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無明”,“貪嗔疵”三毒等概念都指明這種人性中天生的自私自利。根本上說,這都源自於對“我”的執著

本文內容已被 [ weed123 ] 在 2024-09-30 12:35:4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是人都不是好東西(5):人性篇蔣聞銘2024-09-30 06:12:07

 

佛教認為,諸法無我, 世界上並不永遠,恒定地存在“我”這樣一個實體,“我”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時間萬物都是是緣起則聚,緣滅則散,人也如斯。人因愚癡, 產生我執,進而繁衍出“貪嗔疵”等煩惱。 引下麵問章做參考

 

-----------------------------------------------

 

“無我”與“自我”——佛教“無我”論的現代意義 – 國學網 (guoxue.com)

 

“無我”與“自我”——佛教“無我”論的現代意義

  “諸法無我”是佛教引導眾生了悟人生、認識自我,以及整個現象世界的根本理論之一。佛教的“無我”理論,最初是針對眾生的“我執”而提出的,即所謂“因破我法有無我”(《中論》“觀法品第十八”)。佛陀認為,人生充滿了煩惱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無不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和痛苦,而所有這一切都根源於有“我執”。“我執”表現為四種狀態,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佛法中稱之為四種根本煩惱。具體說,“我癡者,謂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人若不能破除、斷離我執,則“有情由此生死輪回,不能出離。”(《成唯識論》卷第四)

“無我”之說則在於揭示現象之“我”的非實在性。按照佛教所說,諸法(整個現象世界)皆由因緣而有,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了無常住自性,故現象之有,實則非有。一切有情眾生乃是五蘊集聚而有,十二緣起而生,同樣無常住自性,故現象之我,實則非我。眾生若能了悟這個道理,那麽平日執著不放的“我”,還有什麽放不下的呢。所以,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都認為,隻要能了悟“無我”的道理,斷除“我”的執著,就能超脫生死煩惱,證得涅槃寂靜。如說:“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阿含經》卷四十七)“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讚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著我見,沉淪生死。”(《成唯識論》卷第一)

  佛教從有情眾生的生死無常,了無自性,推演至諸行的無常,諸法的無我,並由此證成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即“我”“法”具空的世界觀理論。然其始終是以破除、斷離有情眾生(主要是人)的我執為根本的。所以,本文也主要從破除人的我執方麵來談論“無我”理論的現代意義。

  “無我”,用佛教的術語說也就是“空”,也就是“清淨”。“空”,不是說什麽也沒有的空無,而是相對於幻有、假有的現象,對無常、無自性的實相的一種表述。“清淨”則是指此實相本性的無染汙、離煩惱。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的一切煩惱都是由我見、我執引起的分別妄想和紛爭造成的。若能了悟本性空、本性清淨,也就是說了悟本性是無分別、無諍的,那麽種種煩惱自然不生。正是如此,在部派佛教時已有一部分部派提出了“本性清淨,客塵所染”的觀點,認為佛教的修證,就是要去染還淨。發展到大乘佛教以後,更把“本性清淨”看作是一切法的實相,有些學派(如中觀學派)則更強調不離染汙而證清淨的不二法門。如《維摩詰經》中就反複強調“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弟子品》)。這也就是說,世人的煩惱痛苦都來源於對現象世界中自我的過分執著。由是生出種種分別之見,生出種種貪愛求取,已得的舍不得舍棄,未得的拚命去爭奪,釀出無休止的紛爭。而“無我”之說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貪執現象中自我的人,開出了一副甚有補益的清涼劑。

。。。

 

所有跟帖: 

基督教講人的原罪。也是一個道理。 -蔣聞銘- 給 蔣聞銘 發送悄悄話 蔣聞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30/2024 postreply 12:30:40

是的。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30/2024 postreply 12:36:48

基督教中的原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其上帝或唯一真理的假定是有問題的。 -方外居士- 給 方外居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30/2024 postreply 13:28:19

這裏在講人性,講基督教佛教對人性的認知,沒有人在說佛教基督教的對錯是非。 -蔣聞銘- 給 蔣聞銘 發送悄悄話 蔣聞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30/2024 postreply 20:29:3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