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的時候就聽說中國科學院有哲學、經濟、文學、語言、民族、考古等研究所,可後來(1977年)這些研究所分了出去,成立了正部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
雖然有的同學愛好數理化,有的同學愛好文史哲,高考也分開來考試,可文理為什麽要分家,我一直不理解。
理工科的最高榮譽是院士,文科最高的叫學部委員。通常覺得前者好聽些。科學院係統網站用的是ac.cn(是科學院專用吧?),社科院係統網站用的是org.cn(幹脆也起個專用域名ss.cn,又不是不可以)。
不在一個係統就容易遇到(行業)壁壘。Cable Modem隻能由我廣電係統研製生產,DSL Modem隻能由你郵電部門研製生產。地質係統別去研究古地質、古生物啦。可有機會怎麽辦呢?許多地質野外工作者常會遇到各種古生物化石,自己研究還是轉給中科院。大概地質部門的季強是一位古生物界的“攪局者”。
盡管幾十年來多次改革打破了很多行業壁壘,但文理依然是分家的。如果你參加自然科學獎或科技進步獎的評審時會發現沒有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成果參評。當然,你也會看到“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人社局《關於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工作的通知》”。
前幾天,有網友提到2023年頂級期刊《科學》上關於印歐語係起源的論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用數學-貝葉斯係統發育和古生物DNA的方法研究第一大語係-印歐語係的起源,見10.1126/science.abg0818。
2021年北京大學寧超與中德美日韓俄法荷英、捷克、新西蘭多國研究人員合作研究指出,“泛歐亞語係——包括日語、韓語、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在內,可能皆起源於約9000年前的中國,並在農業的擴散發展中傳播開來。”見10.1038/s41586-021-04108-8。
同樣,2019年複旦大學的金立及同事們也用統計學分析與遺傳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學科相互驗證,研究了第二大語係-漢藏語係的起源,見10.1038/s41586-019-1153-z。
語言學研究需要文理結合,民族學、考古學研究也是如此。
考古不僅是從簡牘、古籍、繪畫、雕塑中或田野裏(挖墓)尋找研究對象,也要有科技考古(最好叫理工考古)做技術支持。
良渚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2013年獲評“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多次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考古工作者的榮耀。其中,考古人運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和衛星遙感技術等理工工具發現了古城外郭及水壩等。氣候學家用碳和氧同位素測量結果告訴我們氣候變化影響了良渚古城的興衰,也算填補了研究的空白吧。
好在從央視考古發現類紀錄片和《考古公開課》等節目中可以看到國內考古界已采用DNA基因變異了解父母係單倍群、碳14測年、鍶(Sr)同位素地理指紋研究人口遷徙等等理工科技。例如用曹操後人的Y染色體類型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且古人類DNA研究已有很大進步。
同樣,天文學家希望通過古籍史料了解超新星爆發、太陽黑子大爆發的時間,生物和醫學家希望通過古籍史料對天花、鼠疫等瘟疫流行和演化史做印證。
總之,雖然可以說“文理分家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但現代科學還是要文理結合。
我隻是“看三國掉淚”。請諸位批判。