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你隻算東北的上繳,不算國家給東北的資金和項目。第二你算的東北上繳國家財政收入的數據是錯誤的。看數據【東北養全國】嗎?

本帖於 2024-12-31 18:23:1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蕭嵐 編輯
第一你隻算東北的上繳,而不算國家給東北的資金和項目。第二你算的東北上繳國家財政收入的數據是錯誤的。
 
52年全國前三名是魯粵蘇。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和156個項目對東北大量資金和項目的投資,遼寧才成為第二名,也隻是第一名上海的一半。滬遼蘇成為前三名。看看詳細看數據,哪裏有什麽【東北養全國】?
============

70餘年各省市財政排名變化的特征

中國經濟不是純粹的西方經濟學,而是政治經濟學,財政是集中體現。地方財政收入取決於其經濟基礎和財政體製。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曆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農業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從高度集中統收統支的財政體製到分稅製的變化。這一係列體製的變革直接影響了各地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高度相關。2001年至今,財政收入前五名為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和山東。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和山東財政收入排名與地方GDP排名基本匹配,體現地方財政收入水平與地區整體經濟活動水平密切相關;而上海GDP位居第十,但其發達的房地產、批發零售、金融、商務服務、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繁榮的外貿外資創造涉外稅收對財政收入貢獻率高,使其財政收入保持前五。

東北財政曆經興衰,背後是經濟體製之變。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東北經濟發展領先全國,財政收入排名靠前。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使東北成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之後大批工業落戶東北(本人注:這是因為國家的資金和項目的投入),地區工業經濟發展帶動財政收入增長。1959年,遼寧財政收入排名躍居前二,僅次於上海,並保持前三水平至1991年;1971年黑龍江財政收入躍居第四,並保持前五至1979年。但改革開放以後,東北的市場經濟體製改革進程緩慢,傳統經濟結構老化,長期的計劃經濟體製和思維導致營商環境改善程度不及東部沿海地區,國企占比高、人口老齡化突出,市場活力不足,重工業等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導致財政收入相較沿海地區而言增速緩慢。1980年黑龍江財政收入從第五跌出前十榜單,此後再未躋身前十。遼寧財政收入於1992年跌出前三,2000年跌出前五,2015年跌出前十,2022年排名繼續下滑至全國第18位。

沿海地區財政長期相對豐裕,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和山東等沿海地區的財政收入長期名列前茅。1950-1957年,山東、廣東、江蘇三省財政收入保持前三名,三者間排名或有更替。1959年,上海財政收入突躍榜首,並保持第一至1990年。1991年以後,廣東超過上海,位居第一並保持至今,2023年近1.39萬億元,直接源於廣東省GDP長達35年排全國第一。廣東憑借機械、紡織、製藥、服務等優勢產業發展,以及全國第一的人口、豐富資源、技術優勢、“粵港澳”國家戰略優勢等實現了連續35年GDP牢居全國第一,因此也占據財政收入榜首。2001年浙江升至前五,2002江蘇升至前三。江蘇憑借與廣東相似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以及其獨有的“蘇南模式”,經濟發展較好。浙江的民營經濟活躍,對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帶動作用明顯。山東財政收入在1956-1958年一度占據第一位置,此後相繼被遼寧、江蘇等超越,近年經濟轉型困難,財政收入排名次於浙江。

2023年地方財政收入恢複性增長,31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受經濟增長帶動與低基數效應影響,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6784億元,比上年增長6.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17218億元,比上年增長7.8%。各省市財政收入前十名的地區較上一年並未發生變化,分別為:廣東(13851億元)、江蘇(9930)、浙江(8600)、上海(8313)、山東(7465)、北京(6181)、四川(5529)、河南(4512)、河北(4286)、安徽(3939)。緊隨其後分列第11-15名的依次是湖北(3692)、福建(3592)、山西(3479)、陝西(3437)、湖南(3361)。2023年,山西、陝西排名分別較上一年下降2位、1位,湖北排名上升3位。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