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中信陽大量餓死人事件的來龍去脈(1)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原地區。在二十世紀六十的大躍進年代,這裏紅旗舉得最高,“經驗”出得最多,饑餓也十 分嚴重。河南的饑荒是從政治運動開始的。1957 年 7 萬人被打成右派分子,占全國右派分子總數 55 萬人的 15%,也占河南省幹部總數的 15%。1958 年又在黨內開展了揭批“潘楊王右傾反黨集團”運 動。政治運動造成了恐懼和狂熱,造成了浮誇和殘忍,也造成了一係列慘絕人寰的悲劇,其中,“信 陽事件”最引起人們的關注。
據當年中共中央監委(即中紀委的前身)派往河南調查的李堅對我說,河南餓死人最多的有三個地區, 一是信陽,二是南陽,三是許昌。當時信陽影響最大,成為震動一時的“信陽事件”。
信陽地區位於河南省東南,與湖北的孝感、黃岡和安徽的安慶、六安、阜陽五個地區接壤。在 1958 年,信陽地區轄信陽、息縣、固始、潢川、新縣、羅山、淮濱、商城、光山、確山、西平、汝南、新 蔡、泌陽、遂平、上蔡、平輿、正陽 18 個縣和信陽、駐馬店兩個市鎮(當時駐馬店為鎮)。全區麵 積 28000 平方公裏,850 萬人口。
這個區的一大半麵積曾是大別山、桐柏山老革命根據地,戰爭年代 為革命犧牲了數十萬人。當地的老人說:“對共產黨來說,大別山樹有功,草也有功。”這裏是河南 省的重要糧棉產區,還盛產茶葉、木材、毛竹、油桐、藥材,素有青山綠水、魚米之鄉的美稱。著名 的雞公山風景區就在信陽。
人們說河南省“三陽開泰”(信陽、南陽、洛陽),是指這三個地區是河 南經濟條件最好的三個地區。就在這樣一個地區,在 1959 年冬到 1960 年春,至少有 100 萬人因饑 餓而死,餓死的人占總人口的八分之一以上。
然而,多年來,這個重大事件一直秘而不宣,時隔 40 年,外界還不知其中內幕。 1999 年 9 月,為了解“信陽事件”真相,我專程赴信陽調研,陪同我的是新華社河南分社高級記者 顧月忠和大饑荒年間常駐信陽的新華社記者魯保國(後在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長的位置上退休)。 由於顧月忠在當地有著良好的關係,信陽市委對我們接待十分熱情,但得知我們這個調查題目以後感 到為難,他們讓宣傳部把我們送到雞公山,希望我們在這個著名的旅遊勝地玩幾天就打道回府。
我們 在山上呆了一天後就下山,並利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完成了調查任務。 我們在住地獅河賓館召開了幾個“信陽事件”當事人(健在的當年地委和縣委幹部)的座談會,同幾 位關鍵人物進行了個別交談,還下鄉訪問了一些農民。回到鄭州後,又查閱了曆史資料,終於弄清了 信陽事件的基本情況。
1、殘酷的政治高壓讓社會失去真話
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製下,上行下效,上麵有什麽政治鬥爭,下麵也會搞同樣的政治鬥爭,而且越到 下麵鬥爭越擴大、越殘酷。河南省在批判“潘、楊、王”(見後文)之後,接著是反右傾運動。
我們可以從信陽地區光山縣看到河南省反右傾運動的殘酷性。1959 年月 11 月 11 日,光山縣召開縣 委擴大會議批判縣委書記處書記張福洪。張福洪被扣上了“右傾”和“蛻化變質分子”兩頂帽子。在 批判會上,縣委書記馬龍山帶頭踢了張一腳,群眾就一湧而上,揪頭發,打耳光,踢膝蓋。12 日以 後的縣委擴大會議上,對張鬥爭了兩天,打得他鼻子,咀巴,耳朵流血,頭發也被揪掉了一塊,身上 的黃軍裝被撕得一條一條的,行走很困難。13 日又把張交給縣委機關幹部批鬥。馬龍山又在鬥爭會 上打了張兩個耳光,鬥了一天,張已經不能走路了。14 日又鬥了一天,是縣直屬機關鬥的。15 日交給公社幹部鬥,這時張隻能趴在地上,鬥他的人用腳踢,頭發一塊一塊地被拔光了。16 日張福洪又 交給公社鬥了半天,張快死了,才拉回住室,大小便失禁,不吃不喝。17 日說張裝病,又鬥了一次。 18 日說張盼望蔣介石來,又組織幹部把張從床上拉下來鬥一次,張要喝水沒人給,19 日中午張福洪 死亡。
