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繁殖能力很強,62年三自一包後,河南人口猛增,1961年4804萬, 到了1969年為5860萬。
開始時有的中央機關老老實實,把五七幹校放到比較艱苦的地方, 比如冶金部的五七幹校在雲南,有的部耍了點滑頭,比如化工部, 直接就把五七幹校放到了河南的太康(許家印的老家),大家以為河南很苦,其實不然,河南一點兒也不比別的地方苦,但河南頂了個“艱苦”的名,這全拜蘭考的焦裕祿所賜。
對中央機構來說, 河南最大的優越性是回北京方便,京廣線坐快車一夜就到北京了!
說到在信陽地區的五七幹校,舉個例子, 社科院, 最開始社科院的五七幹校在信陽地區的息縣, 就是春秋時代的那個息國的所在,息縣有個縣辦農場,正好被合並到西華的黃泛區農場, 空出來正好給了社科院,過來幾年, 因為息縣不通火車,社科院發現了個更好的地方, 也是在信陽地區,信陽市北麵幾十公裏的明港鎮,在京廣線上, 不但快車停,甚至還有一趟特快也停靠,回北京就極為方便了,更令人感到幸福的是, 信陽地區的主食是大米!商品糧供應是沒有雜糧的。
萬萬沒想到的,明港的自由市場不可想象的繁榮,不知為何,似乎完全沒人管, 也沒割誰的資本主義尾巴,真的在別的地方沒見到過這種資本主義泛濫的現象,幾天一大集幾天一小集, 一條街的兩旁各種東西應有盡有, 甚至連國家統購統銷的大米,也能買到, 我記得價格也非常便宜,不要糧票好像隻要兩毛五六那個樣子!!雞鴨魚肉都不貴,那些幹校的老少爺們,一個二個吃得比在北京還好!
那時候京廣線在河南的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等大站,都有很多附近北京的五七幹校的辦事處,負責接待人來人往。
記得到漯河轉火車上北京的五七幹校,西華的中央高級黨校和國家計委, 淮陽的冶金部(後來發現吃虧了, 就把五七幹校從雲南搬到了河南)和廣播事業局,化工部在太康,還有不少,記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