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卷得均勻
蔣聞銘
古來寫楊花的詞,最受讚譽的,是蘇東坡的《水龍吟》。做賞析,對這首詞讚美有加的文章,網上到處都是。如果我覺得這些人說得對,那我肯定就不湊熱鬧寫這個文章了。可是這個詞,我從第一遍讀,就不怎麽喜歡。講原因之前,先把原詞抄在這裏: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先說上闋,這是寫景呢?還是寫情?答案肯定是情景交融。如果這麽說,這裏邊至少就有寫景的成分。這是寫飛絮滿天呢?還是隻寫一片飛絮。我反正怎麽讀,他就寫了一片飛絮。問題來了,有哪一個人身臨其境,看到楊花滿天,會聚焦在一片飛絮上呢?你當然可以說作者是別出心裁。但是這個別出,我怎麽看,怎麽動作都有些誇大走形,這個上闕,生造的痕跡太重,和真正的情景交融,相去不可以裏計。
下闕要好得多。寫詞的規矩,上闋如果是景寫過了,寫好了,下闕可以直接抒情。但是上闋抒情多了,景必須在下闕補上。所以下闕主要還是寫景。不過這個景,不是漫天潔白飛絮的美景,而是落絮飄零的殘景。喜歡不喜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下闕的格局,要比上闋大很多,特別是最後三句,確實是情景交融,寫得有力氣。
說到這裏,我們就到其它地方去找對比了。先說寫雪景。寫大雪之後,最好的當然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但是形容雪花紛飛,最妙的,還是飛絮因風起這五個字。要是按我說,就這五個字,就蓋住了《水龍吟》寫的景。
紅樓夢裏,也有一堆詠柳絮的詞,最好的,曹雪芹給了薛寶釵,也錄在這裏:
白玉堂前春解舞, 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這一首,句句扣著柳絮,扣著柳絮因風起這五個字。均勻二字,平直自然,妙語天成。把因風而起,密密麻麻,漫天飄舞的柳絮, 直接擺在讀者麵前。上闕寫景,下闕抒情,層次分明,句句扣著風,扣著柳絲,扣著柳絮,最後一句用送我上青雲作結,慷慨豪邁,不讓須眉,是何等的心境氣派。寫柳絮,哀婉頹廢容易,能如此變調為楊花翻案,是真本事真才情。
紅樓夢裏寫柳絮,我欣賞的還有一處,在黛玉的《葬花吟》裏。就兩句,是一付對子,也抄在這裏:
遊絲軟係飄春榭
落絮輕沾撲繡簾
起頭說的,自然是柳絲,但是這裏用柳字就出律,所以換成了遊。這個遊字,從哪裏看,都好過柳字,讓柳葉動了起來。接下來也不能用輕係,因為輕字在這裏出律,所以留到第二句用, 這裏用軟係。這個軟字,意思又好過了輕字,不但輕,而且柔,接下來的飄字,比遊又進了一步。這三個字,讀者可以自己去想,你可不可以用其它字去換。反正我是想不出來。下麵一句,一個輕粘,隨後一個撲字,聽起來有些自相矛盾,其實是妙不可言,撲有使勁撲,自然也有輕撲。這裏說柳絮輕撲,算是寫神了。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用字既要出彩,又不能生造,既要讓人意想不到,出人意表,又要自然流暢,著實不易。這倆句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