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戰役",日方稱之為“一號作戰”(日語:一號作戦)或“大陸打通作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末期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於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貫穿三地進行的一係列大規模攻勢。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實際上也就開始的兩年打的比較激烈,也就是1937年和1938年。其實從1939年開始,大型的會戰就很少見了。原因是啥?小日本打不動了。日本本來是想速戰速決逼迫中國投降。沒想到蔣委員長也是個硬骨頭,決心以空間換時間,從南京退到武漢,又從武漢退到重慶,老子就是不投降。一邊跑還一邊喊,“真正的戰鬥剛剛開始”,直接讓日本人懵的一逼。
日軍在中國戰場投入了上百萬兵力,一聽挺多,架不住中國疆域大啊,這百萬兵力要攻占中國,就跟在大海裏撒了一車沙子差不多。你這打仗得需要兵力吧?在攻占的城市駐紮需要兵力吧?總之,日軍人數不夠用的了。再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國力跟不上了。日本是一個島國,本身就缺乏資源,特別是石油橡膠啥的,全靠從美英那兒買。慢慢的國庫裏本來就不多的那點錢就消耗的差不多了,美國就有點不想搭理他了。這石油橡膠對日軍來說是必需品啊,一旦這個玩意缺乏,基本上就玩不大轉了。總不能讓日軍天天趕著毛驢拉著大炮去打仗吧。
後來日本發現這麽下去不是辦法,時間在中國這邊啊,再這麽耗下去早晚讓中國給耗死。不是沒有石油嗎?不是沒有橡膠嗎?東南亞有啊。雖說東南亞是歐美的勢力範圍,但日本人已經是慌不擇路了,決定幹票大的,在1941年12月偷襲了珍珠港,直接跟美國就幹上了。
平心而論,珍珠港偷襲是成功的。這是次非常複雜的作戰,大艦隊萬裏偷襲,竟然那麽運氣,沒被發現,如果是現在衛星滿天的條件下,簡直是不可能的。而以艦載航空兵為主戰武器,這是海軍作戰史上的創舉,其中克服了很多技術難題,而其長期的訓練準備階段,竟然不為美國所察覺,這也是奇跡。最後一點,雖然讓美國的兩艘航母逃脫了,但其後大半年,美國艦隊沒法在太平洋地區出沒,這為日本一連串從越南打到澳大利亞邊界的作戰成功創造了條件。
想象一下,如果中美開戰,中國能夠在半年以內,打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奪取印度尼西亞油田和橡膠園,兵鋒逼近澳大利亞,下一步目標是封鎖澳大利亞直至占領它嗎?恐怕中國最野心勃勃的設想也隻是打下台灣吧?所以不能小看了日本人,他們當初的成就是巨大的!
但到了了1943年,二戰的局勢開始反轉。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經過慘絕人寰的決死奮戰,挫敗了德軍的進攻,蘇軍開始由守轉攻,成為二戰的一個轉折點。在歐洲戰場,盟軍登陸意大利西西裏島,歐洲戰場的局勢也開始逆轉。意大利人一看局勢不好,直接把墨索裏尼抓了起來,也不管其他軸心國的夥伴了,自己先投降了事。至於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慘重,海軍精銳盡失,太平洋上已經失去了製海權,美國海軍也開始了打地鼠遊戲,日軍的運輸船隻出來一隻打一隻,直接把日本海軍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
對日軍來說製海權的喪失導致了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個是東南亞的石油橡膠運不出來,那就支撐不了戰爭的繼續進行。第二個問題是給養運不進東南亞,駐守東南亞的50萬日軍困不死也得餓死。東南亞的日軍不僅要麵對美國的海上封鎖,還要麵對中國遠征軍的陸上攻擊,已經開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眼看著德國進入守勢,意大利直接投降,日本人知道不能再等了。等到德國戰敗,到時候盟軍就能抽出身來群毆自己了,那時候鐵定完蛋。所以,趁著美蘇還沒有從歐洲戰場抽出身來,趕緊把東南亞的日軍救出來,成了日本的當務之急。海上交通線已經不可能了,那就隻有打通一條陸上交通線。而這條交通線,就是連接平漢鐵路、粵漢鐵路、湘桂鐵路的一條線路。隻要這條線路打通,即使海上交通走不了,也可以通過陸路和東南亞連接起來。
