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東北尋油無果,曆史諷刺日本之險境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4-04-17 23:44:2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587 bytes)

 

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的全線運營,俄人在內蒙古滿洲裏的紮賚諾爾煤礦挖掘過程中,意外地在煤層中發現了非煤類的神秘物質,但當時的蘇聯礦主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然而,日俄戰爭後的1904年,日本借戰勝之機,從俄國手中奪得南滿鐵路長春至大連的控製權,催生了臭名遠揚的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表麵上是鐵路經營實體,實則暗藏侵略野心——設立地質調查所,潛心探查東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其後續的掠奪陰謀悄悄布局。

1908年2月,滿鐵地質調查機構在阜新揭示了一片巨大的煤田寶藏;同年8月,他們又驚喜地在鞍山周邊的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等地探明了豐富的鐵礦蘊藏。

1913年7月,滿鐵在遼寧蓋縣轉子山和大石橋地區,意外發掘出罕見的菱鎂礦石,其儲量之豐令人咋舌,要知道,這在當時是煉鋼工業不可或缺的優質耐火原料,全球僅有匈牙利能供應,日本的八幡製鐵所和漢陽鐵廠都曾仰仗匈牙利貨源。

鑒於進口依賴對國家安全構成隱患,日本曾試圖用鉻鐵礦替代。然而,南滿鐵路沿線的菱鎂礦發現,無疑讓滿鐵如虎添翼。

然而,石油——日本心中的燃眉之急,東北廣袤的土地上盡管曆經多年秘密探尋,但因地質條件複雜,猶如未開發的處女地,始終未能覓得石油蹤跡。

1913年的北洋時期,美國美孚石油公司與中國政府簽訂協議,派遣一支技術精湛的專家團隊和地質勘探隊伍,足跡遍布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河北及東北,他們目標明確,尋找隱藏在中國大地的石油寶藏。

然而,在1915年至1917年間,在陝西北部的富饒地帶,盡管投入巨大,但鑽探的努力並未帶來顯著的石油發現,其他區域更是未見明顯的石油跡象。

最終,權威專家克拉普和富勒的評估結果無情指出,中國的陸相地層和淡水環境並不適合大規模產油,即使有少量發現,提煉成本也極高,開采價值微乎其微。

進入20世紀20年代,國際上普遍接受海相生油理論,認為石油主要源自海洋或與其密切相關的淡水環境。作為科技前沿的美國給出的這一結論,仿佛為中國的石油前景下了定論——這是一個天然的貧油區,無法產出大量石油。

1928年,不甘心的"東北巨頭"張作霖重邀美孚石油巨頭調查東北能源,盡管美孚含糊其辭地聲稱發現潛在油源,但這燃起了日本獨占東北的決心。

於是,日本秘密派遣地質專家新帶國太郎潛入,以日本滿鐵株式會社地質調查所參事的身份,肩負著挖掘東北礦產寶藏的重任,專司收集石油情報。

1929年春天,滿鐵出資,新帶國太郎親自率領,配備了精良裝備和顧問團隊,包括前沙俄貴族和中國向導,組成一支探索石油的秘密考察隊,從哈爾濱出發,沿著中東鐵路向東行進至牡丹江上遊的森林深處。

然而,茫茫林海阻擋,謹守鐵路,他們的漫長兩個月艱辛勘察並未揭示任何石油跡象,最終空手而歸。

盡管在紮賚諾爾的煤層中,有一種看似煤卻又非煤的伴生礦藏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這個不起眼的信息讓滿鐵地質調查所的日本人欣喜若狂,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石油的標誌——瀝青,預示著附近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然而,由於紮賚諾爾煤礦未在日本掌控之下,滿鐵需獲得蘇聯鐵路部門的許可才能進行勘探。在1930年4月,受俄裔美國人托裏斯基的建議,新帶國太郎等人秘密前往紮賚諾爾,帶著堅定的信念進行第二次石油搜索。

他們謹慎行事,通過賄賂礦方,新帶國太郎在礦坑西緣布置了四口井,開始鑽探。結果顯示,其中一口井在孤山(外山)的2號探井首次發現了硬化瀝青。

急於建功的新帶國太郎據此撰寫了報告,指出海拉爾盆地極具找油潛力。 他們的樣本被送往大連,經過滿鐵中央試驗所和日本德山海軍燃料研究所的檢驗,證實含有大量石油成分。

這一發現迅速引起了轟動,1930年哈爾濱的報紙簡短報道:“滿鐵耗資巨大,在東北北部探尋石油資源,多年努力後,終於在該地發現了油田,已投入三萬多日元。”

