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按:本文同名首發在zed studio.org,『書緣:淘書偶得』,現在一併在此以及『幾曾回首』論壇發表。」
題圖:位於Agnews原址的翻新後的Clock Tower
書緣:淘書偶得 - Unix,DEC,Sun,Agnews?
以前寫過一篇「書緣:歷史的邂逅」,講的是在Book Sale上見到兩本書的舊主人(彭炎光)過去的故事。
那天,在Los Altos購得幾本和本地歷史有關的「舊書」。另外,還有一本業界前輩Gordon Bell/Allen Newell合著的「Computer Structures: Readings and Examples」(精裝本,1971),品相非常好,歷經五十年,幾如新書。
圖一,Computer Structures: Readings and Examples
記得若幹年前,在本地圖書館也曾淘得一本同樣的書,和這本相比,品相略差,但因為對「計算歷史」感興趣,心中還有另外一段故事,就拿在手中。記得那本書的扉頁有原主人的印章。吸引我注目的不是他的名字和地址,而是印章的一半刻著他的中文名,「海傑夫」。
圖二,「海傑夫」
關於這本書的故事暫時按下不表,今天說說這來自Los Altos的第二本。
這本書的主人是William Shannon,按慣例他在書上的簽名用的是Bill Shannon。
圖三,「Bill Shannon」
這是Bill Shannon的自我介紹:
I'm an Architect at Oracle, where I'm one of the architects of the Java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 and the GlassFish application server. I've been with Sun and now Oracle since 1982 and previously worked on the JavaMail API, the HotJava Views product, the 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the Solaris operating system, and all versions of SunOS. I graduated from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with an 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Los Altos的Bill Shannon(1955-2020)已經去世三年多。
根據網上同仁對Bill Shannon的公開回憶,我們對這本書的舊主人的過去,有了大致的了解。
Bill Shannon生於賓夕法尼亞的濱湖小城伊利(Erie,介於Buffalo和Cleveland之間),長於克裏夫蘭(Cleveland),後來進入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拿到計算機工程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他從大學出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DEC,也就是書的作者Gordon Bell所在的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當時Bell應該還是Vice President of Engineering,有「the father of the minicomputer」之稱。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個DEC。當年在清華,係機房裡的主力機種就是1979年從美國引進的PDP-11(大約在1984年到987年,位於主樓下的計算中心先後引進了Honeywell公司的DPS-8/52及Elxsi公司的ELXSI System 6400)。
Bill Shannon當時在DEC的Unix Engineering Group工作,是當時還僅知名於「學術圈」的Unix專家(坊間至今還流傳有他當年特殊訂製的汽車牌照,UNIX)。當Sun Microsystems在1982年初建之時,Bill Shannon以此專長被籠絡到Sun成為第十一位員工。近三十年後,風雲際會,Sun被Oracle併購,成為進入Oracle的原Sun最資深的工程師(Distinguished Engineer),直到他去世為止。
關於Bill Shannon本人的故事,並非所有人感興趣,這裡就不再多敘。感興趣者,可以順著「附一」中行者給出的連接看看網上他當年的同仁對他的回憶。
值得再說一句的是,這次淘的書裡還有一本Lorie Garcia寫的圖文並茂的Agnews。
圖四,Agnews一書的封麵
當年Agnews的一塊地在上個世紀末被當時處於頂峰的Sun Microsystems購得,在那裡建立了總部。這次多年起,行者路過那裡時拍的一幅照片(見題圖,位於Agnews原址的翻新後的Clock Tower,Sun/Oracle園區)
每一本書背後的人都有一段或幾段故事。原本人生軌跡並不相交的人,因為一本書,以及一本書後麵共同的記憶,就這樣連接起來。
這樣的例子,我已經經歷過多次。
(正文完)
附一,網上同仁對William Shannon的回憶:
1,“A Tribute to Bill Shannon – A Giant of the Java Ecosystem” by Reza Rahman, 6/27/2020
2,“Bill Shannon RIP” by David Rosenthal, 6/30/2020
3, “Synchronous Messages: Bill Shannon (1955-2020)” by Stuart Marks, 7/2/2020
4, “Remembering Bill Shannon” by Uday Tatiraju, 7/27/2020
5,“Joining Sun Microsystems – 40 years ago” by Tom Lyon,5/3/2022
附二,關於當年清華大學計算機係購買PDP-11的回憶片段(唐澤聖:「改革開放初期的清華計算機係」):
早在1977年,李三立教授曾隨同“中國校長代表團”訪問美國,在MIT認識了李凡教授。李凡教授表示他願意來清華講學。同時還說:“我這人不是搞理論的,我希望把MIT的1977的微機實驗室在清華大學同樣實現。”
1978年,李凡教授的夫人任遠哲女士訪問北京,我們在學校會見了她。任遠哲女士是我黨傑出領導人任弼時同誌的侄女,她再次表達了李凡教授願意回國講學並協助清華建立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的願望。我們當即和李凡教授聯係,請他提出協助計算機係建立一個微機實驗室的計劃。李凡教授建議購買美國各高校廣泛使用的PDP-11型計算機7台,並列出了報價清單,共計21萬美金。
由金蘭、李三立、盧開澄、鄭人傑和我組成的代表團於1979年2月底啟程赴美國訪問。我們五人在訪問MIT時,當麵將此款交給李凡教授,李教授於當年7月購得該批計算機,並於10月運抵北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