再一個問題就是日本必須要摧毀美國在中國的空軍基地。陳納德建立的飛虎隊咱們都知道,當時對中國抗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此時飛虎隊已經成了美國空軍正式建製,其實力在美國的直接供應下已是今非昔比,可以直接從中國起飛攻擊台灣,破壞日本到東南亞的運輸線。美國已經開始裝備可以飛行三千公裏的B29, 以後可以從中國機場直接轟炸日本本土和滿洲,這對日本來說是很致命的。於是,發動一場戰役打通中國的陸上交通線,解救東南亞日軍和摧毀美國空軍基地,成了日軍大本營的緊急課題。
這場戰役,在日本被稱作“一號作戰計劃”,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豫湘桂戰役”。日本要連接的交通線,就是下圖中黑色的虛線。
1944年的日本,連年的戰爭消耗早已讓財政不堪重負,以戰養戰的策略又未能實現,國內早已經是窮的一逼。實際上到這時候的日本人也基本已經看明白世界形勢了。意大利已經玩完,德國已現頹勢,要翻盤幾無可能。到時候收拾完德國之後,美國、蘇聯、英國,加上自己以為能三個月搞定卻搞了7年沒搞定的中國,哪個也不是好相與的,不用說群毆了,隨便提溜出一個,就能搞定自己這個落水狗。要實施這樣規模的戰役,並不容易,但日本硬是幹成了。
豫湘桂戰役,就是日本人最後的孤注一擲了,也由此開始了日本國內有史以來最痛苦的戰爭動員。此時的日本國內早已是慘不忍睹,連飯都吃不飽了。為了準備這次戰役,把壓箱底的存貨都拿了出來。油料、武器彈藥、汽車、艦艇、醫療物資、糧食,甚至慰安婦都全部出動。國內的青壯年早已經征召的沒剩幾個人了,這次又硬著頭皮在國內征召了十幾萬人,加上關東軍和華北派遣軍的精銳,勉強湊齊了五十萬人馬。至此,國內的男丁除了十六歲以下和六十歲以上的,中間基本上是沒啥人了。總而言之一句話,日本為了這次戰役,做了充分的準備,其動員規模超過了當年的“日俄戰爭”,堪稱史上空前。
這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賭博,是一次徹底掏空日本戰爭潛力的賭博。日本人就像一個賭紅了眼的賭徒一樣,豁出去了。其實想想也是,日本人估計也想明白了,能用的都用上吧,即使這次不用,估計以後也沒機會用了。最後一把梭,萬一贏了呢?至於即使僥幸贏了以後如何麵對盟軍的群毆,似乎不在這個賭徒考慮的範圍之內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中國方麵呢。此時的戰爭局勢,對中國來說,已經是很明顯的看到了曙光。歐洲戰場盟軍已經進入了反攻,勝利是遲早的事;而在印度換上全套美械裝備的中國駐印遠征軍,反攻緬甸的戰事也是進行的相當順利。蔣委員長此時的心情大好。國際上的地位已比肩三大巨頭,國內的威望也一時無兩,在日記裏發牢騷多年的蔣委員長,似乎已站到了人生巔峰。
他對此時的對日戰爭策略,是“固守待援”。拚了這麽多年,終於不用再拚了。他設想的是,一方麵牢牢守住重慶,保住中央政權;一方麵讓裝備美械的精銳遠征軍肅清東南亞日軍以消除後顧之憂;至於剩下的,就等蘇美搞掉德國之後,從歐洲戰場抽出身來介入中國戰場。這時美國羅斯福,對蔣委員長寄予厚望。歐洲戰局,蘇聯出血最多,自然也要得到多。因此,戰後,東歐基本要給蘇聯了,但在亞洲蘇聯沒出過力,迄今還和日本保持中立,戰後蘇聯是沒臉來要東西的。但美國也不能自己來占整個亞洲,因此扶植蔣介石,日後成為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抑製蘇聯勢力的擴張,這是個對美國很有利的局麵。
但蔣介石太小看日本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人還有那麽大的力量,把他的老臉都打到十八層地底下了。他沒想到,這場戰役的失敗,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局勢,和他五年後敗走台灣,有直接的聯係!