雖然報道有些誇張,但東北出現石油跡象已是事實。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俄國、日本和中國等多國地質專家紛紛湧入東北,沿著北滿鐵路沿線,從牡丹江到滿洲裏,進行廣泛地地質勘查,主要集中在鬆遼盆地外圍,對地表進行了分段調查,探尋石油露頭,但並未深入盆地內部進行鑽探。

日本對新帶國太郎等人的發現抱有高度關注,但由於北滿區域曾屬於蘇聯勢力範圍,行動必須謹慎。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借此機會強勢占領了東三省,其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轉變。

此時的滿鐵開始大膽展開對東北的戰略資源搜索,特別是對石油的瘋狂追尋。滿鐵地質調查所派遣上床國夫和遠藤隆次這兩位專家,深入海拉爾盆地進行大規模石油地質考察。

他們從紮賚諾爾小孤山延伸至賚湖沿岸,沿著伊敏河兩岸,對盆地南部進行了詳盡的石油勘探,發現粗麵岩和玄武岩中含有瀝青跡象。

他們嚐試鑽探了一口720米深的探井,遺憾的是未能找到石油。

1933年,滿鐵聯手日本石油公司在紮賚諾爾煤礦附近,以金剛石鑽機試探,首次發掘出含有石油類瀝青的礦石,預示著寶藏的存在!

1935年,兩國合力投資,偽滿洲國政府和滿鐵株式會社聯手,日本石油公司雄心勃勃地建起宿舍,計劃深入挖掘14口超深井。

然而,最初的嚐試在1114米深處受阻,因硬岩阻擋無功而返。盡管初次嚐試未果,但日本人並未氣餒,他們調整策略,堅信還有待探尋。

1937年,知名地質學家吉姆笠倉、牛丸吉田等人的目光轉向海拉爾盆地東部,他們在看似絕望的紮賚諾爾後方,聚焦於呼倫湖周邊。

他們滿懷期待地鑽下1000米,結果卻依舊是瀝青,而非期待的石油。海拉爾盆地的神秘石油跡象雖微弱,卻激發了日本人持續探索的熱情。

在1940年戰爭陰霾籠罩之際,滿洲石油株式會社,在日本軍方的強大壓力下,毅然投入一台R式鑽機,耗時整整一年,開鑿出一口深達2000米的探井。

他們的辛勤努力揭示了一個意外的礦藏——瀝青與富含硫的重質石油。然而,盡管有所發現,但鑒於當時的日本技術限製,這種重油無法轉化為可用的工業原油,除非能得到美國先進的提煉技術,而美國出於戰略考慮,拒絕分享關鍵技術,這讓日本人抱憾地放棄了這片希望之地,轉而在其他盆地尋求新的機遇。

麵對屢次失敗的挫折,堅韌的日本人並未放棄,他們憑借地球物理學的力量對呼倫湖西岸進行了密集的重力探測。曆史記載,從1938年至1942年間,他們對一小片區域進行了深入挖掘,然而海拉爾盆地的地質複雜度超乎了他們的預想,石油的蹤跡似乎遙不可及。

日本人在這片土地上持續鑽探達12個年頭,嚐試了數十口淺深井,卻始終未能迎來期待的油流,連瀝青的影子都未覓得。

最終,1942年,他們的努力以失望告終,海拉爾盆地的勘探計劃無奈終止。 但海拉爾盆地並非空無一物,隻是深藏不露且開采難度極大。

直到2001年,中國才在此處開采出第一口日產量超過百噸的蘇131井,自此產量逐年提升,2006年達到了驚人的50萬噸。

同時,日本人在東北其他地帶如阜新盆地的吐呼嚕地區也有所斬獲。1934年,他們在露天煤礦的煤層中意外發現了“黏性油狀物”,這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隨後的核實證實了這一發現,日本人將其視為神明庇佑的戰爭勝利預兆,於是開始了阜新盆地的石油鑽探行動。

 

高橋純一教授以海洋沉積說為指引,主導了日本的石油搜索,他們將焦點對準了遼寧南部,那裏的海濱位置極具戰略意義。

首口探井在阜新的驚人發現——53米深的頁岩與86米處的原油,點燃了他們的希望。日本人如獲至寶,意識到寶藏可能潛藏在土呼魯煤層之下,於是果斷決定開鑿水平巷道,直搗含油煤層的秘密核心,探尋石油的行蹤。

