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計算機曆史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是1946年誕生的ENIAC,它是第一台通用電子計算機,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運算速度比之前的計算機快1000倍。ENIAC的誕生標誌著現代計算機的誕生,主要用於科學研究和軍事計算12。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年):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使得計算機體積減小、速度加快、功耗降低。第二代計算機主要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12。
-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0年):1959年,集成電路的發明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機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第三代計算機使用集成電路,實現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開始普及到家庭和工作場所23。
========================================================================
中國計算機的發展曆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1
-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58-1964年):中國從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命名為103型計算機(DJS-1型)。隨後,1959年9月,中國又研製成功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04機(DJS-2型)。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65-1972年):在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的研製中,中國於1965年研製成功了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並在兩彈試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後,華北計算所成功推出了108機、108乙機、121機等,並在多家工廠生產。
-
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3-80年代初):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並推出DJS-140小型機。與此同時,華北計算所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合進行DJS-200係列計算機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