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題起源於爭論:毛時代計算機行業是否領先韓國和台灣。
77級的計算機教授 十具網友不承認。那你列一列韓國和台灣1956年到1982年的成績。咱們來比一比。
==============================================================================
1956年8月25日,我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任主任。這就是我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的搖籃。
1958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製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8月1日 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03機誕生。該機字長32位、每秒運算30次,采用磁鼓內部存儲器,容量為1K字。
1958年,我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331型軍用數字計算機由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研製成功。
1959年9月,我國第一台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4機研製成功。該機運算速度為每秒1萬次,該機字長39位,采用磁芯存儲器,容量為2K~4K,並配備了磁鼓外部存儲器、光電紙帶輸入機和1/2寸磁帶機。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4年 我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119型大型數字計算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其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字長44位,內存容量4K字。在該機上完成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的計算任務。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型操作係統編製完成。
1965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晶體管大型計算機109乙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字長32位,運算速度每秒10萬次,內存容量為雙體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109丙機交付用戶使用。該機為用戶服役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戶譽為“功勳機”。
1972年,華北計算所等十幾個單位聯合研製出容量為7.4兆字節的磁盤機。這是我國研製的能實際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設備。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台每秒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105機,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燃料化學工業部,等單位協助研製成功。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計算機分別在北京、天津通過鑒定,我國DJS 100係列機由此誕生。該機字長16位,內存容量32K字,運算速度每秒50萬次,軟件與美國DG公司的NOVA係列兼容。該產品在十多家工廠投產,至1989年底共生產了1000台。
1974年10月,國家計委批準了由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四機部聯合提出的“關於研製漢字信息處理係統工程”(748工程)的建議。工程分為:鍵盤輸入、中央處理及編輯、校正裝置、精密型文字發生器和輸出照排裝置、通用型快速輸出印字裝置遠距離傳輸設備、編輯及資料管理等軟件係統、印刷製版成形等,共7個部分。748工程為漢字進入信息時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7年4月23日,清華大學、四機部六所、安慶無線電廠聯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微型機DJS 050。
1978年,電子部六所研製出以Intel 8080為CPU,配有工業過程控製I/O部件的DJS-054微型控製機,這是我國第一台板級係列工控機。
1980年6月,計算機總局頒發《軟件產品實行登記和計價收費的暫行辦法》,我國軟件產業的行業規範由此誕生。
1980年10月,經中宣部、國家科委、四機部批準,中國第一份計算機專業報紙──《計算機世界》報創刊。由此帶起了IT媒體這個新興產業。
1981年3月,《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GBZ 312-80國家標準正式頒發。這是第一個漢字信息技術標準。
1981年7月,由北京大學負責總體設計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原理樣機通過鑒定。該係統在激光輸出精度和軟件的某些功能方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1982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出達到同類產品國際水平的每英寸800/1600位記錄密度的磁帶機,並由產業部門定型(ZDC207)生產。
1982年8月,燕山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和華北終端設備公司研製的ZD-2000漢字智能終端通過鑒定並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