1936年,日本地質專家在土呼魯礦區的探索之旅揭示了石油潛力,1000米深的探井揭示了614-655米深處的油氣跡象,采樣達70升,這令日本軍政界看到了阜新盆地的經濟價值。

他們信心滿滿地在長春擬定10年開發計劃,劃分為六個區域進行深入挖掘。然而,樂觀過度的日本人低估了當時的開采技術,初期的鑽探嚐試並未帶來大規模的石油產出,隻在一些地方發現了少量油砂。

在清河門和沙海地區,盡管寄予厚望,但深度達到2000米的鑽探也隻是在角礫岩中找到了零星的油源,未能滿足工業開采需求。

麵對義縣地區,日本人的決心減弱,因在阜新盆地的失敗而放棄了進一步勘探。 隨著全麵侵華戰爭的爆發,日本石油需求激增,他們開始向華北尋找資源,甚至派遣特務搜集陝北延長、甘肅玉門等地的油田信息,為侵略做準備。

然而,這些努力都在東北抗日軍民的騷擾下化為泡影,勘查和鑽探工作艱難且充滿危險,始終在抗日力量的阻撓下進行。

阜新盆地的神秘油脈曾令日本人進退維穀,他們不惜巨資投入,動用9台鑽機深入義縣東崗營子,嚐試揭開神秘麵紗。

雖然隻有4口井初顯生機,其中C14井的表現尤為突出,日產原油可達7-8噸。1940年,日本人借此宣稱發現了油田,實則借此掩飾其戰略企圖,榨取“偽滿洲國”的資金。

盡管技術探索遍全球,但東北的石油之路並未如願,日本徒勞無功。 然而,貪婪的日本人並未放棄,他們在失敗中尋求轉機。

他們開始研發油頁岩取油和煤製油技術。早在1920年,撫順大山炭坑的廢棄礦渣中,意外發現一種能摩擦生油的奇特礦物質——油母頁岩。

日本軍方緊抓不放,將其送至瑞典和德國鑒定,證實其潛在價值。盡管初始含油率僅有1%~2.75%,但這開啟了他們在東北的新探索,即使未能找到大量石油,也為未來找到了可能的替代能源來源。

日本海軍對於液態燃料油的需求燃起了他們對撫順古城子露天煤礦的濃厚興趣,投入資金深入探測,驚人地發現了富含5.5%石油的優質油母頁岩礦,其儲量巨大,深度竟達135米,預估開采價值堪比2億噸原油。

赤羽克己理事樂觀估計,這足以供應日本每年600萬桶石油,可持續開采近300年。這一重大發現讓日軍如獲至寶,意味著能打破美國石油壟斷。

然而,日本海軍的急切並未打動滿鐵,他們的負責人冷靜回應:“海軍的期待就像花花公子漫步吉原般輕浮,事情沒那麽簡單!”

1922年,麵對資源匱乏的困境,日本田中內閣果斷采取行動,由滿鐵中央試驗所創新研發了幹餾法煉油技術,即"撫順內燃式幹餾爐製法"。

1926年,首例日產40噸油母頁岩的裝置實現了驚人的9%至10%轉化率,盡管產量微小,但對於急需能源的日本而言,猶如瑰寶般珍貴。

緊隨其後,滿鐵在1928年斥資850萬日元,在撫順大規模建設年處理4000噸油母頁岩的煉油廠,一年後,工廠順利投入運營,日本借此開啟了從油頁岩中提取石油的新篇章。

 

盡管日本人一度樂觀,但他們投入巨大的努力開采油頁岩提煉石油的努力並未如預期般順利。工藝複雜、成本高昂且產出效率低下,使得油頁岩提煉的石油無法大規模生產,其品質也無法與天然石油相提並論。

然而,在資源匱乏的背景下,日本不得不接受這個“有總比無”現實。在二戰前夕,撫順的石油供應占日本石油需求的微小份額,作為四個主要來源地之一支撐著他們。

到了戰爭末期,日本在撫順全力建設,共部署了200座幹餾爐,油頁岩的最大年產量達到了25萬噸,盡管成效有限,但它成為了日本戰時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日本借鑒德國策略,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進行煤炭液化製油,以彌補石油短缺,德國在這方麵成就顯著,短短6年已占據國內供應量的46%。

然而,這並未滿足他們的需求,德國的目光轉向了蘇聯的石油資源,隨之而來的是冒險行動。日本的技術引進並不徹底,直到1941年才勉強實現輕油生產,全年的產量僅為13萬噸,遠未達到最初雄心勃勃的1500萬噸目標。

