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戰役(越南語:tr?n Khe Sanh、英:Battle of Khe Sanh),美軍代號為“蘇格蘭行動”(Operation Scotland)和“飛馬行動”(Operation Pegasus),是越南戰爭中爆發於越南共和國(南越)廣治省西北部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時間為1968年1月到4月間。在此戰役中,兩個整師約1萬7千人規模的越南人民軍部隊在重炮、迫擊炮和火箭炮支持下猛烈圍攻了由美國第3海軍陸戰遠征軍一個整編團和一個臨時組編的團共約6千人和小部越南共和國陸軍駐守的溪山作戰基地。
溪山基地位於北緯17度南北越分界線以南約30公裏的一處高地,距越南-老撾邊境19公裏,距老撾境內胡誌明小道的最大運輸站“車邦”約40公裏。越南人民軍主要目的希望能占領這個基地,以消除其對北越通往南越運輸線的威脅;次要目的在兩個師進攻溪山基地的同時,以另兩個師在溪山基地補給線9號公路設伏,試圖伏擊援軍,希望取得戰術勝利。因此溪山戰役成為北越人民軍繼1965年德浪河穀戰役以來最大的一次以正規軍與美軍正麵交鋒。
美軍以“不成為又一個奠邊府”,通過公眾媒體向國內高調宣傳溪山戰役,並完全依靠大規模空中運輸補充戰鬥人員和補給堅守基地,以及提供優勢空中火力支持。同時,不急於從陸上增援溪山,而先以直升機機降部隊和地麵部隊掃蕩溪山基地外圍的越軍;越軍伏擊部隊未能達到伏擊援軍目的,而與美軍機降部隊和地麵部隊正麵交戰,並分出約6千人支持對溪山的進攻。 激戰77天後,越南人民軍仍未能攻下溪山基地,雖成功阻截了美軍地麵增援部隊達2個半月,卻未能達成伏擊援軍取得戰術勝利的目的,相反付出大量傷亡;越軍在美軍增援部隊打通地麵交通線前主動退出戰鬥,改回以遊擊戰小規模頻繁襲擊溪山基地補給線。至7月,美軍認為已達到不成為另一個奠邊府的目的;且自4月以來,為維持溪山基地補給線與越軍遊擊部隊頻繁交火,傷亡不斷;最終不顧堅守溪山基地的海軍陸戰遠征軍官兵反對,也主動放棄了基地。美軍撤退中摧毀了基地,留下廢棄的高地被越南人民軍占領。
以上來自維基
下麵這段來自百度百科,特意拿出來是因為這也是本版各位爭論的原因。
戰役結果
對於溪山戰役,美國和北越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而在國際上關於溪山戰役的勝負評價也莫衷一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大原因在於西方人和東方人對於戰爭勝負和人員傷亡的衡量標準不同。威斯特摩蘭認為,武元甲在溪山的損失遠遠超過了奠邊府戰役(越共也經常拿溪山和奠邊府戰役相比,稱溪山戰役是“美國人的奠邊府”),但是他表示難以理解越軍為什麽能承受如此之大的傷亡而且依然在戰鬥。其實早在溪山戰役進行時,美國一些研究越南曆史的學家就指出了其中的原因。這些學者認為越南人無法容忍美軍在溪山的存在,因為那樣在他們眼裏說明美國人在取得勝利,“他們(越南人)因為政治方麵的需要,情願承受如此巨大的傷亡去爭取希望渺茫的軍事勝利”。因此,北越軍隊雖然在溪山遭到了慘重傷亡,但他們對於能夠最終占領溪山仍感到很滿意,這在東方的傳統思維中並不難理解。
美軍撤軍的前因後果,來自百度百科:
3月底,威斯特摩蘭認為解決溪山的時候到了。經過幾十天的血戰,越軍的春節攻勢已經遭到重創。4月1日早晨7時,美陸軍騎1師、海軍陸戰隊第3師第9團、南越偽陸軍37特戰營發起了打通9號公路的“飛馬”行動。與此同時,美海軍陸戰隊第26團也從溪山基地向越軍發起反擊。麵對兵力武器都占優勢的美軍,越軍已無力支撐,在進行了一些抵抗後,主力化成小股武裝分散撤到老撾境內。4月7日,持續了77天的溪山圍攻戰結束,共有7000餘越軍在溪山戰死,另有8000餘人受傷。美海軍陸戰隊陣亡205人,受傷443人。
溪山解圍後,美軍調整了溪山基地的防務。正當美軍在溪山的防禦重新趨於穩固的時候,陸軍少將威廉·B·羅森和海軍陸戰隊少將羅伯特·E·卡什曼提出了從溪山撤軍的計劃。在美國國內,一場關於是否從溪山撤軍的辯論也在激烈地進行著。堅守派主要是軍界將領以及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等人,他們認為溪山基地是封鎖北越從老撾向南越滲透的5條通道的大鎖,而且還是麥克納馬拉防線西段的重要支撐點。如果溪山失守,越軍將象洪水一樣湧過來,衝垮美軍的封鎖鏈,越共將完全控製南越北麵的廣治省和順化省。這對美國和南越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場政治災難。
