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看1860年代中國的危機:鹹豐年輕輕死了,清廷沒了最具有合法性的主心骨,各方勢力在競爭填補鹹豐留下的權力真空。太平天國打遍整個南中國,最後在江南富庶之地停下來,中國最重要的賦稅財政來源地,被戰爭打了個稀巴爛。北方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整個是內憂外患。當時的形勢跟明末相比,嚴重程度差不多。到1880年代和1890年代,清朝不但平定了內亂,還搞了洋務運動,增強國力。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麽?當然曾左李這些人功不可沒,但是這些人都是外藩,領兵大臣。掌握中樞的,難道能歸功於同治小皇帝嗎?所謂同光中興,其實就是實際掌權的慈禧中興。慈禧為清朝續命功不可沒,我們隻看大勢,不糾結於具體一人一事的是非爭論的話,這個結論很明顯。
但是慈禧是封建王朝的守護人,這是她的曆史局限性,她無法突破。她的教育背景,也不可能象明治天皇那樣有對世界政治和文明趨勢的了解。實際上,作為一個女人,以她的教育背景和見識而言,能識大體重用漢臣,采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已經算是特別明白事理,對政治利害有著天然敏感性的政治天才了。但她無論如何無法走出自己封建王朝守護人這個角色的曆史局限性。這一點我們不可以過分苛求。
就連明治維新,短期似乎搞得比中國徹底,富國強兵,“搞好了”?長期來說,也是留下了封建主義的嚴重的尾巴,君主集權的集中表現就是軍權獨立於政府,“帷幄上奏”的軍部權力,加上忠君的封建思想,很容易讓後來的日本急速滑向軍國主義的深淵,直到二次大戰戰敗,舊製度被徹底毀滅重來。從這個對比來說,就連明治天皇,伊藤博文這樣的變法君臣都無法解決的封建思想和封建製度殘餘問題,要求慈禧的見識和作為和他們一樣,甚至更高明,那是苛求了。
我認為慈禧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動物,對權力政治有先天的敏感,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權勢(所以反對戊戌變法,1900年對列國開戰,都是因為這個)。同時,她的權勢和維持清王朝的統治是分不開的,所以她所實行的政治舉措,無意中同時也是富國強兵的開明政策,給危亡的清廷續了命。但她終究不可能突破她的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