更令人痛心的是,日本在瘋狂開采東北煤炭過程中,於1942年4月26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本溪湖煤礦事故,那次災難奪走了1549名中國工人的生命,成為世界礦難史上的慘劇。

日本長久以來依賴海外石油,尤其是美國和荷屬東印度的供應。麵對戰爭壓力和資源短缺的風險,日本意識到必須迅速尋找新的能源來源。

東北雖未找到石油,撫順的頁岩油也難以滿足需求。於是,目光轉向了東南亞,那裏的石油產量高達日本年度消耗量的三倍,且以優質輕質油為主,對軍事行動極具吸引力。

1940年,內部報告已明確指出東北石油開采價值有限,日本地質調查所和石油公司高層如大村部長均建議轉向南方探尋油田,他們堅信靠近海岸的區域更可能蘊藏石油,尤其是蘇門答臘、婆羅洲和米裏的油田。

為何選擇東南亞而非西伯利亞或外蒙?曆史記載,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迫使日本放棄了北進計劃,轉而聚焦南進戰略,這場慘敗提醒他們現實的資源局限。

1940年,日本侵占了法屬印度支那,目標直指掌控整個區域並奪取荷屬東印度的戰略資源,以支撐其持續戰爭的需求。

然而,這觸動了美國的敏感神經,他們原本的旁觀態度發生了轉變。1941年7月,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製裁,凍結資產並實施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緊隨其後。

日本的300萬噸石油進口命脈被掐斷,戰略儲備僅夠支撐15個月,形勢危急。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日本決定孤注一擲。

12月8日,珍珠港突襲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隨後一周,日軍迅速占領了爪哇和印尼的油田,原定的東南亞15年掠奪計劃中石油目標高達2000萬噸。

然而,油田設施在日軍來前已被盟軍摧毀,日本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複,東北的石油搜索計劃也因此中斷。

 

1945年日本戰敗後,東北回歸中國,蘊含豐富石油資源的大慶與遼河油田被塵封,幸免於日本數十年的掠奪。1959年,鬆基3井的噴油宣告了這片土地的石油寶藏,歐陽欽書記的慧眼將其命名為大慶,孕育了世界級別的大慶油田,至今累計產油超過230億噸。

遼河油田緊鄰日本未觸及的區域,其深層原油躲過了他們的探測,而日本人對此隻能懊悔地表示:“即使身處油田中央,也無法尋覓。”

真正讓他們不甘心的是那顆"遺珠"——大慶油田。民間流傳,僅2公裏之遙,日本人的一口井若再深入300米,曆史或許將改寫。

薩一井的680米出油,與日本的失之交臂僅1公裏,隻需微小偏差,結局便會截然不同。當油田的秘密揭曉,那些曾參與東北開采的日本指揮官承受不住打擊,選擇了自殺。

關於大慶油田的傳奇發現之旅和輝煌篇章,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繼續講述。

在日本近代史上,有一種普遍觀點認為,若日本能在大慶油田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或許能避免與美國在太平洋的衝突。

然而,二戰期間日本的石油需求量僅有每年300萬噸,而大慶油田的年產量驚人,自1960年起連續27年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這樣的豐饒無疑讓日本人心動不已。

他們對未能開采到大慶油田感到遺憾,甚至進行深刻反思。盡管有專家如森川清提到,日本戰前的技術限製了他們在800米左右的深度,而大慶油田的油層更深,但草柳大藏在其著作中指出,技術並非瓶頸,而是探礦深度和思想的缺失。

小鬆直幹也認為問題在於探礦理念和技術的根本性缺陷,而非設備。當時全球普遍接受的"海相生油理論",即認為石油源於海洋環境,誤導了日本人的探索方向,忽視了非海相沉積岩的可能性。

在日本東北,那些致力於石油勘探的日本人並非隻有低智商,他們其實握有尖端科技。根據遺留的日偽記錄,1939年他們已擁有7部能深達2000米的鑽機,至1945年為止,他們在東北完成了81口探井,總裏程達到35200米,尤其在阜新地區成果顯著。

盡管日本曾有像“日本礦業”這樣的先進公司,但出於保密戰略,軍方未使用這些設備,以防泄露石油搜索與戰略目標。

有一種說法稱,1920年美國美孚可能已發現大慶油田,但美國政府隱藏了這一發現,宣揚東北無油,提出了"中國貧油論"。

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東北當時受日本控製,美國擔心日本獲取石油會削弱對其的製約。盡管日本人曾在東北廣泛尋找,但受美國觀點影響,他們最終放棄了東北,轉向東南亞。

然而,沒有確鑿的曆史證據證實這一說法。曆史無法假設,沒有讓大慶落入侵略者之手,它反而成為新中國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這一切,都是命運與國運的安排,願我們的祖國未來更加繁榮昌盛!