豫湘桂戰役”曆時八個月,作戰區域非常廣。按照作戰區域,又分為了三個會戰,分別是:
1.豫中會戰~~在河南(豫)
2.長衡會戰~~在湖南(湘)
3.桂柳會戰~~在廣西(桂)
1、豫中會戰。
豫中會戰的國軍指揮官是湯恩伯,對,就是那個被稱為河南四害(水、旱、蝗、湯)之一的湯恩伯,帶兵30萬,對陣岡村寧次指揮的15萬日軍。這個人蔣介石很信任,但能力不行,導致部隊腐敗層生,戰鬥力低下。再加上備戰不足,雖然國軍在洛陽保衛戰、許昌保衛戰中做了激烈抵抗,甚至連三十六集團軍上將司令—川軍將領李家鈺也壯烈殉國,但是最終沒有抵擋住日軍的進攻,洛陽最終陷落。
值得一提的有兩件事。第一個是37天丟了38城,可謂是丟臉丟到太平洋的大潰敗。第二個是在潰敗路上經常被當地老百姓打黑槍,還發生過被老百姓繳械的事。湯恩伯吏治腐敗,加上部隊軍紀敗壞,老百姓民不聊生,非常仇視這支部隊。在馮小剛的“1942年”電影中有過描述,老百姓餓的地主家的大小姐隻要一個包子就把自己賣了,但國軍還不救災,輪到日本軍給饑民發糧,以至發生河南人民簞食壺漿以迎皇軍,把國軍綁了,殺了(人數達5萬,一個整編軍了)獻給皇軍。正不知道要誇這些人民呢,還是把他們列為叛徒。
戰後蔣鼎文和湯恩伯被撤職。鑒於軍事實力的巨大差別,失敗不丟人。丟人的是一觸即潰,絲毫沒有給蔣委員長爭口氣,讓委員長在國際上丟了大人。
2、長衡會戰。
長衡會戰的主要戰場是湖南的長沙和衡陽。鎮守長沙的就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戰神”薛嶽。這老兄確實在抗戰那幾年表現優異,發明了“天爐戰術”,愣是打退了日軍的三次進攻。但是他沒想到這一次不一樣了。天爐戰術簡單來說就是中路邊戰邊退,把敵人吸引到設定的決戰區域,然後由兩側進行合圍,聚而殲之。這個戰術的前提條件是,人數必須要比敵人多,而且要多很多。
這次戰役的日軍指揮官是橫山勇,為了對付薛嶽的天爐戰術,調集了三十六萬兵力,去對陣薛嶽的三十萬人。你不是靠人數優勢麽?我人比你還多,看你的天爐戰術怎麽玩?戰鬥結果也確實如此。薛嶽根本沒想到日軍來了這麽多人,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守了好幾年打敗三次日軍進攻的薛嶽,這次頂了不到一個月,長沙陷落,落入敵手。
倒是後麵的衡陽保衛戰是一大亮點,堪稱是抗戰史上最慘烈的城市爭奪戰。血戰衡陽的主角是第十軍軍長-方先覺。誰也沒想到在薛嶽失守長沙倉皇而逃之後,守衛衡陽的方先覺竟然能以一萬八千人,對抗了五萬之眾的日軍整整47天。美中不足的是方先覺為了不放棄傷兵,率眾投降了。但不管怎麽樣,方先覺絕對不失為一個抗戰英雄。所以即使他投降了,戰後老蔣還是獎勵了他一枚青天白日勳章。老蔣這點比老毛好,瞿秋白隻是寫了篇語焉不詳的文章,隻到老毛死後四十年才平反,文革中還被滅族挖墳了。
3、桂柳會戰。
這是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後一站—廣西。這次會戰國軍表現比前兩次會戰更渣,所以就不多說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外號“小諸葛”的白崇禧竟然在開打之前把自己的嫡係部隊三十一軍和四十六軍調走了。剩下的部隊也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白崇禧這是保存自己實力,直接就軍心渙散了。一開打腳底抹油的比堅持抵抗的還要多,導致日軍根本就沒遇到激烈的抵抗,輕鬆拿下廣西。再一個原因就是在印度帶領中國駐印遠征軍的史迪威,沒有同意蔣介石的意見,從日軍後方發起進攻策應一下廣西戰場,即使不同意出兵,給廣西缺槍少炮的部隊送些裝備也行。對老蔣一肚子意見的史迪威統統拒絕了。
總之,1944年12月,廣西陷落。為期8個月的豫湘桂會戰以中國的大潰敗告終。