據信陽地區專員張樹藩後來的回憶中說,1959 年春天,為了解決農民饑餓問題,馬龍山曾讓 張福洪到一個生產隊搞包產到戶試點(當時其它地方也這樣做,中共中央沒有批評)。廬山會議以後, 把包產到戶當作右傾機會主義的罪行。馬龍山不承擔責任,說是張自己搞的。張不服,堅持說是馬書 記派他搞的。在專製製度下,官大一級壓死人。所以,張福洪落得這樣悲慘的結局。
其它各縣的反右傾鬥爭也很殘酷,如息縣批鬥縣委副書記豐佩然,說他否定三麵紅旗。縣委書記徐錫 蘭主持。徐錫蘭坐在上麵,手槍放在旁邊。豐佩然站在下麵,有人按脖子,有人用拳頭打,有人用腳 踢。
據信陽地委副書記、專員張樹藩回憶,全區為此挨批鬥的大約有 12000 人次。在政治高壓下各級幹部 不得不胡言亂語。 1958 年 6 月 8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二生產大隊 5 畝小麥平均畝產 2105 斤 的新聞,消息傳開之後,6 月 12 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一大隊 2 分隊平均 畝產 3530.75 斤的消息。7 月 12 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西平縣城關公社出現了小麥畝產 7320 斤, 是更大的浮誇典型。
這三顆“大衛星”都是信陽地區放出來的,是反右傾鬥爭的“碩果”。在高壓的政治氣氛中,誰要對 高產提出懷疑,就給誰帶上“給大好形勢抹黑”、“懷疑派”等政治帽子,誰要說高產典型是假的就 要挨批鬥。
1959 年信陽出現旱災。在當時全國一片狂熱的情況下,信陽地委提出“大旱大豐收”的口號。明明 受災減產,卻要說產量超過 1958 年。主管農業的地委副書記、專員張樹藩在 8 月初開了一個各縣負 責人會議,讓大家實事求是地估計形勢,認識災情,及早采取措施如多種蔬菜等,預防饑荒。這個會 議引起不同看法。但不久,廬山會議精神傳了下來,政治壓力越來越大,地委讓各縣報秋收預計產量。 在這樣的氣氛下,產量越報越多,後報的比先報的多,各縣領導不敢先報,怕報少了挨批。
據當時大 會工作人員餘德鴻 40 年後向本書作者回憶,開始報了 300 億斤。當時張樹藩和邱進敏二人不相信這 麽多,讓大家再報,報了 150 億斤,最後落實到 72 億斤。地委常委討論時,九名常委中有 8 名認為 1959 年比 1958 年更豐收,1958 年是 56 億斤,1959 年 72 億斤也是很正常的。但張樹藩隻相信 30 億到 40 億斤。
8 月底 9 月初,中共河南省委召開貫徹廬山會議精神的擴大會議,信陽由張樹藩帶領縣委書記出席(地 委書記路憲文沒有出席)。會議一開始就讓各地委書記報產量。張樹藩先報了地委常委討論的 72 億 斤,然後又講了他自己的意見(30 億到 40 億斤),省委對張樹藩很不滿意,問地委書記路憲文:“你 們信陽是怎麽搞的?”在省委的逼壓下,路憲文又召集到省裏開會的縣委書記重新報產量,縣委書記 們都低頭不說話。在路憲文的一再逼迫下,有人不得不大膽地反問:“不是在家裏都報過了嗎?”路 憲文說:“有人對家裏報的產量有看法。”“有人”就是指張樹藩。接著,召開擴大會議,按照省委 的意圖要各地區找右傾典型,並對右傾典型開展批鬥。對說過實話的平輿縣長曹明展開了批鬥,隨即 撤了曹明的職務。(待續)
(注:此文引自楊繼繩著 《墓碑》)
附視頻:周恩來與毛澤東的南巡倒林 // 林立果真的偷錄了葉群與黃永勝的偷情電話?//——細說913林彪外逃之謎(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