ridgway)。李奇微意識到了誌願軍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後勤補給係統, 也沒有機械化的機動能力,進攻每天隻能向前推進二十裏,每次進攻隻能持續七天。 所以他發明了所謂的磁性戰術,始終保持和誌願軍若即若離,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不過誌願軍進退,是腿著,美軍是開著汽車,以逸待勞,不讓你有休整補充的機會。再後麵,誌願軍就說起來都是淚了。
在美國人寫的朝鮮戰爭的戰史裏,沒有五次戰役這個說法。中共說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其實是一個戰役的兩個階段。第三次戰役開始,李奇微誘敵深入,毛澤東和彭德懷都沒看出來。據後來彭德懷自己說,他跟著美軍追,漸漸回過神來了,越追越害怕,最後不顧從毛澤東那裏來的巨大壓力,叫停宣布第三次戰役結束。不過打仗的事,不是你想結束就能結束,誌願軍一停下來,美軍的反擊就來了。這個時候鄧華拿出了一個西頂東攻的戰略,不過最後,還是力不如人,砥平裏一仗,損失慘重,大敗而歸。接下來的第五次戰役,又是大敗虧輸。
中央電視台前幾年拍過一部抗美援朝的連續劇,現在在牆內能看到,劇名叫《跨過鴨綠江》。這部劇,雖然細節上胡編亂造,但是對戰爭的總體描述,還算客觀。電視裏,誌願軍的一個師,被美軍全殲,司令部裏,人人傷心難過,猛然間彭德懷回過神來,說不能再難過了,現在不是一個師,而是有可能全軍覆沒。電視裏講,這個全軍覆沒的危險,在北京,聶榮臻沒看出來,毛澤東看到了;在朝鮮的誌願軍司令部,隻有彭德懷看到了。接下來的鐵原保衛戰,傅崇碧的一個軍,全體犧牲,為誌願軍全軍撤退,贏得了十三天時間。這個事可以參考傅崇碧寫的回憶錄。
朝鮮戰爭,至始至終,大家都有分寸。抗美援朝,中國參戰的,是誌願軍, 就是說中國政府,不承認跨過鴨綠江的,是它正式派出去的軍隊。美國也一樣,在朝鮮的美國軍隊,是聯合國軍。這樣朝鮮戰爭,在名義上不算是中美開戰。中蘇是同盟國,對中國開戰,就是對蘇聯開戰。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政府的任何決定,最重要的考量,是會不會把俄國佬整個拖進來。所以炸鴨綠江大橋,隻炸朝鮮這一邊,中國那一半,不能碰。麥克爾瑟想擴大戰爭規模, 記者會上不經授權,威脅使用核武器,一星期後,就地免職。斯大林也一樣,死活就不讓俄國空軍實質性地加入,為誌願軍提供空中保護。
接下來的朝鮮戰爭,打著打著,打成了雞肋。誌願軍在朝鮮的總兵力,有一百多萬,美國人要想消滅誌願軍,就必須增兵擴大戰爭規模。那就真成了在錯誤的地點,跟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了。克勞維茨的戰爭論 (Carl von Clausewitz, On War), 講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既然不能擴大,結果打著打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陣營頂了牛,也就慢慢地打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