為了本次攻勢,日軍悉心投入了410,000名的步兵、加上800輛戰車和將近70,000匹馬,於2,400公裏的戰線的總攻擊,這也是自日本工業化後,日軍首次進行這種規模複雜度的動員,故也做了詳盡的準備,以發動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經過多年戰爭,日本軍的平均身高降到140mm , 都沒有槍高,這些部隊也盡是二流部隊,日本的一流部隊都已經在太平洋喂魚了。 日本軍官和士兵都表現出了高度的專業性和勇敢精神,相比中國官兵那種一戰即潰,一潰千裏的架勢,不可同年而語。所以,盡管日軍在二戰中的表現在其它國家的評價不高,但在中國的評價卻很高,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認為“日軍是他見過的最優秀的軍隊”,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經常以日軍舉例,指責國軍作戰的不勇敢。
戰役的失敗讓中國在全世界丟人丟大發了,更讓巨頭之一的蔣光頭大光其火。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開始全線潰敗。盟國中的主要國家中美蘇英,蘇軍、美軍、英軍都是勢如破竹的進入了反攻,但是國軍展現給世界的依然是大潰敗(此處汗顏、尷尬……)。估計國軍各將領也都無感了,反正打了這麽多年也基本都是敗仗,也不差這一仗了。他們可沒想到這會影響到戰後的國際政治格局。
相比於盟軍的勇猛表現,中國國內戰場的拙劣表現,讓盟軍的幾大巨頭及其生氣加鄙視。羅斯福本來對中國以積弱之國拖住日軍主力這麽多年還有一點敬佩之情,還拉著蔣委員長參加了開羅會議當了一把巨頭癮,這一下子別說敬佩之情了,剩下的全是不滿和鄙視了。他也意識到,中國沒這個力量打敗日本。因此,豫湘桂戰役後,美國開始調整對中國抗戰的援助政策,減少對中國軍隊的直接軍事援助,轉而加大對蘇聯的援助。美國希望蘇聯能夠在遠東戰場上對日軍發動進攻,迫使日本投降。
於是,就有了後續的《雅爾塔密約》。為什麽叫密約?就是把中國拋一邊,美英蘇三國把戰後的大事給定了。實際上中國作為對抗法西斯的主要國家之一,不管是從哪一個方麵說,都是有權利參加這個會議的。但是沒有。為啥?人家就是瞧不起你,不願意帶你玩了。為什麽瞧不起你?豫湘桂大潰敗,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別不服。尊重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不信你看看朝鮮戰爭之後的中國地位是如何變化的。就是打出了威風,打出了尊嚴,然後才有了蘇聯的156項的全麵落實,以及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中國的尊重。
國民政府和國軍的表現,顯然是屬於爛泥扶不上牆,也把我們中國給坑了。作為戰勝國,除了得到了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其他一點好處沒得到不說,還讓蘇美英三國給坑了一把狠的。收拾完歐洲戰場,就得收拾日本了。看著還在中國國內耀武揚威的日本軍隊,羅斯福不想讓美國兵去當炮灰,就慫恿斯大林上。斯大林說讓我上可以,我要外蒙古維持現狀,我要租借旅順和大連港,我還要中東鐵路……
羅斯福一看這大胡子沒完沒了,趕緊說行行行,你想要啥給你啥,就怕老蔣不同意。斯大林說那你別管了,隻要你老羅和老丘沒意見,剩下的交給我去做就行。羅斯福和丘吉爾一商議,管他妹的,反正損失的也不是我們的,讓老蔣頭疼去吧。
就這樣,雅爾塔協議就把中國給賣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