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邏輯與宇宙論
原創 雲開書院
文 | 餘雲開
如果要在世界範圍內、古今曆史中,尋找一個真正的完人,我認為隻有墨子一個。其他無論是什麽大師、偉人、領袖,均是獨在一個領域和兩三個領域的思考達到極致,少有像墨子一樣,在幾乎所有領域的思考達到“終極狀態”。
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曾習儒學,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因不滿其煩瑣的禮節,創立墨家,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並與儒家一道被稱為“顯學”。
墨子集思想家、教育家、數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自然科學家等身份於一身,縱橫各個領域,並均取得較大貢獻。所以,才會有人震驚地發出“墨子簡直是外星人”“墨子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等之類的論調。
的確,在現在看來,作為一個出生在封建時期的農民,墨子的思考範圍及其創新精神實在太過於超前。
墨子雕像
科學成就:一人涉足多個領域,超越時代兩千年
蔡元培先生曾說:“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為此,他深為惋惜:“墨學的中斷,使中國科學不得發達。”
在宇宙觀方麵,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係(這與佛家的“整體觀”有點類似)。
由此,墨子建立了時空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因此,進一步墨子認為,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意思就是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時空是無窮的,但對於個人、具體事物來說,時空是有限的。
我們知道,當代哲學把時間定義為物質運動的持續性,把空間定義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那麽,這就說明兩千多年前墨子對時空的定義是準確的,與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是相符的。此外,著名學者徐希燕博士說,“墨子的時空定義用現代哲學的語言講是操作主義,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建立,正是操作主義的”。
墨子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
在這裏,墨子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粒子論,屬於量子科學範疇。近年,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標誌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而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為“墨子號”,就是為了紀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學方麵的成就。
墨子還在力學、光學、幾何學等領域均有貢獻,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成景於下”。這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兩千年多後的1826年,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épce)才基於這個原理發明了第一部照相機。
“力,形之所以奮也。止,以久也’——說的是“慣性定律”,發現這一定律的牛頓晚墨子一千多年出生。
“加重於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則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說的是“杠杆原理”,發現這一原理的阿基米德晚墨子二百多年才出生。
“倍,為二也;平,同高也;同長,以正相盡也。中,同長也;圜,一中同長也”——在這裏,墨子又與歐幾裏得的幾何學不謀而合。
此外,墨子還善於製造發明,不管是製造用於軍事攻守的武器,還是生活中的工具。《墨子兵法》中關於器械的篇章尤為著名,墨子曾設計了連弩之車、擲車、轉射機、窯灶鼓囊等攻守城的武器。他還曾製成“木鳶”,在天空飛了三天三夜都沒有掉落。
單憑以上對科學技術的貢獻,我們可以說,墨子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如果當時中國走向墨子的“理想國”,那麽中國在科學領域,至少可以帶領全世界,提前千年走進現代化。
所以,難怪梁啟超在《墨經校釋•自序》中不無抱憾地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墨經》而已矣。”
墨子與魯班戰爭推演
墨子的認知論與邏輯思想:墨辯和印度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
墨子哲學思想的認識論 ,主要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墨子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
“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
簡單理解,墨子認為任何一件事,都要從經驗上來認知然後加以取舍,不能光聽到“名聲”,就下結論、或做取舍,需要從“事”、“實”、“利”三個維度來甄別,符合這三個維度方下結論、做取舍,不符合則不下結論、做取舍。
由此,墨子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係。墨子將辯論的“辯”提升為邏輯方法論,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進入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
在清末墨學第二次複興時,孫治讓對《墨子》一書“研校十年,略識旨要”,寫下了力作《墨子閒詁》。他在了解西方的形式邏輯,印度的因明學之後,感到墨子的辯學可與它們相通,認為墨子的辯學有其體係結構:
“嚐謂《墨經》揭舉精理,引而不發,為周名家言之宗。竊疑其必有微言大義,如亞裏士多德之演繹法,培根之歸納法及佛氏之因明論者。”
如今,墨子的“墨辯”和印度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
墨家學派的沉淪:或與秦始皇的戰爭失敗
據史料記載,墨家擁有很龐大的信徒,而且組織嚴密,凝聚力強,他們在戰國時期積極進行“民主”文化傳播及解決諸侯國紛爭。有一部電影《墨攻》,從曆史的角度向人們展示了墨家的風格。此外,墨家在當時與儒家並稱“顯學”,足見墨家影響力非同一般。
但詭異的是,秦之後,墨家就整體神秘銷聲匿跡。事實上,墨子一生著述甚多,戰國時期墨學興盛時,據說有書籍三車。《墨子》“天誌”篇裏說:“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於仁義則大相遠也”。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說:“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從這些話中可以猜想出墨家著作在當年的數量,但如此多的墨家著作到了今天,隻殘留了《墨子》53篇。
還在漢朝時期,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就感歎墨家的資料太少,連墨子的生卒年月都無法確定。關於墨子的敘述,隻是在“孟子荀卿列傳”最後寫了24個字:“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墨子與秦國之間一定發生了激烈的爭鬥,最終秦國勝,墨家退出曆史舞台。
因為墨家是橫亙在封建集權專製統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礙。不除掉墨家這一障礙,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專製的大帝國就難以建立。可以這樣說,墨家是秦始皇封建專製的最大克星,隻要有墨家在,秦始皇就不可能存在,自然隻要有秦始皇,就不會有墨家的存在。
這一次沒有記錄在曆史的戰爭,我認為才是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是平民與帝王、民主與集權的戰爭。我們知道,秦始皇一統中國後,開啟中國兩千多年帝王封建專製。直到近代,世界才開始在民主的道路上如履薄冰。
如果當年墨家勝利了,我不敢說整個人類曆史會如何進步,但無論是文化、教育、科技都一定是燦爛無限。
參考文獻:
1.司馬遷 《史記》
2.徐希燕 《墨子研究》
3.墨翟 《墨子》
4.孫治讓 《墨子閒詁》
5.梁啟超在《墨經校釋•自序》
6.柏拉圖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