 

所有跟帖: 

大慶油田是匈牙利援華地震隊發現的,謝家榮和黃汲清在理論上提出東北平原可能存在石油,成果被李四光竊取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01:47:58

以前中南礦冶學院有個陳國達,提出“地窪學說”,不知對找油是否有用。 -立竿見影-1- 給 立竿見影-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07:41:31

大慶油田印證了陸相生油理論。該理論是潘鍾祥1941在美發表的論文《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係石油的非海相成因問題》中提出的,英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3637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09:46:47

黃汲清和謝家榮最早提出了理論可能性,匈牙利援華地震勘測隊無意見發現了大慶油田,李四光盜世欺名竊為己有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287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8:23:52

誰最早提出有爭議,潘是第一個發表這個觀點的論文的華人。他還引用了1938的一篇關於陸相生油的美國論文。首提這一理論的可能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675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9:19:29

黃汲清早於潘推導東北華北平原可能有油田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20:08:13

地震勘查法是找油的主流技術。中國不掌握該技術,才招募匈牙利地震勘測隊來鬆遼平原勘探石油的。怎麽就是他們無意發現的呢?實話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219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9:46:50

匈牙利勘測隊並不是按照中國地質學家的推測理論來找油的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20:07:19

潘鍾祥 最早提出陸相生油!沒有之一!後來幾個人 搶功太明顯了! -tomcat801- 給 tomcat801 發送悄悄話 (242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11:17:34

潘鍾祥 最早提出陸相生油!沒有之一!後來幾個人 搶功太明顯了! -tomcat801- 給 tomcat801 發送悄悄話 (242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11:17:40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多少人的努力!李四光功不可沒! -tomcat801- 給 tomcat801 發送悄悄話 (242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11:18:03

李四光和女婿鄒承魯都是學術政客,盜世欺名,利用權力打壓其他學派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給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發送悄悄話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19:08:35

謝謝分享。此文有這麽多不曾知道的細節。看來日本地質學家也不信歐美學者的海相生油的定論,30s在東北花那麽大的代價找油。以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153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0:02:50

這麽說,日本人理念,技術,資金都具備,就是運氣不好。否則就沒有珍珠港和太平洋戰爭,東亞就不是今天的模樣了。為人父網友又多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86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0:29:03

日本當時的技術手段還是差一點。特別是石油物理勘探技術。匈牙利地震隊對找到大慶油田有特殊貢獻。 -蕭嵐- 給 蕭嵐 發送悄悄話 (187414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3:26:17

按電影“創業”的說法,主要還是學習了“兩論”(矛盾論、實踐論) -立竿見影-1- 給 立竿見影-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6:00:20

電影《創業》中的總地質師章易之和專家處長馮超都是反麵人物 -蕭嵐- 給 蕭嵐 發送悄悄話 (54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20:02:38

章總隻是有點知識分子的“臭氣”,還不太反麵,真正反麵的是馮超 -立竿見影-1- 給 立竿見影-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20:21:03

周挺山,你們井毀人亡了! -走資派還在走- 給 走資派還在走 發送悄悄話 走資派還在走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03:38:30

那時候每個電影都有階級敵人。所以人們的警惕性一直都很高。不像現在人們都沒有警惕性了。現在小特務要想搞破壞,那一定會很容易 -f2022f- 給 f2022f 發送悄悄話 f2022f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15:54:35

嗯, 馮超是《春苗》裏的錢濟仁,是敵我矛盾。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06:26:58

那時候跟錢過不去,姓錢的也跟著倒黴,反麵人物好幾個姓錢的。 -立竿見影-1- 給 立竿見影-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08:33:18

錢廣,錢守人。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10:35:46

《創業》《春苗》《決裂》都是反鄧右傾翻案的,歌頌工農領導知識分子。記得《創業》裏有一幕,技術人員嫌外麵吵把門關上。鑽井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95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04:41:42

那些電影拍得都很好。節奏很快,一點不拖遝。不像現在電影,節奏很慢,浪費時間,哭還要哭半天。看電影的人都煩了。 -f2022f- 給 f2022f 發送悄悄話 f2022f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9/2024 postreply 15:48:32

大慶至今累積產油230億噸?筆誤吧?應該是23億噸。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8/2024 postreply 12:10: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