撤軍派主要是一些美國政界人士。他們認為溪山過於前出,越軍可以隨時發起進攻,而美軍的防守和增援卻很困難。在越共的眼皮底下,溪山這樣的孤立據點對胡誌明小道的實際威脅並不象想象的那樣大。為保證溪山的供給,美軍不得不抽重兵守衛9號公路上的每一座橋梁和涵洞。由於公路修建在懸崖峭壁邊,越軍隨時可能對通過公路的美軍卡車打出槍榴彈,車隊幾乎夜夜都會遭到伏擊和火力打擊。再者,情報顯示越共在老撾新修了幾條通往南越的道路,完全可以供越軍機動部隊和重型裝備通過。這樣一來,溪山的戰略地位已經下降了。
約翰遜總統和威斯特摩蘭將軍都認為堅守溪山是必要的。他們相信防守溪山基地不但卡住了北越向南越滲透的主要通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美國在和談上的主動權。令約翰遜沒有想到的是,溪山戰役在媒體的熱炒下已經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1968年2月到3月間,美國晚間電視新聞所有有關越南的畫麵中四分之一都是在介紹溪山戰役形勢,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台的新聞中關於溪山戰役的報道竟達到了一半。
越南戰場的大量血腥畫麵,深深地刺痛著美國人的神經,直接引發了美國國內反戰示威大遊行。據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從1968年2月初到3月中旬,美國民眾有20%左右從原來的鷹派轉成了鴿派。到3月份,美國國內反戰人數首次超過支持戰爭的人數。更令約翰遜頭疼的是,當年還是美國總統的大選年,他所在的民主黨陣營所提名的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理查德·尼克鬆進行著激烈較量。而美國國內如火如荼的反戰示威遊行正好幫了以結束越南戰爭為口號的尼克鬆的忙,使民主黨陷入了極為不利的處境。為了爭取選民,消除越南戰爭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影響,約翰遜認為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將公眾最關注的溪山基地關閉。
1968年6月11日,威斯特摩蘭奉調回國任陸軍參謀長。在威斯特摩蘭向其繼任者克賴頓·艾布拉姆斯將軍移交指揮權的同一天,曾經被他否決的羅森·卡什曼計劃被批準實施。約翰遜特別提示艾布拉姆斯,威斯特摩蘭一離開越南,就立即開始從溪山撤軍,行動必須嚴格保密。
撤軍令在駐守溪山的美海軍陸戰隊激起軒然大波。陸戰隊員們“幾乎公開反對這個命令”。溪山基地的一位隨軍牧師在日記裏寫道:“基地裏的官兵們都認為在經過了這麽長時間的激烈戰鬥後守住了陣地,而將軍們現在卻決定要放棄它,這是多麽錯誤和令人氣憤的事情。”
美軍對溪山基地設施進行了徹底清除,將能帶走的裝備和設施拆卸或切割後全部用飛機運走,不能帶走的設備,如800座掩體和坑道、數公裏長的帶刺鐵絲網、用做飛機跑道的金屬材料等全部破壞或銷毀,確保不給北越軍隊留下任何可用之物。此外,為防止北越軍隊趁機偷襲,美軍在溪山附近部署了9個營的守備部隊。
1968年7月5日,溪山基地被正式關閉。同一天,5名海軍陸戰隊員在溪山附近的戰鬥中被打死。由於北越炮兵將9號公路上的一座橋梁炸壞,美軍的撤離行動被迫中途停下來,直到夜裏橋梁被修好後,海軍陸戰隊才沿9號公路向東撤退。
從溪山解圍到開始撤離的10周時間裏,共有400名海軍陸戰隊員陣亡、2300多人受傷。這個數字是從1月下旬到3月底溪山圍攻戰中海軍陸戰隊傷亡數字的2倍。
溪山基地雖然被關閉了,但在溪山地區的戰鬥卻依然在繼續。7月9日,在溪山地附近689高地的海軍陸戰隊被越南軍隊包圍。“我們拚死抵抗,最終才打退了北越軍隊的進攻”,一位美軍軍官說。據估計,在這次戰鬥中,共有350名越軍士兵被打死。美第3陸戰師師長雷蒙德·戴維斯少將說:“我們打算撤離這個山頭,但我們必須先擊敗北越人。”同一天,海軍陸戰隊發言人否決了河內電台宣稱越共旗幟已經在美軍放棄的溪山基地升起的報道。
與美軍預想的一樣,美軍撤離後,越共開始大力宣傳溪山的勝利。1968年7月7日起連續5天內,河內電台以70%左右的廣播時間,用所有亞洲國家的語言報道了其取得“溪山大捷”。河內準確地把握到,放棄溪山是美國人調整其越南戰爭政策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據當時《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報道,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相信越共而非美國,要求美軍撤出越南乃至印度支那三國的國際呼聲越來越高。很明顯,雙方的戰略形勢發生了逆轉,越共終於從政治上達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