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家有一本很厚的書——辭源,全一冊,商務印書館出版。上網查了“辭源,全一冊 ”,感覺我家那本應該是1939年的版本。國家版本館和主要的圖書館應該還有收藏,網上卻連圖都不容易查到了。
在網上找到兩張圖(都是拍賣廣告,且不是同一本書),樣子、大小、厚度和我家的那本比較相似,但不知道圖中的兩本辭源是不是1939年版的。這兩本看著都很舊了,我家那本當年還很新。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好像是那種比較薄的字典紙。
圖一
圖二
《辭源》當然是父親買的,也是他用的,不過我記事以後,他也不常用。想來他一向是辦公室職員,可能並不需要常用字典。
我小時候(小學到初一、初二吧),有時候也隨便翻看這本辭源,隻記得比較認真地做了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大好,看不出是男生還是女生,就想給自己找個新名字。想了,查了,最後確定了兩個字,其中一個字偏向女生。其實是並不鮮見的兩個字,完全無需用到辭源。改名之事,本來就是自己瞎想,自然是不了了之。
記得很清楚的是,我利用這本書”厚且重“、且從不會被搬動的特點,做了另外的用途——夾我喜歡的一些片狀小物件,比如:好看的新糖紙,漂亮的書簽,特別好看的賀年片,特別是美麗的槭(楓)樹葉,閃光的雄雞毛,還有繡花的紙樣,等等(我相信,應該有不少女同學小時候做過類似的事情)。
上高中後,偶爾會用它來查些字詞、人物、事件之類的,不過都不記得了。自18歲離家北上讀書,我就和這本辭源以及其中夾的那些小物件再無關係。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還從中國來到了美國。有一次偶然發現附近一家公共圖書館在年初某兩天會以很低價錢處理一批舊書、舊期刊什麽的,比如一本書一塊錢這類的,很多人會前往買書。有時也有中文書籍。
有兩年,我去看了。騰出兩三個房間、書就放在、或摞在大桌子上,任人挑選。我主要關心中文書籍,文史傳一類作品。中學時很喜歡看中外小說,初中時周六下午經常站在離家不遠的新華書店裏看半天,高中時,主要是通過同學之間輪轉借閱來讀小說。後來很多年就很少看了。如今,年紀大了,感覺更喜歡看反映社會曆史真實狀況的作品,文史傳一類的。心想趁此機會買些中文書,閑時可以翻翻,退休後會有更多時間看書。遇到一位朋友,她在找金庸的作品,好像蠻有收獲,不知是真喜歡還是為收集收藏。我因為看過射雕英雄傳等根據金庸作品拍的電視劇,覺得神神怪怪的,不喜歡,也就不關心他的書。
那一年,我發現居然有3本《辭源》,立馬就先收在紙箱裏了。再看是1979年以後改編的版本,精裝,四冊,非常遺憾的是,缺了第4冊(拚音字母“T”到“Z”)。雖有缺了 1/4 之大缺憾,想想難得碰到,不想放棄,又沒幾塊錢,我還是買了。
出國時帶出來一本綠色塑料皮的1990年版新華字典,小小的,放在桌上很方便,經常需要翻翻,書皮破了掉了,包上紙皮,如今還放在手邊常用,雖然很多時候可以或更常用網上新華字典。
這幾冊辭源在書架上放了好幾年,卻沒翻過幾次。當初買它留它就是為念想,眼下又到了該處理的時候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